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古城是唐宋时期的山区县城,是唯一能够全面揭示北宋县治规模的城址,旧县坪因而显得弥足珍贵,在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排行榜中,巴东旧县坪遗址名列其中。
旧县坪亦称故县坪,地处长江巫峡口北岸东瀼口镇雷家坪以西3公里处,海拔110-150米之间,总面积60万余平方米。六朝梁为归乡县,后周为乐乡县、信陵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这里开始作为巴东县
关注公众号:diyijc_com
问题反馈
巴东古城是唐宋时期的山区县城,是唯一能够全面揭示北宋县治规模的城址,旧县坪因而显得弥足珍贵,在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排行榜中,巴东旧县坪遗址名列其中。
旧县坪亦称故县坪,地处长江巫峡口北岸东瀼口镇雷家坪以西3公里处,海拔110-150米之间,总面积60万余平方米。六朝梁为归乡县,后周为乐乡县、信陵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这里开始作为巴东县的县治。北宋太宗年间(980-983年),新科进士寇准初入仕途便在这个当初还是偏远小县的巴东任县令三年,从而使巴东声名鹊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因三峡大坝蓄水,旧县坪遗址沉于江底。但在此之前,大量文物得到保藏,城基也被拍成照片,制成模型,供后人凭吊。
这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时年19岁的寇准高中进士第三名,随后以大理评事官衔远赴巴东任知县。在巴东三年,清正廉洁的寇准政绩斐然,察民情、减赋徭、施教化,劝民稼穑,倡导农耕,从而使原本山穷水险、人烟稀少、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巴东“无旷土,无游民,井里桑麻,今称沃壤”,百姓因此呼之为“寇青天”。这从一件小事也可见初入仕途的寇准的政治才华。当时赋税征收棘手,官吏也借机勒索百姓,寇准略施小计使问题迎刃而解。“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不知这是不是最早的公示制度。在今巴东县博物馆还保存着一件也是唯一一件与寇准有关的文物“高尺二,围倍之,重八钧(合现在280多斤)”的秤砣。寇公祠历经宋、元、明、清,多次废弃而后重修,至清康熙六年最后一次重建废后巴东就没有寇公祠了。
有意思的是,旧县坪遗址仅2.5万平方米。巴东古城缘何这么小?因为寇准任巴东知县时,巴东尚属蛮荒之地,全县从南到北八百余里,百姓不足千户。其县治当然不会有大的规模。这从南宋陆游于乾道六年(1170年)所作《入蜀记》中,是这样记叙的:“晚泊巴东县,江山雄丽,大胜秭归,但市井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无片瓦。”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致使巴东千年古城沦为一片废墟呢?
按理说旧县坪依山傍水,地势平缓,且无山体滑坡之忧。作为县城选址,应该说非常得当,然而,宋代以后,巴东县城却迁移到长江以南,导致旧县坪古城渐趋荒芜。虽然古城荒废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战乱、交通不便、当地经济重心转移等多种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巴东古城荒废与洪水有关。从考古发掘来看,旧县坪可能被长江中上游特大洪水淹没过一两次。
若您想了解北宋县衙大堂慨貌,不妨去巴东县城的民族文化公园一观。巴东民族文化公园矗立在巴东巫峡口南岸,由仿宋县衙大堂与反映寇准文化的古建筑秋风亭、寇公祠等景观构成,占地2.08公顷,集中体现了巴东县独特的民族文化。
相关链接
巴东民族文化公园
位于县城长江巫峡口岸边,占地2.08公顷,园内恢复性地修建了淹没区的地藏殿、王爷庙、秋风亭、寇公祠、宋代县衙等古建筑以及5户三峡特色民居,再现了长江三峡土家族居民五百年来的生活习俗与风情。
秋风亭
据《中国名胜词典》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寇准任巴东县令时在江北旧县坪(今属东瀼口镇)修建。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尚存,明德五年(1510年),秋风亭已“栋宇倾颓”,刚到任的巴东知县盛杲遂将秋风亭及寇公祠,从江北旧县坪迁到江南的新县城(今信陵镇),后经清康熙初年、嘉庆二十一年、同治五年几次修葺,光绪二十四年重建保存至今。因处于三峡蓄水175米水位线上,再迁建至巴东新城的巫峡口岸边。亭为石木结构,两重飞檐,赤柱彩瓦,雕梁画栋,四角尖顶,高20余米。亭顶筒瓦有“万古不朽”铭文。
仿宋县衙大堂
仿宋县衙大堂内置仪门、正堂、六公房等。县衙内陈列了寇准任巴东县令时的北宋巴东县城遗址模型、寇准生平事迹介绍、寇准诗词文章、历代著名诗人咏巴东的诗词、传说故事以及与寇准相关的文物。仿宋县衙大堂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据文献记载,隋朝始设巴东县,长江北岸的旧县坪即为县城所在地,历经隋唐、五代、北宋。宋以后,巴东县城迁到长江以南,古巴东城渐趋荒芜。
寇准像
位于巴东野三关镇寇准公园内。雕像高191厘米,宽40厘米,厚25厘米。雕像正面雕刻着寇准画像。两侧雕刻着凤凰,背面撰刻北宋名相寇准生平。2008年10月建成。
更新时间:2013-12-24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