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百科动物知识科普问题
地万物之灵之首,应负万物之灵之责!同在地球上,共享大自然! 小手拉大手,携手保护人与自然,野生动物和谐相处 下面是小编收集关于动物知识科普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为什么蝙蝠能发出超声波?
因为蝙蝠是靠气流运动引起声带的振动而发声的。蝙蝠能发出频率高于2万赫兹的超声波,人耳对这种频率的声音只能望尘莫及。人类听到的声波频率约在16~2万赫兹的范围内。常看见倒挂在树枝上的蝙蝠,不停地转动着嘴和鼻子。其实,它每秒钟在向周围发出10~20个信号,每个信号约包含50个声波振荡,这样信号中不会出现两种完全相同的频率。飞行时,蝙蝠在喉内产生超声波,通过口或鼻孔发射出来。声波遇到猎物会反射回来,正在飞行的夜蛾对反射波产生压力,飞行速度愈快,压力愈大,回声声波的频率就愈高。蝙蝠正是用这种回声,探测夜蛾和其他物体,据此知道食物夜蛾的位置,从而追捕它们。
超声波的作用:
确定物体的方位、用于除去结石、治癌、洁牙、培育种子、清洗,影像技术,定位,测距,驱动(微电机使用超声波驱动),未证实有效的还有驱蚊虫或驱鼠。
为什么昆虫没有鼻子却嗅觉灵敏?
所有的昆虫都没有长鼻子 ,但它们的嗅觉都异常敏锐。原来昆虫的头部都长有一对触角,它们就起了鼻子的作用。这对触角上布满了嗅觉器。科学家用显微镜观察蜜蜂的触角,仅仅一根触角上就有4000~30000个这样的嗅觉器, 苍蝇也有3600个左右的嗅觉器。每个嗅觉器内都分布着神经末梢,直接与脑神经相连。当嗅觉器闻到气味后,信息立即传送到 大脑 ,然后,大脑再指挥昆虫朝有气味的方向飞去。昆虫除了触角上长有嗅觉器外,它的下唇须和下颚须上也长有嗅觉器,它们也能闻到远方的气味。
昆虫嗅觉机制出人意料
昆虫的嗅觉机制不同于其它动物,它们能更快地把气味信息送向大脑。该研究由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者合作完成,研究结果刊登在4月13日的《自然》在线杂志上。这一发现有助于对嗅觉的进化史作更复杂的思考。
人们曾相信,所有动物的嗅觉机制都一样———气味分子作用于细胞表面的嗅觉感应器(也叫做G-蛋白质),并引发精巧的连锁反应,最后打开细胞表面的“离子门”,允许大量离子进入细胞,从而将气味信息传到脑部。研究者之一的莱斯利?沃谢尔说:“线虫类是这样,哺乳动物是这样,所有已知的脊椎动物都是这样,很难相信昆虫探测气味的策略会不同。但我们的确发现,昆虫不需要中间步骤,而是直接激活‘门’。”
离子门是一种圈形的蛋白质。它可以与某些分子结合并改变形状,允许或限制离子进入细胞。研究人员将分子喷到昆虫嗅觉感应器的细胞表面,测量离子门多久能打开,并记录涌入细胞的离子的电活动。他们发现,电活动发生得很快,说明昆虫嗅觉涉及的步骤不多。另外,研究者让涉及G-蛋白质模式的一些蛋白质失效,而离子门未受影响,这说明昆虫的嗅觉并不使用G-蛋白质信号模式。
研究最终发现,不同于其它动物,昆虫嗅觉使用的离子通道是两种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其中一种作为嗅觉感应器是昆虫特有的。这种复合体通道允许所有阳离子通过———只要离子拥有正电荷,通道就不加选择地放行。这是气味信号能更快传至昆虫大脑的原因。
昆虫嗅觉基因可能研制防蚊新方法
美国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已经研究出包括蚊子在内的一些昆虫的嗅觉基因,通过对这些基因的改造,可以研究出杀虫剂阻止昆虫的一些活动。
科学家的研究从果蝇这种昆虫开始,因为果蝇以及许多其它昆虫都有一种专门控制嗅觉的基因。
而且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通过专门的嗅觉细胞嗅目标物体所散发出来的气味分子从而发现目标的。比如人和其它类似动物的这些特殊细胞就在鼻管的上方。而果蝇的这些侦察细胞则位于触须以及上颌骨的触须中。
