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小暑饮食注意事项

时间:2023-05-06 18:24:01 由 Jane 分享 浏览

儿童小暑饮食注意事项有哪些

小暑就要想办法解决消耗大,出汗多的情况,天气开始炎热了,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此时夏至已过,太阳直射向北回归线以南移动,但仍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收支情况依旧是收大于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小暑饮食注意事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儿童小暑饮食注意事项

儿童小暑饮食注意事项

饮食要清淡

夏天天热,孩子容易上火,应当多吃蔬菜、瓜果;少吃油炸、煎烤类的食品和巧克力、奶油等甜食。夏天对于桂圆、荔枝、芒果等热性水果也要少吃。

多饮白开水

孩子早上起来就喝白开水,这样可以补充晚上丢失的水分,清理肠道,排除废物,唤醒消化系统及整体机能的恢复等。半小时后再喝奶或吃主食,吃完后再喝几口水以清洁口腔。

吃些酸味食物

对于孩子们来说,炎日的夏天容易出汗,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脾胃功能降低。所以这个时候要让孩子吃些酸味食物。

酸味食物可以敛汗止泻、祛暑,预防小朋友们因为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因此,夏季应当吃些酸味食物,例如番茄、柠檬、草莓、山楂、菠萝、猕猴桃等,还可以将这些食材入菜,更加开胃。

小暑养生的关键

1、饮食关

夏日饮食不宜过饱,通常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注意全面、均衡的营养搭配,不可挑食、偏食。有些人受天气影响,食欲不振,则可以吃得稍微清淡些。周教授建议,夏季应多食用低糖、低盐、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的食物,尽量少吃辛辣、油炸的食品。

2、情绪关

夏日天气炎热,情绪容易波动激动,导致血压上升,加重心脏负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疾病容易发作。此外,中风在夏天的发病率也相当高,需引起重视。值得一提的是,情绪波动过大还会导致肠胃功能的紊乱,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等也与情绪有很大的关联。

3、湿热关

夏天多暑多湿,人往往感到头重脑疼,则容易抑郁、倦怠、胸闷、胃口不好。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而言,夏季要多注意保养,以防咳嗽、气管疾病的反复发作。而对于体质湿热者来说,手心脚心常有发热感,且在湿气和热气交相作用下,容易便秘,大便显得黄而臭。

小暑有什么消暑方法

西瓜

不但能清热解毒、除烦止渴,而且能利尿,帮助消化,因此,人们一定要吃些西瓜,特别是从事露天工作或在室内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西瓜汁中还含有人体所需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蔗糖、葡萄糖、果糖、瓜氨酸、丙酸、丙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磷酸、苹果酸、盐类,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

喝碗绿豆汤

在工作和劳动之余,喝一碗绿豆汤,自有神清气爽、烦渴尽去、暑热全消、心旷神怡之感,这是由于绿豆具有清热解暑、止渴利尿的功效。

黄瓜

《本草求真》里提到黄瓜“气味甘寒,服此能清热利水”,因此,炎热的夏天多吃些黄瓜是有好处的。黄瓜的含水量为96%~98%,为蔬菜中含水量最高的。它含的纤维素非常娇嫩,这对促进肠道中腐败食物的排泄和降低胆固醇均有一定作用。

茄子

《本草纲目》上说“茄子味甘、性寒、无毒。主治寒热、五脏劳损及瘟病。吃茄子可散血止痛,去痢利尿,消肿宽肠”。《医林纂要》称茄子“宽中、散血、止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茄子中丰富的维生素P,可增强细胞间的粘着能力,能防治微血管脆裂出血和促进伤口愈合。因此,常吃茄子可防治脑溢血、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症,对慢性胃炎等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维生素

盛夏,气温高、湿度大,如此天气会导致人们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继而出现全身倦怠无力、心悸、出汗、失眠、多梦等神经衰弱症状,因此营养专家建议人们,可适当服用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族,以利于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消除症状。

关于小暑节气的谚语

小暑不栽薯,栽薯白受苦。小暑种芝麻,当头一枝花。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热,果定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小暑小禾黄。小暑吃芒果。小暑温暾大暑热。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

小暑的特点

如果要讨论到小暑时候的特点,也许大多数人会觉得大概就只是温度的上升,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夏天其实也是多雨的时候,雷阵雨特别的明显。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

儿童小暑饮食注意事项相关文章:

★ 夏至期间的注意事项

★ 小暑时节的天气特点

★ 小暑节气忌讳禁忌

★ 小暑节气适宜做什么

★ 小暑吃什么传统食物

★ 大暑时节饮食宜忌

★ 小暑节气的传说故事

★ 小暑应该吃什么养生

★ 大暑防上火饮食注意事项

★ 小暑必须知道的禁忌

观看视频教程儿童小暑饮食注意事项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