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的教学随笔10篇

时间:2022-12-04 12:36:40 由 neo 分享

老师,是一种职业,指教学生正确知识的人。老师有各种各样的教育类型(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高中老师),以下是小编准备的语文老师的教学随笔范文,欢迎借鉴学习。

语文老师的教学随笔篇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个性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潜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语文老师的教学随笔篇2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了必须的进步。现把自我平时的一点心得拿出来“晒晒”,期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忙。

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还记得我上小学时就经常在语文课堂上“溜号”或困乏了。但是,如果能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小孩子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和表演的兴趣远比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

一、巧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联想空间,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元素,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就不仅仅能调动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如:在教学《锄禾》这一课中,我教学生改读为唱,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安排绘画加深直观认识。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潜力和抽象概括潜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用心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资料。例如:在教学《云房子》这一课中,我让学生根据自我的印象画出心中的“云房子”,加深了学生对“云”的直观认识和这一课的理解。

三、即兴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孩子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这一课中,我让孩子分主角进行了表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课堂的资料如果换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将会更地深刻留在学生脑海。

教育呼吁创新,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加强语文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联系,把读与唱、画、演等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语文老师的教学随笔篇3

以追求美的享受——语文课注重审美体验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潜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潜力。

语文教育就应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构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标中在阐释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将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潜力、阅读潜力、写作潜力、口语交际潜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构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

谐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另外还需要清楚的是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就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超多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每个语言文字都是一颗跳动的生命,都具有必须的感情色彩,丰富的内涵,“花”能使你想到百花盛开,那五彩缤纷的大花园;还会是你想到,那不十分引人注目却那样坚韧,在风雪中傲立的小花。“百合花”让你感觉到清纯,淡雅。“玫瑰花”则让你感觉艳丽芬芳,热情似火。仅仅是“百合”与“玫瑰”两个词语的不一样,仅仅是这两个字的差别,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不一样的刺激,感受。这就是我们的母语所赋予我们的空间,灵感。也是唯有我们的母语才有如此的魅力。每个跳动的音符都会激起孩子们的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都能使你产生丰富的联想,都会让你想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孩子们赋予每个文字以新的生命赋予它变化的色彩,使他尽显英雄本色,尽其使命。也应让孩子们尽情享受文字给他们带来的快乐,用孩子们的特有的童音,用他们独特的理解,让他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那是最高的一种境界。我在不断追求着。我们努力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中不断感受美,创造美。让每个中国人都喜欢我们的母语,这是每位语文教师甚至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职责。

语文老师的教学随笔篇4

在我今年接手的新生中,有一个学生在日记里这样问道:“老师,你为什么没有领着我们一句一句地来分析课文呢我认为你应讲得再细点,这样我们会理解得更好。”这说明学生已正在由过去的被动理解、消极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向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一样见解、敢于反驳老师的新型学生转变。

今日的小学语文教育无疑加强了对学生表达潜力的培养,这在他们的口头表达上更突出一些。不论是开学时的自我介绍,还是课堂上的发言都已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也初见成效。以今年的新生为例,他们对朗读的要求明白得更多,表现得也更好些。

就应说此刻的小学语文教学与过去“应试教育”时的教学相比,更注重对学生潜力的训练与培养,但在其中我们还是觉得有几点不足:

第一,拼音教学还有待提高,这一问题在近几届的学生身上都有很明显的表现。例如:韵母iou、uei、uen在前面加上声母进行拼写的时候,应写成iu、ui、un,而很多学生却仍把中间的字母拼写上去。再如以“i”开头的韵母,如拼写时前面没有声母,应把“i”大写,如“夜”应拼成“Ye”而不是“Yie”等等。

第二,常用字词掌握不准确。如“以”、“已”的用法不分,经常错写成“以经”、“已后”。总之,错别字现象较为普遍,因为先入为主,这些错误在初中阶段纠正起来很困难。

第三,小学语文教学还就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观察力及领悟潜力的培养,让学生多体验生活。这方面的不足主要表此刻学生作文时,无论写家庭生活还是写学校生活,选材仍然狭窄,资料也不新鲜。

