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气的饮食习俗

时间:2023-03-22 17:24:58 由 18857181823 分享

清明节气的饮食习俗有什么

清明,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清明节是缅怀已逝生命,激发现有生命,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近的已逝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的一个节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气的饮食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清明节气的饮食习俗

清明节气的饮食习俗

时食:菠萝、马兰头、甜酒酿、螺蛳、艾草、艾草茶、青团

清明节的前两天是寒食节,传说是为了纪念古人介子推,介子推重义轻利,宁可被烧死也不接受晋文公重耳封赐。唐人最重视寒食节,故留下寒食诗词众多,诸多风俗皆可从唐诗中了解。寒食节风俗首先是要禁火,所以必定要预制熟食,例如熬好的麦粥、糯米粥、糕团等。寒食禁火,而到清明则复又生新火。古时生火不易,主要还是靠钻木取火,四季所用的木材也有别,春季则多使用榆木,所谓“春取榆柳之火”就是这个意思。从寒食节开始还有荡秋千、拔河一类娱乐活动,活动往往持续到清明,清明是古代除了冬至外最重要的节日,久而久之二节合一,寒食节不再。

又,清明左右,桐树逐渐开花,所以此节气中有“桐始华”侯应。

时令水果:菠萝

菠萝又名凤梨,两者所指其实是同一物种。只不过常见的栽培品种倒也不少,其中硕壮者如卡因品系,古老经典者如皇后品系,果汁丰足者如西班牙品系,大小、色泽、口感、成熟时期俱有各色区别,所以免不了被做些名号上的文章。这一水果原产南美,明清年间传入国内,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岭南四大名果”之一,我国华南地区普遍种植。

虽然看起来粗犷、硬朗、多刺,内核果肉却分外酸甜多汁,芳香气味也颇为讨人喜欢。鲜食前多以盐水浸泡去除色涩味,也能够降低因其中所含蛋白酶而导致的身体过敏。此外,榨汁、罐头、水果干都能一定程度还原它的美好风味,入菜作为烹食肉类和米饭的辅料也是宜人选择。不过菠萝性热不宜多食,尤其易上火者要尤其注意。

时令蔬菜:马兰头

食马兰头历史久远,明朝五言古风赞马兰头“洵美草木滋,可以废粱肉”,比喻此物鲜美直可敌肉。袁枚《随园食单》中记:“马兰头,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马兰头也是野菜的一种,有青梗红梗两种,叶片有细绒毛叶缘有粗梳齿,春秋二季皆有,但春季新发的马兰头碧绿脆嫩最为可人。

好多酒家饭店的凉菜便是马兰头香干,将马兰头在沸水中烫过后于冷水中浸凉,再和香干一同剁碎拌匀,就是一道清新的前菜。

时令良品:酒酿

古人相信清明时分水轻清上行,此时水质最好,宜多储之。此时的水尤适合做甜酒酿,以糯米浸水约一天取出,淘净后蒸熟放凉,然后放在钵中加入酒曲盖严实,若气温适合快则一周不到即可得到甜酒酿,色白而细腻,加入玫瑰腌制的糖味道极芬芳。长江流域食酒酿很普遍,醪糟、酒糟亦都是此物。

若用酒糟发酵过的面来制饼皮,内陷是玫瑰糖、果仁加上好的板油,也是清明左右最热闹的小吃酒酿饼,小摊现烤现卖,人头攒动。

酒酿小园子,即用酒酿兑水烧开,加入水磨糯米粉制成的小汤圆,这种小汤圆多无馅,煮熟后加入桂花糖、溏心鸡蛋香甜可口。

时令水产:螺蛳

过去到了清明夜,江南人家有有食螺蛳之风,说是可以明目。螺蛳又名蜗赢,外形似蜗牛,有一个右旋的壳,生长于湖泊、河沟、水田里。《本草纲目》云: “汁主明目,下水”。清明往后螺蛳会产子,螺肉淡而无味,故清明时的螺肉最是甘美,故有“清明螺,肥如鹅”之说。

