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是所有佛家经文中翻译次数、译成文种做多的经文,并最常被念诵的经典,整部《心经》常见的版本为玄奘译本,共260个字,其经文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直明“第一义谛”如来藏与其展转出生的七识妄心,集中展现了般若学的精髓,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之一。
玄奘法师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
关注公众号:diyijc_com
问题反馈
《心经》是所有佛家经文中翻译次数、译成文种做多的经文,并最常被念诵的经典,整部《心经》常见的版本为玄奘译本,共260个字,其经文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直明“第一义谛”如来藏与其展转出生的七识妄心,集中展现了般若学的精髓,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之一。
玄奘法师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注解)
行:依元音老人《心经抉隐》解,音当为横。意为功行、道行,是名词。
般若,有智慧意。波罗:彼岸之意。蜜,到。多,上。
舍利子:指释迦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五蕴,指色、受、想、行、识。也称五阴。
空:佛家所讲之空,分偏空和妙有真空等。偏空,相当于近代的形而上学,即把空与诸色相分离的空。
眼耳鼻舌身意:统称六根,是人认识世界的六种官能。此外还有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色声香味触法:统称六尘,六尘作用在六根上,称受。
无明、老死:当为十二因缘之简。十二因缘即行缘无明、识缘行、名色缘识、六入缘名色、触缘六入、受缘触、爱缘受、取缘爱、有缘取、生缘有、老死缘生。 (一说为生缘老死)是缘觉者的修行法门。
苦集灭道: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由释迦牟尼本人提出的自我修行的方式。
菩提萨埵:简称菩萨。梵文原意为“觉有情”。觉分觉己和觉它两部。觉己只是小乘,觉它之后才是大乘法门。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今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心经》一般依玄奘法师的翻译原则,尊重不翻。般若波罗蜜多咒:“揭谛揭谛”第一个‘揭谛’是超越分别我执,第二个‘揭谛’是超越分别法执。“波罗揭谛”是超越俱生我执。“波罗僧揭谛”是超脱俱生法执。“菩提”是觉,“萨婆诃”是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后秦·鸠摩罗什译本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 波罗竭帝 波罗僧竭帝 菩提僧莎呵
相关书法作品《集王羲之圣教序》
咸享三年(西元672年)弘福寺为弘法及纪念玄奘,在寺内立碑:《集王羲之圣教序》。弘福寺比丘收集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的行书中与《心经》相同的字,将其刻成石碑。立碑的工作从贞观二十二年(西元647年)开始,历时24年。
更新时间:2013-11-20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