期望小学的语文教学在注重对学生潜力、创新精神培养的同时,能进一步加强基础教学,因为只有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语文老师的教学随笔篇5

语文实践性很强,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小语课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觉得结合具体文本精心设计一些学生体验性活动,让其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教学效果更好,下面就此略谈几点做法:

一、回忆往事,重新体验。

小语文本中有不少细节令人动情,比如“泪水”、“掌声”、“赞叹”,甚至富有哲理的“话语”等等,就此可引导学生对亲身经历的回忆,让学生重新体验,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同样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和《爱之链》“女店主不禁潸然泪下”时,教者可扣紧这儿的“泪水”巧妙地设计:“同学们,你流过泪吗?先回想一下,再说说你当时流泪的情形,想想为什么事流泪,那时你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泪水”有悲欢离合之分,也有酸甜苦辣之分,而文中这两处的“泪水”却不同寻常,两者同样具有感激之情,不同的是前者悲愤,后者欣慰。再如《鞋匠的儿子》中“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装满昆虫的衣袋》中“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詹天佑》中“许多到中国来的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以及《轮椅上的霍金》中“心灵震颤之余,掌声雷动”,《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等文本,同样是让学生重新体验的优质资源。教者因材施教,事半功倍。

二、课堂表演,身临其境。

小语文本中还有许多鲜活资源,如“对话”、连续的“动作”等等,教者可加工整理改编成剧本或直接使用,而后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并配合适的音乐,学生不仅身临其境,而且在演出提升了认识和感悟。比如,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埃斯内尔和学生为肖邦送行时的“叮嘱”和“送礼”的细节,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道具“银杯和泥土”,然后组织学生自选角色,组内搭档,全班交流演出,学生在深情的表演中体验着依依不舍的浓浓师生情谊和爱国热情。

又如学习《负荆请罪》时,教者让每个小组每个组员,有感情地读通全文,揣摩“廉颇、蔺相如、韩勃”三人物的不同个性和心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课后排练,课上汇演。学生演出时入情入境,用自己的声态、体态、神态、动态再现当时“蔺相如宽容大度、深明大义、顾全大局,以国家为重的大人风度,廉颇狭小的嫉妒心胸、知错就改的形象,以及门客韩勃疑惑不解、若有所悟的神情”。

再如学习《船长》一文中简短有力的对话,可让小组在表演朗读中体验“险情危急”,抢险刻不容缓,从而领会饱经风霜的船长:遇难不慌,机智果断;忠于职守,履行人道,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还可以根据古诗《示儿》和《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文本,改编成小剧本后,让小组每个学生都演一演,诗人的心思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对于小语课文中的一个微笑,一个姿势,一声安慰等文本,都不容忽视,都值得教者借题发挥。

三、走进社会,释放真情。

课堂是学生语文实践的小舞台,社会则是学生实践的大舞台。课堂锻炼则是学生步入社会的阶梯,向人间释放真情的源泉和动力。学完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船长》《爱之链》后,学生的心灵深受优秀人物的熏陶,懂得了人生最伟大的价值应当“热爱国家,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同情弱者”。于是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社区,我们的社会,谁是弱者,谁最需要帮助,我们应当怎样及时给予无私的帮助?”同学们畅所欲言。接着教者就布置学生按照各自的方法,可以个人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走进我们所生活的社区,看看我们的身边有没有你说的那种对象,真心诚意地持续关心下去,你一定会感到无限快乐。让我们把爱洒向人间,让真情盛放社会,学生在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中,自然会达到很高的精神世界。

其实,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到每篇文章,小到每个标点符号,都值得我们每一位国文老师反复研读、仔细推敲,这都是生成“体验活动”的上好资源。

