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媒体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利用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小语教材为学生准备了大量优秀的古诗文,如果能利用互联网集结丰富的教学资源来组建内容翔实、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资源库,发挥在环境营造和更新、资源共享、交互参与和协作等方面的优势,将为学生提供最为有效的学习过程。
在多媒体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利用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小语教材为学生准备了大量优秀的古诗文,如果能利用互联网集结丰富的教学资源来组建内容翔实、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资源库,发挥在环境营造和更新、资源共享、交互参与和协作等方面的优势,将为学生提供最为有效的学习过程。
一、情境再现,感受意境之美
古诗之所以能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与其承载的厚重历史,及诗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意境之美是分不开的。但是仅靠浅显的表面化的文字理解,学生是无法领会到浓缩在诗中的意境美的。借助网络资源中各种生动形象的素材和资源如图象,声音,动画,电影剪辑,flash等再现的情境,无疑是走近古诗文最好的方式了。不但有助于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感,理解诗人的情怀,更有助于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以《示儿》教学为例:“公元1210年,一个幽静的夜晚,天下着蒙蒙细雨。一座小茅屋还亮着的灯光,那是大诗人陆游的住所。这时,诗人陆游正躺在床上,他病了,而且病的不轻,几乎是命垂一线了。在弥留之际,他叫来了他的孩子们。写下了他诗的遗嘱。”……这是一堂在电脑教室里上的语文课,学生的电脑上正以flash动画演绎着陆游临死写《示儿》的一幕。南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期间历史风云变幻,送走了多少风流人物。金兵南侵离学生太远,宋王朝的山河破碎与学生无关。陆游的爱国痴情仅靠教师几分钟的背景介绍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就算是形成了概念,那也是强加的。而刚才一段来自网络的资源,那金戈铁马的喧嚣,那南宋难民的哀嚎,那诗人垂暮的无奈……音乐、画面、解说词,给予了学生一重又一重的感官刺激,使大家不由自主地就走入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夜晚,在网络动画营造的感伤氛围中,与诗人一起感伤兵荒马乱,感伤国破家亡。
再如《枫桥夜泊》的教学,导入时可借助课件创设这样的意境:“月亮西落的夜晚,江两岸隐隐绰绰可见团团枫影,江面上一艘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如星的渔火,倒映在江面上。晚风一吹,它便无助地随波摇曳。瞧,灯光中闪现出一个孤寂的身影,他是谁呀?让我们一起走入诗歌来认识他。”凄婉的画面,加上一曲二胡,不但为学生理解诗句起了铺垫,而且很快地将学生带入了一种凄婉的境地。教师以形象为依托,教得自如;学生以形象为线索,学得轻松。师生互动达到最佳效果,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高效、和谐的活动过程。
二、资源共享,领悟创作基调
古人写诗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古人的诗中,有太多的豪情壮志,有太多的离愁别绪,有太多的感事伤情。有李白《早发白帝城》因流放至白帝城被赦召回的轻松畅快,有柳宗元《江雪》中被流放到永州而壮志难酬的怆凉悲愤,有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清白自守的节操……这些情怀,这些创作的基调,学生若不联系诗人的创作背景,是很难体会到的。网络的开放性有助于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网络上有很多关于诗人及时代背景的介绍,在组建网络资源库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有选择的取舍相关资料,存入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还是以《示儿》的教学为例。“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爱国深情呀!但少不更事的学生们不知道,生于公元1125年的陆游,其生活的时代,正是北方的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之时,宋朝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这份厚重的爱国深情积淀了整整85年,贯穿了陆游的一生!因此,借助网络建立诗人的资料库,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感受诗人在诗歌中传递的情怀是非常有必要的。如陆游的资料介绍中就可以有这样的内容:20岁时陆游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50岁时陆游望着墙上张贴的已被金人占领的长安城地图,想到被金人蹂躏的三秦父老,义愤填膺,写下了“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52岁时写下了“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68岁时写下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漫漫一生的等待与抗争,最终无果,85岁的陆游能不“家祭无忘告乃翁”吗?
再看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杜甫,在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诗人颠沛流离,目睹亲人与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今听到“安史之乱”将近平息的消息,能不“初闻涕泪满衣裳”继而“漫卷诗书喜欲狂”吗?资料库中就因有“安史之乱”的成因及后果的相关内容。只有深入了解了创作的背景,学生对诗人因喜而“泣”继“狂”的情绪表达才能感同身受呀!
三、协作参与,实践自主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小学阶段要背诵积累古诗70首。因此资源库的建立,并不应仅仅停留在教师的单方面行为上,还应将其与古诗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主动地控制学习过程,积极参与主题任务研究来进行学习。
古诗文资源库的组建,可分为动漫课件,诗人简介(时代背景),典故趣事,诗文导读,自测练习等项目。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课题和项目,借助网络资源,通过图片、文字、音像等方式协作收录相关资料。同时鼓励学生对资料库进行积极的自我建构,可增加了诗文改写,诗歌传唱,闯关夺标等项目,来丰富资源库的内容,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对网络提供的资源进行选取、加工、整合,对古诗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如学习《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时,教师以项目招标的形式,帮助学生分成以下四组合作学习:第一组负责搜寻并下载Flash动画;第二组完成诗文导读板块;第三组负责搜寻并整理作者的生平资料(李清照、张志和);第四组搜寻相关的典故趣事。之后进行的大组汇报交流的过程,既是整合学习成果的过程,也是组建古诗文资源库的过程。学生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第一组在悠扬的乐声中展示Flash动画,配以第二组的诗文导读,便将师生自然带入到“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畅快,“惊起一滩鸥鹭”的惊喜中。第三组的“作者卡片”,将李清照一生坎坷的经历娓娓道来,使学生明了为何李清照前期词风与后期词风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少女时期的无忧无虑、爽朗豪放到后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浓重伤情、无所寄托的失落。第四组将相关故事引进课堂,如苏轼将张志和的《渔歌子》嵌入了他的《浣溪沙》,“恨莫能歌者”,感受到苏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由此可见,使用多媒体材料来学习并不等同于基于资源的学习,就是在像上述案例那样一次又一次地对诗文的自主建构,对资源库的整理拓展中,学生依靠亲自通过问题解决的经验来完成主题任务,使学习的过程变成学习者个人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的古诗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资料库的组建,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究欲,使古诗教学成为一种高效、和谐的活动过程,最终达到优化古诗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更新时间:2015-11-20 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