这些细胞都有专门接收这些分子的接收器,许多都针对不同的'味道。
于是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神经遗传学与行为学实验室的负责人Leslie Vosshall及其同事饲养了一种缺乏Or83b基因的果蝇,研究中发现,这种果蝇是没有嗅觉的。
同时,科学家也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昆虫的嗅觉侦察器都含有Or83b接收器。果蝇如此,蝗虫、蚊子、飞蛾、蜜蜂、以及地中海果蝇等在嗅觉神经中都有Or83b基因。一旦缺乏这种基因或者这种基因不起作用,这些昆虫的嗅觉任务就没有办法完成。
由此,科学家认为,制造出一种混合剂来阻碍、扰乱这种基因是有可能的。Vosshall就表示,许多杀虫剂都是基于传统经验或者反复试验得出的,如果懂得利用这种基因的话,就可以发明出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杀虫剂。
科学家表示,这项研究有直接的实际意义,因为昆虫是许多细菌、登革热、黄热病、西尼罗河脑炎等疾病的携菌者,而且它们往往通过敏感的嗅觉系统发现人类、叮咬人类、传播病毒。
为什么蝴蝶飞舞没有声音?
苍蝇、蚊子、蜜蜂飞行时我们可以听到声音,而蝴蝶飞舞是我们却不能听到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当你把用竹片做成的竹蜻蜓在手中用力一搓, 然后松开手,竹蜻蜓 就呼的一声飞上天了。这时,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竹蜻蜓在飞行时与空气的磨擦声。但是,这种声音只有竹蜻蜓在每秒钟里转20~2万次左右时才能听到,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人都不可能听到。因此,苍蝇、蚊子、蜜蜂飞行时发出声音来,也是这个道理。昆虫学家研究发现, 苍蝇飞行时,每秒钟振翅150~250次左右;蚊子飞行时, 每秒钟振翅600次左右; 蜜蜂飞行时,每秒钟振翅近300次。可是, 蝴蝶飞舞时,每秒钟只能振翅5~8次。因此,苍蝇、蚊子、蜜蜂等 昆虫飞行时总觉得有嗡嗡的声音,而蝴蝶飞舞时却没有声音。
黑颈鹤怎样度过漫长的冬天
黑颈鹤是鹤类中唯一的高原种,属于国家第一类保护动物。近年在滇西北的中甸县纳帕海,发现大群黑颈鹤越冬。此湖在夏季积水满湖,到冬季逐渐干枯,成为一片沼泽,水生植物茂盛。湖的四周被山峦环抱,沼泽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海拔约3200米,气候干燥寒冷,黑颈鹤就在此环境越冬。除了黑颈鹤外,还有斑头雁、赤麻鸭。黑颈鹤在越冬地区的活动,基本上是集群活动,有的3~5只在一起,也有30余只在一起活动,偶见寻食时也有单个或成双活动的,但不久又到群体里活动。集群的大小并不固定,每群的数量也不等。 在每天早晨活动之前和在下午黄昏停止活动之后,这两个时间的集群是一天中最大的集群,群的数量有30余只,甚至达几百只之多,并且隐藏在草丛中或泥塘边。黑颈鹤在越冬栖息地,夜宿或休息是就地而卧,或将头藏在翅下。若栖息的食物丰富、无惊扰,则不远离栖息地,若有惊扰,而食物又不丰富,则早上便飞往他处,寻找食物或躲避敌害,下午黄昏时飞回夜宿地。黑颈鹤在越冬地区的食物,有一种是当地群众称之为“姜包”的草本植物的根部。另一种食物当地群众称为“茨菇”,同样也是草本植物的根部,和“姜包”相似。黑颈鹤啄食是用它强有力的嘴,从泥土二三寸深处把“姜包”或“茨菇”掏出来,或用刚健的脚爪刨出地面,然后啄食。因此,在黑颈鹤采食后的地方,常留下一片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