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时间:2023-04-13 19:18:08 由 sl8866 分享

百科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means),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有哪些,方便大家学习了解。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对一些重大的教育现象、问题或事件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价值取向。

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故此,转变教学观念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

1.素质教育观

①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三个方面七项基本素质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三个方面是:身体、心理、文化科学;

七项基本素质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七项基本素质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身体素质;

第二层次:心理素质;

第三层次: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

第四层次: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②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同的,因此,人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③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

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2.系统方法观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或要素)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考察和处理研究对象,实现整体优化,以求系统获得最大功能的一种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

系统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整体性:

即教学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要求教学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必须匹配、相容,且达到最优组合,使产生最大功能的“整体效应”,这样,才能使教学系统达到最佳的预期目标。

因此,教学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故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将系统各要素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加以配置、组合的过程。

②有序性:

教学系统有序性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系统的有序性,不仅包括知识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而且包括能力、情意教学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这不仅表现在教师的教的活动上而且也表现在学生本身的学习中,不仅要贯穿课堂教学之中,也要贯穿于其它教学活动之中,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③最优化:

最优化系指系统整体功能最优,而不是系统的要素“样样都好”。

最优化强调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设计合理的投入,获得最大可能的产出的工作方案。

最优化的实现,还要依赖于不断完善的改进工作来达到。

3.教育效能观

教育产出

教育效率 = ──────

教育投入

要求合理的投入,最大的产出。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一)设计过程具体包括:

1. 分析学习需求;

2. 确定教学目标;

3. 设计解决方法;

4. 就解决方法进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设计要素具体包含: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

(四)教学设计与写教案的关系:

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五)提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

1.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

3. 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深化。

三、教学设计必须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学生与教学内容(教材)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学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并把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转化为个体的能力和智力,把蕴含于知识中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的观念和心理品质,逐步完成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的教育、教养和发展的任务。

2.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过程的辩证统一。

一种是杜威的“学生中心论”,强调学习过程学生内因的作用,忽视外因的作用;

一种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观,在我国至今仍相当普遍)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认知的主体;而教师则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

当前,应当注意屏弃“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及“唯师至上”、“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启智”的教学理念。

正确的做法是:既注重教师教的设计,也注重学生学的设计。

3.教学过程是学生全身心参与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的统一;

心理学认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意向活动,另一部分是认识活动。

人的认识活动的心理特点称为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

人的意向活动的心理特点称为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动机、意志、兴趣、爱好;非智力因素构成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条件。

有学者研究证明:①非智力因素与学生学业成绩呈正相关;②越是低年级,相关系数越大;③智力水平中,下等的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

教学设计既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重视调动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4.教学过程是知识、技能、情意的内化和外显的统一。

内化即把外部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主体的东西。内化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贮存的过程。

知识的内化即外部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内的认知结构(方式:同化、顺应);

技能的内化即外部的实际操作转化为学生头脑内的智力操作。

情意的内化即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知识、技能的内化过程总是伴随着情意的内化。教学过程忽视情意的内化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外显即把内部主体的东西转化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即信息的提取、运用和迁移。

教学过程的外显实质上就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情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忽视外显的教学,就无法获得反馈信息,不能进行有效的反馈与调控。

内化与外显的关系是:内化是外显的基础,外显是内化的反映。

教学设计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认识轻意向”、“重主导轻主体”、“重内化轻外显”的偏向。

注:教学设计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1. 要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

2. 要从教学环境的实际出发;

3. 要从教师自身条件的实际出发。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导向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三种:

① 目标的指向作用: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上;

② 目标的激励作用:能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意向;

③ 目标的标准作用:一是目标成为检查教学效果的尺度;一是反过来教学效果成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适切性的依据,以便调整目标。

2.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教学过程结构具有整体优化的品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抓住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方式,使教学过程各要素达到有机的配合,才能使教学得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必须从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每一个要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力,但导致最后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的力的简单加和,而是各要素关系之间构成的“合力”。这是教学设计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理。

善于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争取最大合力,这是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

3.教学活动的系统有序原理

教学活动的系统有序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有序不但包括知识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而且包括能力、情意教学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

教学有序不仅表现在教师的教的活动上,而且也要体现在学生本身的学习上。不仅要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而且也要贯穿于其它教学活动中,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4. 反馈控制原理

为使教学过程有序进行,达到预期目标,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及时纠正出现的偏差,采取补救的措施。

教学设计中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方法主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前置反馈、即时反馈、延时反馈)进行。

五、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八个基本要素,如下图所示:

1.教学对象分析

分析要点:

① 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水平,为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② 分析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包括情感、动机、兴趣和意志等心理因素,以及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的水平,为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③ 分析社会背景,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社会、家庭的影响对教学可能产生的正负面效应,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补救措施。

2.教学内容分析

分析要点:

① 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该部分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 分析本节教学内容的范围与深度、重点与难点,以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求;

③ 分析蕴含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意因素,以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

3.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主要描述的是学生通过教学,预期产生的思想、情意和行为的变化。

