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小河,匆匆地、悄悄地从人们身边流过。元旦节在不知不觉中到来,让我们画一幅元旦节手抄报庆祝一下吧!下面小编整理2023庆元旦迎新年手抄报内容资料,欢迎阅读。
接着是我们班的自由大联欢,我为大家弹奏了几首琵琶曲,祝贺大家新年好,弹完了同学们给了我热烈的掌声,然后我和刘__为大家主持节目,让别的同学也表演一下自己的拿手好戏。节目表演完后,老师让我们欣赏了一部科幻动画片,动画片的名字是《石中剑》,只可惜时间有限,没看完就快要放学了。最后周老师进行了一个幸运大抽奖的活动,有好多同学都抽到了奖,奖品是能喷出彩条的气罐,还有一包铅笔。我什么也没抽着,可是周老师说我今天帮忙布置会场,很辛苦,就送了我一包铅笔,我真高兴!放学了,老师留下我们班干部打扫卫生,我们干的很认真,所以老师奖给我们每人一根彩条,还有一颗幸运星。
今天这个元旦过得真有意义!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快乐的元旦。
在去年和今年的跨过,很多人说在手机中的朋友圈和空间的发着说说,刷着朋友圈等候着凌晨的到来,然后顺便发条说说,新年快乐和祈祷着阖家欢乐,而我却在梦乡中完成这一次跨年,在梦乡中与这世界的一切隔了一层膜,把我带去了另一个世界,感受不到这忙碌世界的气息。
元旦?我记不清去年是怎么过的了,好像是一家人再一起度过吧,但仔细想想也好像像今天一样各自在一方忙碌。元旦的确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可能这一年也会给我们一个新的开始,去追寻着自己的理想,这一年给予了我们时间和空间,但时间并不是无限的,时间在飞逝的时候父母也随之老去,人世间总不能与生存规律平衡,为何我们长大后总是看到岁月的痕迹,在我们的父母身上流露出来。
想着想着感慨又随着产生,筷子兄弟唱的那首《父亲》中的“我愿用我一生换你岁月长流”,可见这世上有很多人感慨时间的流逝带来的残酷。
年年岁岁花相似,或许这就是生存法则,我们促立在原地,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无法更改。
哈哈,新的一年来了,元旦节有来了,小朋友们又有新衣服穿了。
你们知道元旦节的来历吗?哈哈我来告诉你: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现在知道元旦节的由来了吗?顺便给大家说声元旦快乐。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
对联,又称春联,它的种类很多,但大致有对联和春条。每幅对联都有横披和一个「福」字,而春条则如「万事亨通」,则单贴在适当的地方,如门柱上等。其实因春联(包括对联和春条)在古代都是专人挥毫(用毛笔)书写的,所以俗称「挥春」。而广东地区将春条称为挥春,有别于春联,实有以讹传讹之嫌。年廿九,为了表示新的一年,新的气象,以及增加过年的气氛。
3)放爆竹:
爆竹一响,表示旧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了。传说「年」是一只可怕的怪物。在过年放爆竹是为了吓走吃人的年兽,保护家人的安全而来的。这也是为元旦添加喜庆、热闹的气氛。
4)拜年: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到亲友家「拜年」,也就是走亲戚。大家见面互相恭贺,说:「恭喜发财!」,祝福对方在新的一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在中国,像元旦的习俗还有很多,元旦的到来预告着旧的一年将要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新一年春回大地的开始,新一年岁月辉煌的开始,是展现自己新的一面开始。元旦的气氛会渲染整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