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他们学习的激情很高,好奇心强,喜好游戏和活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易受到游戏与活动形式的影响。而一年级入学恰恰学的又是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怎么办呢?针对他们的特点,除了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语境歌之外,还可以做三方面的尝试。
一、以“激趣”为前提
人们常说:“兴
关注公众号:diyijc_com
问题反馈
一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他们学习的激情很高,好奇心强,喜好游戏和活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易受到游戏与活动形式的影响。而一年级入学恰恰学的又是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怎么办呢?针对他们的特点,除了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语境歌之外,还可以做三方面的尝试。
一、以“激趣”为前提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囚家。在学习中,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他们这个年龄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游戏、故事和活动!所以要让他们对学习内容重视、感兴趣,就必须让他们在玩中学、活动中学。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从这方面进行了努力:一是引进故事,将所学的内容编成故事,赋予灵与肉,创设情境,让他们在童话故事中参与学习。如在教双拼音节入门时,我编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在森林里住着两只小猴子,他们每天都在一起做游戏,生活得可快乐了。可是有一天,他们发愁了,因为森林里的游戏都玩完了,怎么办呢?想啊想,突然,一只猴子说:“我们下山去看看吧。”于是他们来到了山下,结果发现了一堆积木。他们高兴极了,就分别推着““a”的积木往中间跑,突然,积木撞在了一起,发生了一个声音。b—a——ba、ba、ba、ba”。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这个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吗?孩子们听了十分好奇、兴趣盎然。抓住这个机会,我带领他们进行了拼音的学习,结果孩子们学得很快,轻松地走过了以往教学中较难的拼音入门课。二是引进音乐、舞蹈,用它们来丰富课余生活,让孩子们在跳舞、唱歌中学习、放松。如在学完“btnI的拼读之后,为了拓展书本知识和训练拼读能力,我设计了一个活动《找朋友》:如把写有“d”的头饰戴在一个学生的头上,随着音乐响起,这个孩子就跳着、唱着下去找朋友——单韵母。找到后,两人一起拼读,读正确了就全班齐读。读完后,拿单韵母的同学把卡片传给另一个同学,而戴头饰的孩子则继续找朋友(不同的单韵母)。唱的歌词如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来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d—u—du、du、du、du。”这样做,不仅学生得到了放松,而且巩固和训练了他们的拼读能力,最关键的是他们在唱和跳中会对拼读能力,最关键的是他们在唱和跳中会对拼读产生兴趣。三是引进游戏。从年龄特点来看,一年级的学习,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对游戏最感兴趣,所以“标准”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遵循这个原则,结合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如利用卡片的游戏就有:摘苹果;看谁跑得快(老师读,持相应卡片的同学迅速跑上讲台领读);看谁反应快(请学生无数上讲台,并发给卡片。老师念,持卡人迅速站出来读一遍,反应慢的或是错的就回位,最后一个为胜者。这一般用于区别音近、形近的字母或音节);找朋友(练习拼读);点兵点将(快速抢读);开火车(变向开,顺向开,分不同人数开);回声游戏(你应我答);同桌认字母,拼读等。在变化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激情,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和积极性,使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学习在游戏与活动的海洋中变得轻松而愉快。
二、以-自主。为中心
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一个同化的过程。所谓“同化”就是客体的“异。(外部信息)同化为与主体认知结构的一部分的过程。而外部信息必须通过儿童自身的工具性操作主动构建才能内化在儿童的心理层面上,最后积淀于他们的身心组织中,形成素质。只有激发起了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有了亲身的情感操作体验,才能更加主动、轻松、准确、深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自主性活动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学习的质量。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你若是不及时地抓住他们,让他们更多地、自由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会马上转移注意力,自己玩自己的了。为此,我围绕“学生自主参与”这个中心,设计开课、授课、巩固和练习。具体说来,一方面让学生自己碰一碰,试一试。如: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两拼音节的拼读之后,在教学“gkh”一课的拼读时,我就首先出示“gkh分别与“e、u”相拼的图,让学生自己先拼一拼,如果拼不出来,就请同桌帮忙,如果同桌也没法拼出,就记下来,等全班交流时提出来,大家互帮互助。