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请看一篇关于小学生心理成长的论文:
伴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小学生优秀的智力为什么渐渐失去了光彩与魅力?我们教育者为优秀小学生施加了那些影响因素导致了这种现状?优秀小学生心理的非良性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规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如何交替作用于个体的成长?本文试图从多个层面,深入思考影响优秀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诸多因素,期望能够引起教育同行的共鸣,并在
关注公众号:diyijc_com
问题反馈
教育工作者,请看一篇关于小学生心理成长的论文:
伴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小学生优秀的智力为什么渐渐失去了光彩与魅力?我们教育者为优秀小学生施加了那些影响因素导致了这种现状?优秀小学生心理的非良性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规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如何交替作用于个体的成长?本文试图从多个层面,深入思考影响优秀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诸多因素,期望能够引起教育同行的共鸣,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以及教育管理实践中避免重蹈覆辙。
[关键词] 优秀小学生 心理成长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学习动机 学业期望
教育要面向全体,关注差异。而事实上,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关注最多的是80%普通学生,恰恰是他们成了我们教育的对象。其次,倾注我们更多精力的就是那些我们心目中相对较差的学生,这种差,既包括学习差,同时也包括行为表现不理想的学生。给这些学生补课,或者进行思想行为教育。事实上,我们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的精力往往被处于下限的10%的学生吸引了。我们心目中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反而受到我们较少的关注。这样说也许很多老师不会赞同,因为在他们的感觉中,优秀学生是自己心目中的骄傲,给予了更多的微笑与期望,同时也给予了最多的宽容和理解。
有研究证明,当前优秀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比率不断攀升,诸如挫折承受能力低,追求完美,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等等。然而,在小学,不少优秀学生的心理发展已经开始出现偏离,过剩精力没有得到合理引导而产生的能量指向不当、学习动机不良、期望过高导致的学习压力过大、挫折承受能力低等等。
很多颇有经验的教师曾经不无遗憾、略带迷惑地告诉我,在小学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到了中学之后往往会光彩黯然,相反地,那些在小学学习中等的学生日后反而会有更好地发展。学多家长也反映到这个情况。当然,这种说法没有得到确切调查数据的证明,但笔者却非常相信这种经验猜想,认为这是合理的,是从一个侧面对小学教育现状的折射。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跟智力的联系比较紧密,到了中学之后,学生的成绩与成就更多地与其非智力因素联系在一起。好的智力基础反而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一下我们的小学教育,我们对优秀学生做了什么?为什么我们忽略了这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看到很多优秀学生到了小学高年级之后渐渐销声匿迹,厌学、学习焦虑、出现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参与小帮派、盲目自信等,心中不觉隐隐作痛。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心理辅导经验,笔者总结出优秀学生产生心理偏差的几点原因:
一、危险的过剩精力
小学的学业对于智力优秀的学生是产生不了多大压力的。凭着自己出色的智力,他们可以轻松地面对各门课程,他们有着过剩的精力去面对生活和学习。这种过剩的精力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往往会阻碍学生日后的发展,使其养成一些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自我的发展形成破坏性力量。在小学,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适应能力,不应该过度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小学教育往往忽视了对优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这种过剩精力的潜在危险到了高年级才会凸现出来,这与小学生心里发展的特点和水平有关。到了高年级,这些智力优秀的学生逐渐意识到自我存在的重要性,开始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教师与家长的权威性也日渐削弱。但这个时候的孩子,思维尚表现出片面性、单纯性、幼稚性,对自我的把握还不够全面与客观,还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建议。片面地相信自己,选择自以为是的生活和交往方式,甚至坚持自己不良的爱好和习惯,往往是这个年龄的优秀学生思维和行为发展的特点。
“我觉得现在挺好,我不想有什么改变,你最好建议一下我的妈妈和班主任,让他们改变一下对待我的态度吧!”一个我心目中曾经无比优秀的学生坚定的告诉我。三、四年级时,她是我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给她测试了智商,超过130,属于天才的那种。如今,六年级的她,开始混迹于一个小群体,终日和一帮同级和初中的学业不良孩子厮守在一起,寻求他们的保护,寻找所谓的“大哥”,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众人的“大姐”,做一个受他人尊敬或者是敬畏的人。她的学习成绩依然很出色,只是多了许多粗俗的言语与不良的行为习惯。妈妈喋喋不休的阻拦,班主任苦口婆心的说教,在她的眼中统统成了一种恶意的破坏与障碍。顶着来自家庭、教师甚至同学不屑眼神的巨大压力,她依然故我的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沿着这个轨迹发展下去,我们可以预测到孩子的未来:精力的过度倾斜导致学业上产生压力,无法适应中学的高强度学习生活;群体的最终解散让孩子逐渐失落了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已经丧失掉太多的无法弥补的时间和机会。
