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中医穴位,既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也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关于腧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其过程可分为以下阶段:
①无定位阶段。最初,人们用砭石割刺痈疽肿疡,排脓放血,解除病痛。后逐渐 发觉有显著痛感和压痛处,砭刺效果更好,这就是“以痛为腧&
关注公众号:diyijc_com
问题反馈
腧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中医穴位,既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也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关于腧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其过程可分为以下阶段:
①无定位阶段。最初,人们用砭石割刺痈疽肿疡,排脓放血,解除病痛。后逐渐 发觉有显著痛感和压痛处,砭刺效果更好,这就是“以痛为腧”的规律。“以痛为腧”常随着患者疼痛反应不同,而在不同部位显出压痛点,因此此阶段无固定位置。
②定位定名阶段。经过反复实践,用针刺或艾灸刺激体表的某些部位,对相应的某些疾病和症状有治疗作用;刺激某些部位,不仅对相应病症有效,而且对其他病症也有效,日积月累,逐渐 发觉了某些部位和某些病症具有相关性的规律。战国晚期,秦汉时代,以《内经》等为代表,确定这些部位的取法和治疗作用,并加以命名,就成为腧穴。
③系统分类阶段。又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践,人们 发觉各个腧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在治疗作用上既有共性,又有相对的特异性。在魏晋唐宋时期,以《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代表,使经络、部位、穴位逐渐结合起来研究,成为系统分类的基础。尤其是在十四经脉上,腧穴治疗作用的相关性更为突出,于是腧穴有了系统分类。
④国际标准化阶段。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曾派出安瑞中岛医师考察中国关于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的研究情况。1981年5月在东京、1982年12月西太区在马尼拉、1985年7月在香港相继召开了三次针灸穴位名标准化会议。1987年出版了《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手册》。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部分专家编写了《经穴部位》、《经穴部位文献考与解剖》,并绘制了标准化穴位图。后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从1991年元月1日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在全国实施,1991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腧穴标准化方案推广会。全国大学本科针灸教材(第二版)将其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这时的特点是名称统一,定位统一,解剖内容统一,主要主治内容基本统一,刺灸法相对统一。
更新时间:2016-02-26 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