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节对中国人如此重要

时间:2022-12-01 01:49:00 由 15372816552 分享

春节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对这个节日就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每到春节的时候无论离家乡的多远,都会赶回家里和父母亲人们一起度过和这个节日。那么为什么春节对中国人如此重要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春节对中国人如此重要

目录

为什么春节对中国人如此重要

云南的春节习俗是什么

古代人春节吃什么

为什么春节对中国人如此重要

一、天人合一

祭祀,送灶,诸佛下降,除残;祭祀祖先,天神地祇、列祖列宗请到人间,天地人沟通汇集、协调合作,共同对付邪祟,维护人间的幸福安康,这些构成春节仪式活动最重要的内容。小小对联连接着整个世界,上下,阴阳,虚实,乾坤,概括天地宇宙,囊括古今人生。富贵之家可以锦上添花,贫苦人家顿时蓬荜生辉,普天之下,皆大欢喜。这些习俗形式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人按照自然节律生活劳作、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充分顾及了日月星辰、四季更替、地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由此形成社会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安排得如此巧妙,是先民们时间意识自觉的产物,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在春节中我们感悟“天人合一”的观念,增加对人生的内涵和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可以提升人生的境界,明心见性,启发德性,明德修身!

二、迎春纳福

“福”是什么?就是讲究平衡与和谐,既要通过合理合法不影响健康的工作得到你没有的,又要珍惜现在已经拥有的,不要得一个,失一个,得失相抵,更不要得不偿失。“福寿康宁”,是符合人性的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它的内涵相当丰富,超越了地域与时空,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人们的追求和奋斗的终极价值,具有广泛的心理认同基础。

相互拜年时的一句祝福语,哪怕是简单或者省略为“新年快乐”四个字,过年中的种种“口彩”,都反映着一种心理企盼,这就是谋求吉祥、平安、顺遂和成功,避免凶祸、灾难、疾疫和失败,它是怎么也不能归为迷信一类的。“趋吉避凶”是民俗文化中所有事项的核心价值观念,因为它是符合人性的需要而产生的。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际,热烈地追求“新春纳福”,小心翼翼地“趋吉避凶”,这就是春节民俗中纳福文化存在的根由。时至今日,人们的日常生活匆忙而功利,许多人精神焦虑而孤独,谁不希望来年“福星高照”、有个好运气?

三、陈旧布新

“开端”的意义给予世俗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一种总结过去,期盼、规划和开辟未来时段的当口和节点。春节的全部传统意义都是围绕着“开端”而存在的:宇宙的诞生、万物的起源、文化的建立、新生活的开端。可以从春节燃放鞭炮和年初一的“鸡日”习俗的早期含义来理解。

春节除旧布新的开端意义可以给当代人通过一种年底清理的方式,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它给顺利的人更多的梦想,也给许多不顺利的人以希望。

四、领悟亲情

为什么春节会如此拨动中国人的心弦?就是因为春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和谐人事、领悟亲情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也是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和情感的作用。“一年不赶,赶三十晚”,“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些话,很深刻地表达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从漫漫羁旅风雪夜归,到春运期间人潮滚滚,构成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景观。“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

五、感恩图报

美国人有感恩节,春节也可以称之为中国人的感恩节。为什么我们必须感恩呢?这个道理其实很浅显,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爱情的人生,人的心理世界就会漆黑一团。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受之于父母、师长的教导,受之于同伴、社会的关爱,受之与自然、环境的恩赐。孟子说过做人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尽心上》),就是上要对得起天,下要对得起自己人之为人。这需要人们在生活中思考与反思,同时,也需要有某种文化节日的形式来表达,而春节习俗中的团聚、拜年的仪式就具有这种作用。感念上天所赋之赐,感怀父母养育之恩,感谢社会合作之福。

六、庄严仪式

古今中外,任何一种节日都会有它的各种传统仪式,缺少节日的仪式感,便缺少了对节日的尊重与敬畏。当然,节日的仪式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发生变化,但哪怕再细小的仪式,其核心的形式也是不会改变的,改变了这种形式,也就等同于取消了这个节日。民族的珍贵记忆总是通过如送灶、扫尘、贴春联、贴窗花、穿新衣、办年货等具体而细致地展现出来。

七、游艺纷陈

一切文学和艺术形式都在春节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人们通过各种游艺活动,充分展示自己多方面的才华,一切美术的、音乐的、舞蹈的、演艺的、工艺的,各种审美表现在春节期间都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化装的节日巡游,节日锣鼓的敲打,节日竞技的展演,通过这些审美表现,人们也在展示自己的心灵,展示优秀的传统,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期望,显示自己的生活地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赖与精神联系,从而促进民俗共同体的内聚意识,这种精神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春节凝聚传统中国农业文明状态下的民俗文化,同样,也凝聚了传承千载的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它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春节所展示的民间游艺活动同时也聚焦了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意识与人文情怀,在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领域中深深植根,这些传统习俗是全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放松调节

