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19乞巧节这个节日有什么含义,七夕节何时成了情人节。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乞巧节这个节日有什么含义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乞巧的乞指祈愿之意;而巧寓意心灵手巧。
这一节日主要有两大习俗:一是在这一天,姑娘要穿戴得漂漂亮亮,希望能早日得到属于自己的如意郎君;二是这一天,看谁能得到织女的恩赐,也变得心灵手巧,成为受人尊敬羡慕的好姑娘。
到晚上,很多地方都在家里摆上糖果、瓜子,焚香祭拜。女子们则相约穿针引线,比看谁的手艺好、织得巧。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何时成了情人节:现代
七夕节最初叫“女儿节”,主要是纪念女子在这一天“乞巧”。《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但宋元时期前,乞巧并不仅存于七夕,八九月也可乞巧;宋元之后,七夕才成为乞巧节,并有了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乞巧市。
七夕节的渊源可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诗经·大东》中有描述:“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但那时候的七夕,只是纯粹地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没有任何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西周时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在汉代,人们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有了穿针乞巧的做法。
然而古代的七夕节并不是“情人节”,并不存在才子送鲜花给佳人的做法,男女间也不存在任何的暧昧。但古代的七夕节却过得十分的隆重和热闹。
到了现代,七夕节被商家和民众称之为中国情人节,大概是因为有个西洋舶来品情人节,于是中国的青年男女自发地想到牛郎织女,便创造了一个自己的情人节。
相关文章:
1.2019七夕节何时成了情人节 七夕节单身怎么过
2.2019七夕节的意义是什么 古代七夕送什么礼物
3.2019七夕为什么是情人节,七夕适合结婚的原因
4.七月七日“乞巧节”是怎么来的 乞巧节这个节日有什么含义
5.2019年七夕情人节活动策划三篇精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