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饮食原则与养生方法(具体)
立春其实是意味着春天的来临。虽然大家都知道立春时节,天气并不是很暖和,大部分地区还是处于寒冷的气候。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立春饮食原则与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立春饮食原则与养生方法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天的开始。养生专家提醒,立春后饮食上不宜多食酸收之味,要多吃辛温甘润的食物。具体来说,应遵循以下原则。
宜清淡
春季“肝气”旺,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脾胃弱的人春季要多吃山药、大枣、莲子粥来控制过旺的肝气,预防慢性胃病及慢性肝炎导致的胃胀等症状的加重。
宜温补
进入立春,应适当减少进补,可顺应季节变化多吃些温性食物,比如大葱、生姜、胡萝卜等,能起到祛阴散寒的良效。
宜甘润
春天胃肠比较敏感,常食欲不振,这时应多吃甘味食物。首推大枣和山药,可将二者与大米或小米一起煮粥,能预防胃炎和胃溃疡的复发。
忌辛辣
初春时期,人体呼吸系统抵抗力下降,是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期,辛辣的食物刺激呼吸道,且损耗阳气,导致上火,更易感染病毒。
忌酸收 中医认为,春季对应五脏中的肝脏,容易肝气过旺。酸味容易入肝,且具有收敛之性,多吃不利于阳气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具有酸性的食物如西红柿、柑橘、柠檬、乌梅等都不宜多吃。
立春养生六要
民间有许多与之相关的风俗活动,如 “打春牛”、“迎春”、“咬春”等,其中吃春饼,也就是咬春,是北京人每年立春乐做的趣事:春日揭起一张春饼,抹酱、卷些切成丝的时令菜,如韭黄、豆芽、香干或熏鸡、酱肉等,放入口中大口咀嚼,顿时胃口大开,五体通达。在这春趣浓郁的立春时节,人体也要适应气候变化,做到养生六要。
1.衣要下厚上薄
老人常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因为初春天气变化较大,乍暖还寒,体表的皮肤毛孔开始打开,御寒能力减弱,所以不提倡马上脱去棉衣。老年人和身体虚弱者应当尤其谨慎 ,年轻人即使觉得热,穿衣也要下厚上薄,同时注意对颈、膝、足等部位的保暖。
2.觉要早睡早起
春天人体气血需舒展畅达,提倡早睡早起,规律起居。即便晚睡,也要在晚上11时之前上床。早晨到户外散散步,放松身心,摆脱倦怠思睡的心理,主动调心摄神与自然顺应,以达到神采奕奕、精力充沛的状态。
3.食要少酸多辛
《千金要方》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立春后阳气初生,饮食应适当增加辛甘温性的食物。辛甘食物可帮助发散阳气,温食利于维护阳气,如山药、春笋、韭菜等,都可以吃些;但不宜吃大热、大辛的食物,如羊肉、人参、附子等,以免阳气生发太过导致上火;同时应当减少酸味收涩食物的摄入,如海鱼、虾、螃蟹等,防止阳气生发不足,郁结在内,而生病变。
4.动要适当舒展
立春应适量多做舒展运动,最简单的就是伸懒腰。冬天气血循环缓慢,经常伸伸懒腰,可以促进身体气血运行、推陈纳新。不过伸懒腰也是有技巧的:要使身体尽量舒展,配合有节律的呼吸运动。伸展时,全身肌肉用力收缩,尽量吸气;放松时,全身肌肉松弛下来,尽量呼气。
5.志要常达戒怒
中医讲春天属木,与肝相应,肝在生理上主疏泄,在志为怒,喜调达而恶抑郁。立春时节,情绪上要戒躁戒怒,忌心气抑郁不舒展,宜保持心境平和、畅达乐观。借立春阳气上升之机,适当地调摄情志,可以使阳气由胸中主动得以宣达。
6.脚要常泡祛寒
立春后,晚上泡泡脚可以祛除一个冬天积在体内的寒气,从而助养人体生发的阳气。泡脚要注意方法:以温水慢慢加热,千万不能一开始就烫得要命,这样会把寒气逼回体内。每天泡30分钟左右,身体感觉温暖即可,不能图一时之快大汗淋漓,导致伤津耗气。
立春的由来
旧俗立春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春节”,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谓“岁朝春”,百年难遇,民间认为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难遇岁朝春”民谚。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