从“封门”习俗说起,对于春节民俗,应该根据当代人社会生活的新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良风美俗要大力弘扬,有的习俗不适合当代社会生活,也需要做出更新调整。“关门大吉”、“杜门谢客”,这样的过年可以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少一些吃喝玩乐、多一些知识文化,从高速运转的快节奏中得到一些调整,让自己充满思想的活力,充满知识的动力,充满文化的魅力。

通过放松调节,心灵安宁,使我们在滚滚红尘中,让人事回归纯净,让世事回归本真,放下舍得,投身自然,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让心灵放逐,任思绪飞扬,若有所思而不作他想,自由自在,安之若饴!

<<<返回目录

云南的春节习俗是什么

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联,合唱立脚点《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园和田边地角为万物张贴。因为边贴边唱,白族的春联被称为“歌联”。大门上贴的是春树和大象的图案,由家中年纪最大的老人制作,最小的娃娃粘贴。

一边贴一边唱“春回大地百福生,万物更新千祥临;户对青山六畜旺,门含田畴五谷增;丰衣足食家和顺,国泰民安享太平“这样的民歌。贴好大门的“歌联“,接着贴堂屋门、楼门、房门、厨房门,再贴犁、耙、鞍等生产工具,最后贴花草树……

“歌联”贴到什么东西上面,就以那种东西为“主题”,唱首联歌表达“联意”。如贴在竹枝上的是一副鞭炮的剪纸,人们唱的“联歌“是“竹报平安值千金,清白传家振家声;东风得意花千里,红日高照万木春。“这种剪纸、唱歌融为一体的“歌联“,堪称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返回目录

古代人春节吃什么

先秦吃“麦饭”,唐朝以后米面才普及

无论年夜饭上有什么山珍海味,人们也少不了要吃主食。米饭、馒头、面条成为今天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先秦时期,中国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所谓“五谷”中的粟、黍、稷,第一个对应的可能是“小米”,后两个则可能是“黄米”。

中国是小麦的原产地之一,但长期不被重视,吃的话,也只是用麦粒煮饭,制作“麦饭”。要到两汉时期,谷物制粉技术才逐步推广开来,出现了馒头、饼、面条等食品。这意味着,孔子、孟子们要是吃年夜饭的话,主食只有“粗粮”。

中国人的粮食结构在唐代发生历史性改变,粟、大麦、小麦在北方,水稻在南方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这个时候,在较少种植水稻的北方地区,大米的价格超过粟米和面粉很多,通常只有富人才吃得起,属于粮食中的奢侈品。

在南方,麦类种植范围则很小,直到金人南侵,大批北方人逃往江南,麦类需求大增的情况下,种植面积才逐渐扩大。临安城(杭州)中面食店随处可见,饮食上“无南北之分”了。

饺子、汤圆寓意美好,过年必吃

说起中国人过年必吃的东西,饺子在唐朝时已出现雏形,在宋朝称为“角子”,在元朝被叫做“扁食”(来自蒙古语或回回语,在一些地区沿用至今),后来也有“水点心”、“煮饽饽”等名字。

因饺子形如元宝,被人们赋予“招财进宝”的含义,同时又便于人们把各种象征吉祥铜钱、糖果等包在馅里,久而久之,到了明朝,饺子成为北方人过年的必备食品。

南方过年的“标配”汤圆起源略晚,前身是北宋上元节(元宵节)吃的“圆子鼓豉”,南宋已有“乳糖圆子”、“山药圆子”、“金桔水团”等不同馅料的做法。

明朝时,北方在正月初九后吃“元宵”,制作方法是“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这显然已经和今天没什么区别了。

汤圆因其形状,被赋予“团团圆圆”的意思,过年时吃确实吉祥、应景。因此理论上,如果我们回到明朝过年,我们在北方就能吃上饺子,在南方就可以享受汤圆了。

魏晋至唐宋吃羊为主;鹿肉曾是“大众食品”

过年餐桌上当然少不了肉。现在中国人吃猪肉最多,牛肉和羊肉次之。但是在魏晋直至唐宋这段时间里,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养羊区域扩大,羊肉超过猪肉,成为中国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肉食。

