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即1月1日),那么你知道元旦都有哪些节日知识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元旦的节日知识集锦(20篇范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有现存文献记载的“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_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这就是中国“元旦”的来历。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阳历年”。
元旦,《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__。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2天。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公元19_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__,_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元旦在我国汉语中是一个合成词,元是开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有旦的象形字了。
每年公历的1月1日,人们称它为“元旦”,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汉语里,“元”是开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两字合称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但这从一开始就并不是固定的。
有个传说,是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在民国以后虽然定1月1日为新年,当时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大商号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认,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与民间均没有什么欢庆活动。解放后将1月1日岁首改称为“元旦”节后,政府仍按照几千年来使用的农历历法按农时节令,在立春前后冬闲时期的“春节”放假三天,民间办“庙会”等欢庆,传承百姓的心愿和千百年的民俗。
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的《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没有人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的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老人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颤抖怪叫。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有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的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据称,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另外民间传说的大年三十要守岁,也有称其俗名熬年。为什么要熬年呢?原来民间流传凶猛的怪兽年的活动规律,它每隔365天就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_便把这可怕的夜晚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
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即所谓拜个晚年。
中国古代的元旦,即现代中国所称之春节的习俗,
现代中国的元旦,根据中国政府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将当日前或后双休日调整,一般连续休息三天。现代中国对元旦的庆祝较之春节,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机关、企业会举行年终集体庆祝活动,但民间活动很少。
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更简单了。
中国元旦的习俗
我国对元旦节不如新年重视,所以一般中国元旦节的习俗就是张贴“欢度元旦”。
庆祝元旦的三大方式
方式一: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定为法定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方式二: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反正元旦这天并没有太多的传统,在这一天放假了,随你怎么玩都行。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方式三: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在于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圆,聚一餐。至于更为浓重的庆祝方式暂时还没见过。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元旦”一词,是中国古代的“土产”。中国很早就有过“年”的习俗。“年,谷熟也”,也就是人们庆祝丰收的节日。
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是新年的开始。“元旦”是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巅升起,中间云雾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字。
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夏朝的时候产生了“夏历”,就现在的“农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岁首这天就叫“元旦”。
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1. 表我的心,那我就多说一句,元旦快乐,快乐元旦。
2. 话不多情谊多,字不多祝福多。圣诞元旦就快到,我的祝福你知道,不必看、不必想。让我的祝福都知道。圣诞元旦双节快乐。
3. 元旦到来,幸福揣怀;新年的风,喜庆飘扬;喜悦日子,万里祥瑞;烟花绽放,璀璨大地;快乐问候,送达你心;温暖祝福,入驻你身。祝你元旦快乐,幸福久久!
4. 我买不起奢侈礼,送不了豪华物,唱不出好歌曲,画不下喜庆画,写不出好诗句,吟不出雅韵词。但喜庆的新年已经来到,真诚的祝福依然要送给你:祝你元旦节快乐!
5. 抓一把开心,采一串欢笑,摘一篓快乐,添一盆好运,加一袋幸福,揉捏成一个喜庆的大圆蛋,借短信空运给你,祝你财源滚滚,梦想圆圆!元旦快乐!
6. 元旦佳节兮,聚天地之欢乐,展山川之喜庆,于雪飞中送吉祥之问候,在风舞里赠平安之祝福,愿君新年出门遇贵人,行大运,恭喜发财。
7. 新年元旦头一天,我的祝福来占先,祝你天天都平安,生龙活虎身体健,事业发达喜升迁,财源广进福无边,家庭和睦大团圆,前途广阔艳阳天。祝元旦快乐!
8. 情如一坛老酒封存愈久愈香醇,一句短短祝福就能开启坛盖品尝浓醇酒香;友情如一轮红日默默付出而无求,一声轻轻问候是一束温暖阳光。祝元旦快乐!
9. 北风呼呼雪花飘,转眼元旦又来到。举国欢庆佳节日,思念之情多几重。为解心结发短信,短短几行情难诉。愿你快乐无极限,幸福安康生活美!
