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家长担心,学儒家文化的孩子过于斯文驯顺,以后挨欺负怎么办?
首先要解决一个误区,一提到儒家,就是文人,文弱书生。这完全是现代人的误解,儒家人并不文弱。孔子的弟子中,有子路这样的武将,统领三军,行行如也。还有冉伯件,也是很威武的。最文弱的冉有,在七十二贤里大概是最懦弱狭
关注公众号:diyijc_com
问题反馈
有很多家长担心,学儒家文化的孩子过于斯文驯顺,以后挨欺负怎么办?
首先要解决一个误区,一提到儒家,就是文人,文弱书生。这完全是现代人的误解,儒家人并不文弱。孔子的弟子中,有子路这样的武将,统领三军,行行如也。还有冉伯件,也是很威武的。最文弱的冉有,在七十二贤里大概是最懦弱狭隘的人,但是他却带领季家的军队战胜了齐国的军队,为鲁国挣足了面子。
孔子的学问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文武说的是文王和武王,在儒家圣王统系里,文王武王算一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其中文和武是合一的。儒家文化讲的就是文事必有武备,文以教化,武以威慑。
再看孔子像,都是佩剑的,这个细节也传达出儒家文化对于武功的重视。孔门六艺,礼乐射御书术,其中的射御,就是射箭和驾车,都属于军事训练。
孔子本身就有很好的武功,并且很善射箭,百发百中。明朝的王阳明,身体瘦弱,长年疾病缠身,但是他却仅凭两万多老弱残兵,击败了宁王的十万大军,平息了宁王之乱,活捉了宁王朱辰濠。当时的朝廷派人来接收宁王,其中有两个奸佞之臣,想要让阳明先生出丑,看他身体羸弱,故意邀请他来比箭,在朝廷派来的三军面前,阳明先生拖着病体,来到靶场,看上去好像连弓都拿不住,将士们交头接耳,开始嘲笑他。只见他缓缓开弓,一箭射出,正中靶心,这时全场一下子安静下来,难道是瞎碰上的?接着第二箭,再次正中靶心,军队中开始传出叫好声,但声音还不大。到第三箭,再次命中,军队一下子开了锅一样,高声为阳明先生叫好,那两个奸佞也不得不钦佩他。
为什么,因为射能观德,能不能射中,不在于你有多大力量,而在于人的德性,德性高,心就定,心定则身定,出箭才不会偏,否则,心稍有不定,身体、手臂哪怕只有一毫米的晃动,就会失之毫厘,缪以千里。
儒家君子讲的就是上马能带兵打仗,下马能治国安邦,这才是国家的栋梁。那么,带兵打仗、治国安邦,靠的就是德性。当然,这是在国家用我的情况下,如果国家不用我,那我就修身传道,把儒家道统传下去。
儒家道统,从来不只是讲文,同时也讲武,要文武兼备。对于个人的为人立世来说,儒家人讲温良恭险让,同时也讲正义刚勇直。正就是心正,义就是处事合宜,刚就是不屈不折,威武不屈,福祸不屈,勇就是见义勇为,直就是直道以事人。温良恭俭让和正义刚勇直并不矛盾,比如说该退让的时候选择退让,这就是义,按照义来做事,这就是勇。并不是说,我坚决不退让,才是勇,我就要向前冲,拼了命也不退让,这是傻,不是勇。
身份不同,义也不同。不管进还是退,只要按义行事,都是见义勇为。反过来,如果不按义行事,虽然敢打敢拼,好像挺勇敢,其实是不义,不义的就不能叫勇。
如此来体会一下什么是勇。
具体到平常的生活中,孩子会不会挨欺负,家长有这种担心很正常,但是同时也说明这样的家长心胸是很狭隘的,视野太短浅了。你担心孩子将来会不会挨欺负,那孩子将来就是两个结果,一个挨欺负,一个是不挨欺负,难道,不挨欺负就是家长的追求吗?有的家长不担心这个,他可能担心的是孩子能不能找到工作,最好的结果就是找到工作。有的担心能不能挣钱养活自己,最好的结果就是能养活自己。能不能担心得有点胸怀,比如说担心孩子能不能承担家国天下的责任,能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能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能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或者至少重建一个家族的兴旺。
儒家培养的君子既有温良恭俭让的德性,也有正义刚勇直的操守,有家国天下民的提当,有上下五千年的厚重,有宇宙天地的视野,有阴阳五行的深度,你还用担心他挨欺负吗?建议看看孟子书,体会一下什么是儒家人的勇,什么是浩然之气,什么是不动心,什么是大丈夫?这样的气概,都是儒家学问养出来的。要的是顶天立地,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儒家的书生,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
更新时间:2016-11-19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