了解这种行为与思维产生的根源,可以最终归因于其过剩精力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引导,致使孩子自己去寻找发泄这种精力的方式方法。趋于成熟的思维、依然单纯的生活经验、薄弱的自控能力使她选择了另外一种背离我们愿望与目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当家长与教师突然发现这种行为对学生发展存在的危险性时,我们采取很多方法去阻止、改变学生,然而这只是一种弥补和矫正,不是积极意义上的预防和引导。
除此之外,过剩精力阻碍学生发展的例子还不胜枚举。痴迷于电子游戏、追求外表与衣着的出众进而投入过多的精力、青春期的躁动引起的性心理问题等等。我们也许会反驳,很多小学高年级学生都出现过类似的问题,难道仅仅是优秀学生的专利。在此,我不愿就这个问题纠缠下去,我只是痛心:相对而言,这些优秀学生为什么会失却了往昔的光彩?直面围绕他们的问题与困扰,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行为吗?反思使我们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教育与管理,使这些优秀学生获得更多走向良性发展的机会。
二、平等的教学,对优秀学生的最大不平等
基础教育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要关注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与各自的发展特点,并因此而采取分层教学,然而,很多老师并没有把这种要求内化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老师都很累,面对有着五十多个在水平和能力上参差不齐的学生的班级,因人而异的教学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麻烦与不便,再加上来自于学校其它工作的压力,来自于或多或少应试教育的淫威影响,来自于家庭与社会的过高期望,老师感觉都很累。对教师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教师职业出现心理症状的比率基本上是最高的。但这并不成为我们忽略差异的理由,分层教学,也并没有我们教师想象的那样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相反地,这种教学风格还会促进我们地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简化教学程序。本质上说,分层教学更多的属于观念和意识范畴。开始阶段,我们掌握或习惯于一种新的教学和评价方法比较困难,但过了初始阶段,这种方法给我们自身以及给学生带来的益处就会彰现出来。
目前的小学教育中,很多老师还是比较推崇“平等”教学的。所谓平等,善意的评价就是面向全体,公平对待班级内的所有学生。然而,我们有没有思考过,对所有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对具有差异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忽略学生在智力、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心里特点、人格等方面的不同,而片面强调“一刀切”的教育方法,是否对学生平等?
“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不断地重复与训练,无聊之极!”在学生论坛上,我经常发现学生的这类呐喊与求救。这些学生基本上分为两类:优秀学生与后进学生。两个极端,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作出了同样的感慨!然而真正在学校论坛上一吐心声的,往往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因为成绩比较差的学生通常情况下是没有时间、精力或者能力在网上经常逗留的!看到这样的留言,我禁不住感到悲哀:重复与无聊的知识训练,对于优秀学生来说,也许可以在考试时避免一、两分的偶然失误,可是他们失去了什么?他们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他们感觉到了太多的枯燥无味。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那些对他们来说轻松却毫无趣味的作业,他们浪费着自己的精力与智力,增长着对学习的反感与厌恶。在对教师充满敬意与崇拜的小学年代,优秀学生是不会真正去反抗的,他们唯有接纳。最终,我们看到优秀学生的成绩依然那么优秀与完美。然而,我们看不到或者不能马上就能看到的,就是学生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厌倦,逐渐对老师的教学与权威产生了怀疑。这种平等的教学,对优秀学生是否公平?对优秀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否有益?
反思使我们不断改变和成长。平等的对待学生,就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特点,给予相应的要求和期望。给优秀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进行智力上的冒险,指导他们最大程度发展自己的潜能,才是对优秀学生最大的平等,也才是让优秀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发展的有效教育策略。
三、不良学习动机,让优秀学生无法面对失败的挑战
在小学阶段,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然而,强烈的学习动机,未必就是积极的学习动机。笔者曾对本校学生进行了学习动机的问卷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姑且不说中下生的学习动机(当然,他们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只不过表现在避免失败或逃避惩罚与能力评价上),优秀学生中,很多人的学习也并不是为了掌握和探索知识,并没有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很多时候不愿意尝试智力的冒险,缺乏好奇心与钻研的态度。他们往往对社会赞许比较感兴趣,为了家长的称赞,为了教师的表扬与肯定,为了同学们的欢迎和崇拜。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比中等学生更害怕挫折与失败,更承受不起学习上的失误。
优秀学生的这种不良学习动机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学业评价以及家庭的教育引导息息相关。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营造一种“能力竞争”的课堂。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竞争,名义上是为了考察学生的能力水平,为了让学生在竞争的压力下不断增加自己
更新时间:2011-11-11 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