在唐人韦巨源《烧尾宴食单》记录的58种菜品中,有16种是羊肉或奶酪做的菜。宋朝更有“御厨止用羊肉”的规定,以至宋真宗时,宫中一年要杀数万头羊。在这种示范作用下,老百姓不免争相食羊。金朝占领北方后,江南羊肉产量不足,猪肉的地位上升很快。临安城内肉铺众多,在过年前后,每家能卖出数十头生猪。

当时数量依旧庞大的野生动物群,成为人们的“天然食库”。现代人很难想象,周武王一次狩猎,就能捕获麋鹿5000多头、犀牛12头,以及大量的虎、豹、熊等“珍稀动物”。

因此要在古代过年,年夜饭中的将极为丰富,甚至孔雀肉、老虎肉、狐狸肉无不是人们的盘中餐。其中鹿肉尤其常见,鹿尾、鹿舌都是有名的下酒菜。

不过古代因要用牛耕田,历代政府大都禁止杀牛,违反者会被施以重刑。过年时,大家如果要吃炖牛肉,只能冒险到黑市上去买“非法牛肉”。这里多说一句,在宋朝卖牛肉那是真正的暴利行业,因为买一头活牛5—7贯(1贯通常合1000钱),而牛肉一斤100钱,那么一头两三百斤牛能轻易卖出20—30贯了。

唐朝禁吃鲤,生鱼片是文人最爱

过年餐桌上当然也少不了“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古代养鸡业很发达,人们也习惯吃鸡肉,孟浩然就有“故人具鸡黍,约我至田家”的名句。河中的鱼那是捕捞不尽,价格相当便宜。只是唐朝时候,皇帝的姓“李”和“鲤”同音,于是禁止吃鲤鱼。

鱼在古代有一种特殊的吃法,即所谓“脍”,也就是生鱼片,唐宋时期颇为盛行。唐人在大量食用后,总结出“脍莫先于鲫鱼,鳊、鲂、鲷、鲈次之”的经验

李白诗中“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说的正是“脍”的具体做法。现代人要是穿越回唐朝过年,吃上一盘鲜美的鲫鱼脍,也称得上别具风味了。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的饮食习惯已趋同于现代。如乾隆举办除夕宴,他桌上的肉食大都属于常见之列,包括猪肉65斤,肥鸭1只,菜鸭3只,肥鸡3只,菜鸡7只,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关东鹅5只,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鸡6只,鱼20斤,鹿尾4个,大小猪肠各3根等。

宋朝有反季节蔬菜;快炒普及晚;凉菜五辛盘

由于科技的发展,现在过年时,各个地方、各个季节的蔬菜,在市场上都能找到。但是在古代冬季,尤其是北方,能吃到的蔬菜实在少之又少。普通老百姓为了在冬天有菜吃,需要提前腌制咸菜。

没错,年夜饭也只能吃这个。贵族的情况会好一些,唐朝时在长安附近,利用温泉产生的地热栽培反季节蔬菜,供皇室享用。到了宋朝温室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利用粪土发酵供热,栽培蔬菜的技术,让更多北方人的年夜饭中有了“绿色”。

如果你生在古代南方,过年时有蔬菜吃,那很可能吃到牛蒡(东洋参)、紫苏、白蘘荷这些现代人已经不太知道的蔬菜,而作为调味品的姜,也会作为一种菜肴,出现在餐桌上。

爱吃辣椒的话,那只能生在清朝了。辣椒在明末从美洲传入中国后,起先是被当作观赏花卉,后来才成为一种调味品。至此,中国饮食中才真正有了“辣”这一味。

有了好的食材,还要配合恰当的烹饪方法,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中国菜现在最常见的烹饪方法“快炒”,南北朝时才出现,相对普及,更要迟至宋朝。这意味着,你要是在唐朝以前的时代过年,年夜饭上只能吃到烤的肉、煮的羮,或者前面所说生吃的“脍”。

除了炒的热菜外,中国人还习惯吃凉菜,有名的如夫妻肺片、皮蛋豆腐等。最有意思的是,大约从晋朝开始,古人过年都会吃一种很重口的凉菜——五辛盘。

五辛盘通常为大蒜、小蒜(山蒜)、韭菜、芸苔(油菜)、胡荽(香菜)五种辛味食物的拼盘,因有时也会放胡椒、花椒等,故又称“椒盘”。宋词中“节物映椒盘,柏酒香浮白玉船”等句子说的就是春节吃五辛盘的风俗。

<<<返回目录


为什么春节对中国人如此重要相关文章

★ 中国为什么要收回台湾

★ 春节为什么对中国人重要

★ 春节对中国人的意义

★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春节

★ 中国人为什么过春节

★ 为什么要过春节

★ 为什么这么流行过春节

★ 春节为什么要回家过年

为什么春节对中国人如此重要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观看视频教程为什么春节对中国人如此重要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