重阳节的由来及历史演变是怎样的

时间:2023-05-06 18:20:11 由 byqlq 分享 浏览

重阳节的由来及历史演变是怎样的_九九重阳节吃什么

重阳节就要来了,重阳节的由来及历史演变是怎样的?不晓得朋友们都知道吗?咱们一起来看看以及了解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重阳节的由来及历史演变是怎样的,希望您能喜欢!

重阳节的由来及历史演变是怎样的

重阳节的由来及历史演变是怎样的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古老的《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取名“重阳”,也叫“重九”。

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馀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九九重阳节吃什么

1、饮菊花酒

古代的菊花酒十分讲究,人们会在头一年重阳节时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

在农历的九月初九,人们采下刚开的甘菊和新鲜竹叶,掺在酿酒用的糯米里,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来年九月九日饮用。人们认为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

2、羊肉面

重阳节吃羊肉面主要是讨一个好兆头,“羊”与“阳”谐音,应了重阳之典。

重阳节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

3、重阳糕

重阳节有登高的传统,登高以避灾,取的是“糕”与“高”谐音,所以重阳节吃重阳糕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

重阳吃重阳糕始于西汉,当时称为“蓬饵”,亦即黍糕。到宋代,重阳节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一直流传至今。

重阳节的风俗是什么

1、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2、登高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重阳节的由来及历史演变是怎样的相关文章:

★ 火把节的由来传说是什么

★ 重阳节有什么要注意的禁忌

★ 重阳节送花有哪些禁忌

★ 适合小学生重阳节的演讲稿

★ 演讲稿重阳节演讲稿

★ 重阳节讲话稿尊老敬老

★ 重阳节主题的活动策划表

★ 有关重阳节策划

★ 重阳节活动策划小学生

★ 最新2023年幼儿园重阳节活动主题方案

观看视频教程重阳节的由来及历史演变是怎样的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