语文老师的教学随笔篇6

因为喜欢教学工作之余喜欢看点闲书,有时心动手痒也会写点小文章来自娱自乐。所以我有时认为自己是适合一名语文教师的。可是,自从前不久看了一篇题为“语文教师的专业修养问题——在陈日亮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的文章后,我便一点也不敢再有这样自以为是的自信。我从书中摘抄了以下最喜欢的几句话:“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对于语言表达的敏锐的规范感,对准确、妥帖、简练的语言的瞬间感觉与判断。”“所谓规范意识,就是无论写字、遣词、造句、使用标点,都要讲规范;另一方面,就是对错别字,对乱点标点,对不规范的用词、病句,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即所谓“瞬间感觉和判断”,不假思索就作出近乎本能的反应。”这是文中最让我为之感动的一个小细节,作为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在谈到自己时,这样写道:“……直到现在,还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无论走到哪里,在什么地方,只要看见错别字,错误的标点,病句,就看得不顺眼,心里别扭,恨不得马上就像改作文那样提笔把它改过来,这就是语文老师的职业习惯。说难听点,这是职业病;说好听点,这是职业责任感。”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以上的文字让我读了不由为之心动。[]凭着多年来对文字一种本能的敏感,我认为,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几句话,如果没有切身体会并经过仔细推敲是无法写出来的。我反复品读这些简洁而富有真知灼见的文字,想到自己身为语文老师却如此缺乏应有的专业素养,实在羞愧不已。在这样的阅读思考中,我告诉自己:从现在起,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忽略教育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细节。

以上的阅读使我不由回想起了不久前听课时的一个小细节。一个年轻的男老师在执教《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将“锲而不舍”的“锲”读成了“qì”音时,教师立即给予纠正,不过,令我们奇怪的是,没过多久,该老师在读到这个词时自己却又把它读成了“qì”。所以在评课研讨的时候,大家纷纷又提到了这一点。在评课,我向大家坦诚自己其实也闹过几次这样的“笑话”,虽然平时上课借助课本,临时纠正了自己和学生原来没读准的字音,但是,因为平常没怎么在意去改正它,所以过后很快又读成自己原来一直习惯的错误的读音。然而,评课归评课,我并没有把这样一个不值一提的小细节放在心上,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日常言语表达中也并不怎样在乎音准这一方面。

读书会使人的目光变得更敏锐、更善于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是一直以来读书带给我的一大收获。关于这一点,我想以最近发生在我课堂上的一个小细节为例来谈。上一周的一节复习课上,上课时,我让全班同学一齐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学弈》。学生将“使弈秋诲二人弈”一句中的“诲”读成“huǐ”。可是我一时无法确定他们是否读对,所以当即查了字典,然后马上纠正他们的读音,在给学生纠正读音之后,我怀着真诚的态度向学生表示自己的自责和惭愧。因为这在当时的我看来真是一件应该感到脸红的事,虽然是上学期刚教过的课文,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竟然没能对学生这个错误的读音作出“瞬间感应”。这课堂上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下课后我立即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自己的反思。上学期教过的课文,学生竟然全体读错,这难道不是作为语文老师的失职吗(我不认为这是故意小题大作)?于是我在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我回想起在自己的印象中,一直将“诲人不倦”中的“诲”读成“huǐ”音,此外还有最为关键的一个原因是:自己平时不怎么在意纠正自己不会读或读错的字音。所以不管当时在教这篇课文时自己是否有读正确并纠正学生的音准都已不再重要。由这个小细节中我突然又想到了最近复习时发现的一个实际问题,在教学生整理复习各个语文知识点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拼音这一部分掌握得不太好,可我却一直苦于找不到问题所在。此刻通过这一个小细节的反思,我竟意外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原来最大的问题在于自己。写完这一句,紧接着我脑海里迸出一句:什么样的老师便只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老师怎样的素质、习惯决定了学生的素质、习惯。以后如何才能使自己避免再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我想解决的办法就是:首先不断提高自己对语言的规范意识和感应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

最后我想,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我们真的愿意静下心来多点读书、多尝试、多思考,每天就会不断有新的问题,新的发现在等着我们,使我们在琐碎繁忙的教学实践中体验思考、创新带来的充实与乐趣!

