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风暴与地球上的暴风有着很大的差别,太阳风的风速是地球风速的上万倍,是从太阳大气最外层的日冕,向空间持续抛射出来的物质粒子流,这种粒子流是从冕洞中喷射出来从而形成太阳风暴。
太阳风主要组成粒子-质子模型图太阳风使彗星形成长长的,背向太阳方向延伸的彗尾。当人们欣赏美丽的彗尾的时候就可以想象太阳风的存在。在地球高纬区看到的多彩的极光现象,也
关注公众号:diyijc_com
问题反馈
太阳风暴与地球上的暴风有着很大的差别,太阳风的风速是地球风速的上万倍,是从太阳大气最外层的日冕,向空间持续抛射出来的物质粒子流,这种粒子流是从冕洞中喷射出来从而形成太阳风暴。
太阳风主要组成粒子-质子模型图太阳风使彗星形成长长的,背向太阳方向延伸的彗尾。当人们欣赏美丽的彗尾的时候就可以想象太阳风的存在。在地球高纬区看到的多彩的极光现象,也是进入地球磁场的太阳风粒子经加速后在地球大气中沉降产生的。空间飞船的直接观测表明,太阳风主要由质子和电子组成,但有少量氦核及微量重离子成分。据推测,在约100个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日地平均距离=1.5×10^8公里)以外,太阳风将与起源于银河系的星际气体交接,太阳风占据的空间范围称为“日球层”。研究太阳风的物理过程及其规律已成为空间物理学中一个新的学科分支-日球层物理学。
我们观察近日彗星的记录里面还很少有彗星在太阳表面消失的记录,但是从现有的零星记录来看,掠日彗星钻进太阳其发生的影响更为严重,特别是那些磁场强度高的彗星,带来的太阳活动激化程度更为明显。这种激化的太阳活动,必然对地球的生态圈带来强影响,过去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短时间的影响,如电离层的日变化或者激光的出现等,其实对地球长期气候的扰动更是十分显著,太阳11年的活动周期,使得地球不同地区的农业收成有着同步的变化,这是因为,干旱和洪涝灾害引起的牵连效应。更有甚者,由于太阳活动的周期影响,生物种群的遗传变异也有显著的变化,最早印度科学家发现流行病细菌,病毒的流行和太阳活动有关,当初还被人误解,现在就成了科普常识。
总而言之,太阳有自己的活动周期,还有些时候不按照这个规律变化,那就是其他的宇宙天文因子的影响,从现在美国宇航院公布的资料和自古以来的天文统计来看,带有强磁场的略日彗星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强的。因为太阳的磁场本身就处于不稳定的周期运动中,外来的磁扰动,特别是几乎进入太阳的彗星在太阳表面的超热,使得原来彗星的磁场由于超过居里点而“崩溃逃逸”,这个磁场在太阳磁场里面的融合和附着会对太阳磁场的稳定性起关键的影响。
在太阳系中,太阳风的组成和太阳的日冕组成完全相同。73%的是氢,25%的是氦,还有其他一些痕量杂质。目前还没有精确的测量结果。2004年的Genesis的取样分析还没有结果。它在返回地球是因为紧急降落,被损坏了。这是因为它再次进入地球大气层时,没有打开降落伞。在地球附近,太阳风速为200-889km/s。平均值为450km/s.大约800kg/s的物质被一太阳风的形式从太阳逃逸。这同太阳光线的等价质量相比是很小的。如果把太阳光线的能量换算成质量,大约每秒钟太阳损失4.5Tg(4.5×10^9kg)的质量。因为太阳风是-(zh-hant:电浆;zh-hans:等离子体)-,所以太阳磁场被它承载。一直到大约160Gm(100,000,000英里)的地方,由于太阳的转动,太阳磁场被太阳风拉扯成螺线形状。超过此距离,太阳对太阳风的影响减弱。通常太阳风的能量爆发来自于太阳耀斑或其他被称为“太阳风暴”的气候现象。这些太阳活动可以被太空探测器和卫星测到。主要标志是强烈的辐射。被地球磁场俘获的太阳风粒子储存在VanAllen辐射带中,当这些粒子在磁极附近与地球大气层作用引起极光现象。具有和地球类似的磁场的其他行星也有极光现象。在星际媒质(主要是稀薄的氢和氦)中,太阳风就像是吹出了一个“大泡泡”。在太阳风不能继续推动星际媒质的地方称之为日球层顶(heliopause)。这也通常被认为是太阳系的外边界。这个边界距离太阳到底多远还没有精确的结果,可能根据太阳风的强弱和当地星际媒质的密度而变化。一般认为它远远超过了冥王星的轨道。
更新时间:2013-08-08 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