螺蛳此物,吃法到现在倒是变化不大。袁枚《随园食单》说:“ 螺蛳制与蚬同,惟子多则不可食。徽州人晒干,卖者名青螺。可以作羹。闽中有香螺,小而鲜,糟食最佳。”买来螺蛳总是要水养几日去泥沙,或酱爆或酒糟,擅食者几不用牙签,手指头捏住螺壳一吸美味自然落入口中。

时令食材:艾草

艾草,又名苦艾,被称为百草之王,生命力强健,在路边荒野都有其踪迹,经过一个冬天,到清明时分,差不多就可以收割第一茬的艾草了。艾草和中国文化联系极多,这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有着浓烈的药香气,中国传统医学便将艾草用于针灸术的“灸”,更常见的做法是艾草泡水用于洗浴和熏蒸,到了端午节人们还会把艾草挂在门上驱虫辟邪,而在食物中也是大量运用,例如艾草茶、艾草粥、青团。

艾草加工:艾草茶

艾草茶又叫艾叶茶,将收来的艾草嫩叶简单地晒干便可以泡水喝,如果要保持艾草的绿色,则需要通过蒸汽杀青和后期的干燥揉捻处理,制作过程类似茶叶。艾叶茶是相当好的保健饮料,抗菌护肝,增强人的抵抗力,有特别的香气,但在中国喝的人并不多,而在日本却依然盛行。

艾草加工:青团

青团是江浙一带说法,广东客家人则称为艾糍,根据地域不同还有清明果、青果子一类名称,但其所指的食物几乎是一样的,用植物染绿的糯米粉包馅的糕团。追溯历史,青团大概也是为寒食节而生的一种时令甜点。

用艾草晒干磨粉和糯米粉加水混合,或者艾草煮烂后的汁水和糯米粉调和,都可以得到鲜绿的粉团,可以做成甜、咸不同口味,但主要是以豆沙为馅,包成幼儿拳头般大小,放入蒸笼蒸熟即可食用,软糯香甜。除了使用艾草,也有用雀麦草、鼠曲草来作为绿色的天然颜料,制作方法相同。更考究一点的,也有用木制模具把青团做成一定的形状,多是圆形带花纹,很漂亮。

时令良品:青团

《随园食单》对青团有简单的描述:“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

材料:糯米粉65g、米粉30g、植物油10g、水120g、豆沙馅50g、新鲜艾草适量

做法:

1、艾草洗净、加入少量的盐,入锅中煮沸,以去涩味。

2、撩起煮熟的艾草,切碎,捣烂。

3、把青汁混入糯米粉、米粉中。一点点倒入油和水,揉成面团。

4、面团分成几份,将豆沙包入每份面团中,搓圆。

5、蒸20分钟左右,至熟。

清明吃青团的传说故事

清明吃青团的传说故事一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

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清明吃青团的传说故事二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台州地区椒江市故事卷》里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有个年轻人,名叫金兰。父亲亡故,靠母亲在家纺纱织布度日。金兰从小骄横懒惰,还要打骂母亲。但朝廷命令,田地抛荒要被处死,所以他只好硬着头皮去自家祖田干活。

金兰在野地里无意中看到母羊给小羊喂奶的情景,幡然醒悟,决心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母亲提着竹篮来送饭时,他主动迎上前去。母亲误以为自己送饭迟了,又要遭儿子打骂,一时想不开,投进水塘自尽。金兰立刻跳进水塘,但只摸到一块木板。他将木板拿回家中供奉在堂前。据说牌位就是这样来的。

为了纪念母亲,他将母亲放饭篮的地方长出的野草绵青采回来,做成苦饼。故事还说,这一天是小伙子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就把这一天叫做清明。并且每年清明日都带着苦饼到水塘附近的路边祭拜。后世称之为上坟。

清明节气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气的历史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五个节气,清明时节,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另《岁时百问》是这样解释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清明节气的民间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节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节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节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气的饮食习俗相关文章:

★ 清明节气的养生小常识

★ 谷雨节气饮食文化

★ 2023清明节气民俗

★ 清明节气的田间农事

★ 谷雨节气的气候特点

★ 清明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 清明节气的起源故事

★ 清明节气物候特点

★ 24节气立夏时节是什么意思

★ 清明节气为何要荡秋千

观看视频教程清明节气的饮食习俗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