语文老师的教学随笔篇7

语文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新课标的上述要求。

《山中访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教学时,我先用一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鉴赏品味、互动感悟,然后再用一课时教学生依文“对”、“歌”(作对联,写诗歌)。这样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上课开始,我用饱含激情的语调说:“同学们,作者李汉荣用一枝点染江山的彩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写出了自己与山中老友的深情厚谊,向我们倾诉了老朋友间的绵绵话语,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祖国的名山圣水多佳联妙对,文人墨客的题诗歌咏更为之添色增辉。今天我们就依据课文三至七自然段的内容学写对联和诗歌,为老朋友的相聚增添一道文化景观,如何?”学生们的眼睛顿时一亮,一下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接着,我讲解了对联和诗歌的特点和写作要领,提出了训练要求,要求学生可以独自写,也可合作完成,并抄写好准备“发表”。

十分钟后,思维敏捷,素有“才子”之称的赵梓期同学首先举手,“我拟了一联是:‘红鳞映清流诗情一片,老友会新朋画意无穷’。”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但也指出“无穷”与对应词“一片”结构不同,对仗不工。“女诗人”李昕禹也不甘落后,读出了自己写的诗歌,我投以赞许的目光,并指出了其间的不足。

同学们还兴致勃勃地交流了合作完成的对联和诗歌,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离下课还有十分多钟,我因势利导进入第二个环节,学写诗歌。

我适时地给学生讲写诗歌的要求,说:“联语就是诗语,特别是律诗,要讲究平仄,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对,刚才同学们以凝炼的联语很好地概括了课文内容,下边能否再进一步把有关“老桥、鸟儿、露珠、树木、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和石头的联语加以组织,串连成一首能概括这部分内容的律诗呢?除每句的最后一字必须注意平仄外,其余可不计较。”

五分钟后,一位学生大声念了他的作品,“山中走一走,人在画中游,鸟儿对我叫,露珠对我笑,山泉溪流响,白云崖上绕,云雀空中飞,花叶石中落,相遇老朋友,开怀仰天笑。”同学们报以更热烈的掌声。我十分欣喜,鼓励同学们:“依文写诗并不难,关键是对语言的敏感和提炼。下面请大家依据“德高望重的老桥”试写一首体式更为自由的‘新诗’。同学们立即兴致盎然地进入了新的创作状态,下课前三分钟,有两名同学“发表”了他们的诗作。还有更多的同学来不及当场发表,不无遗憾。我布置他们再作修改提高,并建议把自己的作品投到校刊上,大家兴奋极了。

写景写人的文章我用多种方法教过多遍,这节课我教学生“对”“歌”,作品不免稚拙,但收到的效果确实很好,同学们品尝了合作的快乐和创作的喜悦,得到了一次有益的写作训练;在充满诗情的气氛中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更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充分体现了新教材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理念。

语文老师的教学随笔篇8

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已有一年,想想走过的历程,有苦闷,有彷徨,也有欣慰。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并不容易,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我所做的一些教学工作:

一、关注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交流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其课堂气氛就会显的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接手一个新班级,我首先做的就是努力让学生喜欢自己。

首先我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等传递给学生信任,尊重的感情信息。例如:课堂上有学生做小动作。这时我就放慢讲话语速,或请他回答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后在找他与他交流沟通。而不是在课堂上用严厉的言语指责他。六年级的学生好"面子"如果你当面批评他,可能会让他产生厌恶感,跟你顶撞。这样即影响了学生和自己的情绪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然后主动与学生打招呼,让学生有亲切感。有时也参与他们的课外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

二、面向全体学生,应材施教

由于每个人学习语言的能力的差异。通过几年的学习时间,这种差异已经很明显。所以不能按同一个模式去要求学生。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大胆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同时多花点时间去耐心的指导。让他们感受到关爱,温暖和支持;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比如练习对话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练习。

