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史即医学的历史,在本教程中,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中医的历史。中医随着中国几年前的文化传承下来,在现代医学中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想要学习中医,就要对中医的历史有足够的了解。
远古时期,人们在寻觅食物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缓和身体不适,但某些食物有毒性,能引致死亡。当时人们利用热石取暖时,发现以石头烘烤不同的体表部位可以舒缓某些不适,另外亦发现利用骨针捶击特殊位置
关注公众号:diyijc_com
问题反馈
医史即医学的历史,在本教程中,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中医的历史。中医随着中国几年前的文化传承下来,在现代医学中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想要学习中医,就要对中医的历史有足够的了解。
远古时期,人们在寻觅食物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缓和身体不适,但某些食物有毒性,能引致死亡。当时人们利用热石取暖时,发现以石头烘烤不同的体表部位可以舒缓某些不适,另外亦发现利用骨针捶击特殊位置可舒缓某部位的痛楚。这些经验奠定了草药、针灸治疗的基础。
商代的甲骨卜辞反映殷代武丁时期的许多医学知识和医学活动。甲骨文中,殷人对人体表面构造的认识已比较具体,并记有20余种疾病的名称,以及关于生育、梦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少真正的职业医生,如医和、医缓、扁鹊等。一系列医学理论著作也应运而生。《内经》、《难经》是此类著作的现今仅存者。
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扁鹊采用了“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魏晋南北朝时期医药学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汉代的基础上,广泛总结经验,出现了大量的医学著作,特别是脉学、针灸学、本草学及方剂学方面。王叔和的《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脉学专着,奠立了脉理与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基础。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唐代医学繁荣并将中医传播海外。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中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时代,中医学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即: “寒凉派” “攻下派” “补土派” “养阴派”。 明代的医家们仍旧沿袭先前医学经典继续发展,继承金元时代医家们提出的医学主张,出现不同学术流派,主要分为滋阴、温补以及明末出现的温病学派。
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清朝温病学说有更进一步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立专题。这个时期的重要人物及著作有,叶桂与《温热论》、薜雪与《湿热条辨》、吴瑭与《温病条辨》。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国民政府时期,政府的医疗政策主导了医学发展。例如1920-1940年国民政府期间,政府采取排斥、抵制中医的措施,认为提升西医学地位等同将国家现代化。这对中医的后来发展有深远影响,造就中西医并存的局面。西医学在中国的突出发展,为中医带来巨大冲击,然而很多中医师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建议并除中医的缺点,同时吸收西医学的优点。当时医学家都提出一些汇通中西医见解,并且不继为后人承接,逐渐形成了中西汇通思潮及学派,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初期的表表者有:张锡纯、恽铁樵及杨则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指导医疗人员学习及汇通中医,"团结中西医以创造新的医疗系统"是指导政策。1982《宪法》写入“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2006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医药作为第九大类共9个项目列入名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一次明确指出要“中西医并重”、“扶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在法律上和政策角度赋予中医合法的地位。
更新时间:2013-11-25 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