10. 锣鼓喧天,敲响明天的美好;张灯结彩,透出节日的喜庆;载歌载舞,跳出心中的喜悦;阖家欢乐,笑出人生的幸福。朋友,元旦快乐!祝你心想事成,一切如意!事事顺心,万事圆满!
11. 用年的美酒斟满你的杯子,干了这杯时光,让你忘了所有忧伤;用年的甘醪注满你的杯子,饮了这杯祝福,让你拥有全部幸福。元旦快乐!
12. 元旦到!抬头望,浮云片片;低头看,落花点点;转移望,匆匆一年;提笔起,总结教训;勤思考,积累经验;再努力,争取明年;展开颜,胜过今年。
13. 不要埋怨岁月过得太快,不要哀叹时间又过去了一年。紧紧抓住现在,快乐生活把握住自己的每一天。元旦到了,请接受我真诚的祝愿,幸福生活,直到永远!
14. 扬一扬鞭,快乐一马当先;赖一赖床,悠闲陪你身旁;逛一逛街,好运就把你瞥;散一散步,幸福跟你一路。元旦到,发一发信,愿你美丽好心情!
15. 无钱不恼,有钱不骄,生活不易,知足最好,快乐多多,烦恼少少,健康常伴,平安笼罩,友情拥抱,亲情围绕,紫气东来,福运缭绕,元旦没到,祝福早到。
16. 一年的辛苦今天结束,一年的忙碌今天收获,一年的奔波今天止步,一年的企盼化作满足。愿你在新的一年快乐、吉祥、健康、幸福!祝元旦快乐!
17. 元旦将至,预祝你在新的一年里:时时开心,刻刻快乐,分分充实,秒秒自在,天天甜蜜,周周精彩,月月发财,季季浪漫,年年幸福,岁岁平安!
18. 新年伊始元,送你一枝梅,纯洁意志坚,生活无限美。笑颜似花朵,新福花儿綻,人生美如画,阳光更灿烂。祝朋友:新年多快乐!就像寒梅花,漂亮又善良,幸福花香飘。
19. 看过春花棉花雪中花,才知道心花更芳香;走过山路水路雨中路,才明白心路更艰辛;吃过鸡蛋鸭蛋茶叶蛋,才懂得元旦最快乐!祝你元旦快乐,一生好运!
20. 古有愚公移山,铁杵成针,滴水成江,但都不及我对你的祝福。让我这份元旦祝福通过电波,跨过重重高山,越过滔滔江水,掠过高楼大厦,飞到你身边。
椒柏酒。在东汉《四民月令》中已经出现。椒是花椒,古人说椒是玉衡星之精,气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轻耐老;柏是柏树叶,古人视为仙药,可免百病,表达以健康长寿之身服务万年天子的愿望。饮椒柏酒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明代山东历城、浙江嘉兴均有此俗。
桃汤。即取桃之叶、枝、茎三者煮沸而饮,古人以桃为五行之精,能厌伏邪佞之气。
屠苏酒。其功效主要是清热、散风、健脾、除湿,可以说对身体有利无害。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初一早上,拿出来连口袋浸在酒里。全家从小到大,依次稍许各喝一些,希望未来的一年都没有病痛。
胶牙饧。实际上此俗寄托了长寿的美好愿望,因为牙齿坚固,能吃能喝,自然身体健康。隋注还说“今北人亦如之”,可见此俗的广泛性。不过胶牙饧在南宋以后作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从元旦食品中消失。
五辛盘。作为元日食品最早见于吴晋间周处的《风土记》,说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五辛菜是五种有辛味的菜,《荆楚岁时记》隋注说是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如《风土记》所说可活动五脏,是祈求健康的东西。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饺子前身是“馄饨”。馄饨是指面食中带馅的食品类似今天的饺子。宋代食品中出现角子一词。元代把饺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语。明代的饺子如《正字通》所说,称饺饵、粉角、水饺子、蒸烫面饺。此外,还有水点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还把饺子称作“煮饽饽”。
元旦吃饺子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如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说,北京郊区的宛平县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长上为寿”。明嘉靖时山西《曲沃县志》记载:“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元代扁食一词在民间流传下来。
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