2.适当的渗透语法教学。从五年级开始陆续出现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适当的语法讲解有助于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记忆。

三、正确的评价学生

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励。作为小学生的他们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不断的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冷淡,责怪,不适当的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心去鼓励学生获得自信。

1.评价语应富于变化,让学生耳目常新,喜闻乐见。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多肯定感到腻烦。

2.在评价的时候教师还应当做到情真意切。六年级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他们已经能名辩是非,分的清楚真诚和虚伪。不切实际的表扬反而会让学生反感。

3.适度的表扬。过多的表扬和一味的批评一样达不到效果。过多的夸奖不仅不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发现无论他们的问题回答的如何,都会得到表扬,久而久之,就会变的浮躁,就不会在乎表扬了。

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想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反思才能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语文老师的教学随笔篇9

语文老师要学学“留白”艺术

国画讲究意境之美。大画家吴道子说:“意造景生。”那种“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意境,以无尽的诗情使观画者产生无尽的美好遐想,成了中国画的一绝。所以,中国画的构图,汲取了太极图之灵韵,用S线将画面分割,大胆留白而绝不填鸭。有时欣赏一幅画,那大块的留白总能使人遐想不断:这里似有一叶扁舟云中去,那里似有飞流瀑布天上来;高处似起农舍炊烟,远处似听风中林涛……观画者在观画,也在创作,是观者和画者在共同创造画作的美。所以画界有论:“露而不藏便浅薄……愈藏而(境界)愈大,愈露而愈小。”可见,“留白”是何等重要。

中国画有“留白”说,中国戏曲有“虚拟”说,吟诗作文有“悬念”说,目的都是给观众和读者留点遐想和创造的空间。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也讲教学艺术,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不是也应该学习这种“留白”的艺术,给学生多留点想象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用现在的时髦话讲,更多地让学生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读出自我,读出个性。

语文课上,我们总习惯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给学生讲解的十分具体,分析的十分透彻,甚至编出若干习题,一遍又一遍地训练,硬把作品压榨成流汁灌给学生。我常想,一篇篇美文佳作,与其由他人剖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之露,还不如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美,尤其是读文学作品,美的感受是不能统一的,任何“实”讲都代替不了作品的神韵。所以有时辛辛苦苦整出一个实化的课件,反而使作品失去了美的价值,一目而了然:啊,原来不过如此。我站在实实在在的岳阳楼上,总也感受不到“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更无“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之乐。我游了桃花源,硬是寻不见“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加上沿途小贩不停的叫卖声扰耳,一点身居“世外”的感觉都没有,我直呼上当,发誓再也不去桃花源。但我明白,作者并没有弄假。常言道,风景美如画,无疑画比景美。又言道,画出诗意,自然说的是诗意比画更有神韵,景随情生,无情则无景,你不走进陶渊明,自然寻不见世外桃园,这只能自己读作品去品味,哪能由他人硬拽去的道理。所以,文学作品总是留给读者许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茅盾先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白石老人为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这是“留白”的经典。语文老师不妨学学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不要堵塞了学生再创造的思路。

少着墨,多留白,语文教学一定“意造景生”,变得妙不可言。

语文老师的教学随笔篇10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感受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综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点点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教学。

语文老师的教学随笔10篇相关文章:

★ 关于小学语文教师随笔心得范文精选五篇

★ 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教学随笔范文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教学随笔范文

★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0篇)

★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10篇

★ 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简短10篇范文

语文老师的教学随笔10篇相关文章:

★ 幼儿园大班老师随笔大全10篇

★ 幼儿园大班老师随笔怎么写10篇

★ 小学教师感悟随笔10篇

★ 语文教师教学随笔大全10篇

★ 英语教师随笔感悟10篇

★ 小学教师随笔感悟大全10篇

★ 英语教师教学随笔10篇

★ 初中教师教育感悟随笔10篇

★ 初中优秀教师教育随笔10篇

★ 幼儿园小班随笔记录10篇

观看视频教程语文老师的教学随笔10篇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