这样帮别人的同学感到自豪,学的同学不会感到难过,因为他也会帮别人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喜欢,学习效果也不错。另一方面,老师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去教。在成年人的眼中,也许认为一年级的学生什么都不会,什么都需要教。其实,他们有着很大的潜能。只要你引导得法,多给他们机会,他们就能放射出最灿烂的光芒,让你意想不到。在教学中,我能让学生教的就让学生教。如:有的通过不同的途径学过一些声母和韵母的,就首先让他们站起来读,我边听边评,让读得最好的教读,学生也会在老师的评价中自觉地改进;在教拼读时,则让能拼读的辅导拼读有困难的同学,我发现有时学生教学生还显得容易一些。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谁都想当老师,所以对学习就特别投入,有的学生甚至在头一天就开始了预习。此外,在教学时,应多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多给他们自主掌握内容、随意表达意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时间。老师要做的就是信任和鼓励他们,尊重他们,与他们进行平等交流与沟通,进行资源共享。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记忆字母的形和音时,就不一定非要按书上的图来记,也不二定非要照着教的儿歌来记,而应该提倡和鼓励学生自己想:“这个字母像什么?你怎样记住它?”还应启发、指导他们自己编喜欢的儿歌来记。其实,在他们开动脑筋识记、编儿歌的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对知识实现了内化。
三、以”激励”为主线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激励”是激发动机,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即使人受到一定内、外部刺激后,引起人的思考,从而产生动机,引起人的行为变化。简单地说,激励犹如花儿们需要的阳光和雨露,是孩子们需要的肯定、表扬和鼓励。投有阳光的花儿是苦涩的,得不到别人的肯定和获得成功体验的孩子是自卑的、灰心的、厌学或畏学的。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习激情很高,但也十分脆弱,犹如翡翠娃娃,一不小心受挫,哪怕老师的一个眼神就会让他们学习的激情变得粉身碎骨。所以在学习中,应以“激励”为主线,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学习的喜悦、学习的信心、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在教学中实施“激励”时,我遵循了两个原则。一是“无错性”原则。这里的“无错性原则”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一味的表扬和肯定,学生说的、做的都是对的,而是说在学生说错或做错时,指正和教育的语言应婉转,这样既保护他们自尊心,又让他们清楚、欣然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积极地去面对和改正错误。如:在学生抢拼音节。"pu”时,时个平时拼读不好的学生极有信心地站起来大声地读成了。"pu”,顿时同学们笑起来。这个孩子的脸马上红了,一脸的难过,头也低了下来。这时,我立刻用手制止了同学的笑,并笑着对这位同学说:“你能站起来大声地读,真勇敢。可能是刚才太紧张没读对,老师知道你一定能读对的,来,再来一次。”这个孩子听了,立刻抬头采看卡片,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终于读对了。我马上说:“他原来因为紧张读错了,通过努力,他读对了,真了不起!我们鼓励他。”在同学们响亮的掌声中,这位同学甜甜地笑了,举手比以前更积极了。另一方面,在实施激励时,还应注意层次性原则。“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处在不同环境、不同家庭的孩子们是一个个极具个性特征的个体,在年龄、心理、思维和学习能力上都参差不齐,这就决定了老师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原本的实际水平而定。只要达到高、中低水平中的任何一个水平都该加以肯定。如在检查刚学习的三拼音节“9ua”的拼读时,能不熟练地读出来的,要肯定;能熟练地读出来的当然更该肯定。但我认为,只要能举手,勇敢地站起来尝试的,哪怕他仅仅是把三个字母读出来,没拼出‘来的,我认为都该表扬,因为他有尝试的勇气,有学习的积极性。试想一下,如若这一次否定了他,他还会大胆的举手发言,乐意地参与到学习中吗?显然不会!另外,要实施激励,就必须首先制定出一套激励的奖励体制。即评价的项目、评价的标准、奖励的方式、奖励的中介和效价等。其中,评价的项目应与表扬的目的相结合;评价的标准应按学生的实际差异来制定;奖励的中介应与学生的优势需要相联系;而效价则应按年龄的从小到大或从低到高地确定。如一年级的学生重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兴趣,所以我确定的评价项目及水平为:只要积极举手的,参与游戏的,作业认真、按时交的都能得到一颗星星或一张奖票,若在这个基础上做得好的,按程度的不同再进行奖励。凡有五张奖票或书上有五颗星星的就可以在评比栏上换一颗星星,凡评比栏上的星星满了五飘的就可以换一件自己喜欢的学习用品。这个奖励制度项目不复杂,评价水平下限不高,效价低(五张奖票就可以换一颗星星),奖励中介又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并且学生也容易得到。所以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串就高,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无疑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实施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做到尽量的公平和公正,勿滥施,也勿乱施,否则,激励将失去他的积极的作用。
通过以上三点的尝试,我班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很强的兴趣,不管对与错都喜欢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管老
更新时间:2016-12-16 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