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一年拍摄制作的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系列纪录片《鹏城遗韵》是深圳第一档专门针对并完整记录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粤语纪录片,与传统文化专题片不同,《鹏城遗韵》通过对39个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深入挖掘与对大量人物的深入采访,站在民间立场上,重点对记忆的打捞和人物的刻画,赋予了节目更多的人文色彩和温度。
《鹏城遗韵》播出后,受到社
关注公众号:diyijc_com
问题反馈
历时一年拍摄制作的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系列纪录片《鹏城遗韵》是深圳第一档专门针对并完整记录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粤语纪录片,与传统文化专题片不同,《鹏城遗韵》通过对39个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深入挖掘与对大量人物的深入采访,站在民间立场上,重点对记忆的打捞和人物的刻画,赋予了节目更多的人文色彩和温度。
《鹏城遗韵》播出后,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2007年1月,《石岩客家山歌》被列入深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年7月,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明末清初(1644年左右),客家人迁来石岩居住。另据落乡石岩官田的至今已有10代人的叶姓居民推算,早在260年前,石岩就应有客家人居住了。这里原来只有一座大山,叫阳台山(现名羊台山)。人们在山上砍柴、摘木梓、伐木放排、铲松油、挑担及田间劳动时,或为寻觅同伴,以驱野兽强盗;或为消除疲劳对歌打趣;或诉幽怨;或泄愤懑;或表男女爱慕之情等等,都用高声歌唱的形式来表达。于是,客家山歌与其他民歌一样,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 据石岩街道上屋社区退休干部叶恩麟、塘头社区居民“石岩客家山歌王”池官华等多位67岁以上的老人回忆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羊台山游击区游击队员用石岩客家山歌号召民众鼓舞斗志,打击日本侵略者和反动派。解放后,石岩客家人以山歌的形式歌颂党歌颂英明领袖毛主席,在劳动中,客家人尽情欢唱,摆擂比赛。尤其是1953年至1958年间,每逢八月中秋,石岩客家人村与村之间经常摆起歌台唱山歌,难分胜负。歌手登台献歌,民间杂志、社会报刊也时有山歌登载,使山歌园地长盛不衰,生产热情空前高涨。改革开放后,石岩客家人在参与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以山歌的形式歌颂改革开放带给山乡的巨变,山歌内容主要以抒情为主,歌颂美好爱情的内容也占了很大比重。同时,内容针对时弊,喜怒笑骂尽在其中。
更新时间:2013-05-31 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