⑴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特别要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可操作性和适切性三大特征

⑵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

①对象和行为的表述;

②标准和约束条件的表述。

注意:①教学目标要逐级分解(如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

②要区别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教学过程和学习结果的不同。

4.教学策略选择

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思考、策划和谋略。

教学策略因着眼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具体的教学策略有:

① 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策略;

② 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策略;

③ 斯金纳的程序法教学策略;

④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策略;

⑤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策略;

⑥ 提问教学策略;

⑦ 创设情景教学策略;

⑧ 反馈和矫正教学策略,等等。

教学策略的设计具体包括:

①划分教学单元、课时,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顺序;

②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③组合运用教学媒体。

5.划分教学单元、课时,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顺序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① 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

② 教学内容的容量、深度和广度要恰当;

③ 教学内容的重点要明确,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内容上;

④ 教学内容的难点也要明确,并要设计好解决、检查难点的方法;

⑤ 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既要按知识的逻辑结构排列,又要按学生的认知次序来排列。

⑥ 精心设计练习的量和质,以及练习的方式方法。

6.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的选择

一般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① 集体授课;

② 小组学习;

③ 个别化教学。

一般的教学方法有:

讲授法、讲练法、讲演法、练习法、实验法、图示法、比较法、启发法、提问法、类比法、程序法、掌握学习法、发现法、讨论法、探究法、自主法等等。

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主要要依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设备和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条件等而定。

7.教学媒体的组合运用

教学媒体指传播知识或技能过程中显示信息的手段或工具。

传统教学媒体有:书本、语言、黑板和图片;

现代教学媒体有:录音、录象、投影、电脑、多媒体课件等。

合理运用组合媒体,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重要措施。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媒体的运用要求是:

① 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必须有机组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② 媒体的运用必须做到适时、适量、适度、有效。

8.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设计

1.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目的是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教学中的不足,使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形成性评价一般有:提问、讨论、练习、小测验、问卷、观察、个别谈话等。

2.总结性评价:是一种阶段性评价,也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检测教学目标的到达度。

总结性评价一般有:单元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等(给出成绩或等级)。

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哪些

⑴确立切实可行的知识、能力、情感三维课堂教学目标,给教学目标科学的定位。

例如在语文课上,要学生掌握哪些词语,辨识哪些生字,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等,同时渗透怎样的情感教育,这些内容都要事先精心设计好。这些目标还必须有科学的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落实。

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减少低效无效环节。

一节讲实效的好课的教学设计应该如行云流水一般顺畅自然,不突兀、不拖沓,更重要的是一定要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不能用力均匀,要尽量避免低效、无效环节的出现,从而保证教学任务落到实处。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知识重点和中心环节,解决重点的措施,必须做到省时、有力、有效。教师应用心设计具有一定梯度和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讨论题和课堂练习题,课堂反馈练习还要注重实效,选取典型的、难易适中的试题进行精讲精练,做到重点问题堂堂清。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来保证教学实效的提高。

⑶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在童话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图片或谜语的导入,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地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领悟新知;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诵读法来提高教学效率,体现教学重点。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考虑要如何设置课堂疑问让学生发展提高、如何创设课堂高潮、安排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等等。如果这些问题都得到了科学而又灵活地解决,那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⑷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知识规律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进行合作、质疑和探究,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同时教师应该具体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包括识记、理解、运用的具体方法以及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并且具体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做到“授之以渔”,这样一来,学生在每节课上的收获在今后的学习阶段会有延续性的学习效果,使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⑸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容量。

一节课40分钟,如果课堂结构松弛拖沓,进程缓慢,知识容量少而设计乏味,也谈不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容量,做到恰到好处,环节衔接紧密,张弛有度,这样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取得也有很大帮助。

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我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有几年的时间,实践证明,合理地应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易于解决知识的重难点,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记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给学生课文范读、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的欣赏等,增大了课堂容量,拓宽了学习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实效的取得。

⑺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将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缺点认真分析,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使教学取得真正的、更大的、长期的实效。

有效教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准确性

教学反馈的重要实践意义,就在于通过反馈的调节作用,能确保教学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并取得应有的教学成效。教学反馈首先必须客观真实地表达有关信息,从而表现出应有的准确性。所谓教学反馈的准确性,就是指发出反馈信息者和接受反馈信息者对其信息的理解完全一致,具体而言,主要是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有关自己教的反馈信息,还是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自己学的反馈信息,在其意义的认知理解上应该是一致的。

二、针对性

教学反馈最终是要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反馈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所谓教学反馈的针对性,就是指教学反馈总体上要主要围绕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与任务以及教与学方面的具体特点。教学反馈的针对性要求教师针对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目标与任务,为其提供一些准确无误的学习结果方面的反馈信息;针对学生有关学习方法训练的目的及要求,为其提供各种学习策略方面的反馈信息;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任务及要求,为其多提供拓展其思维空间的发散性方面的反馈信息等。

三、制导性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和有序的连续性活动,在这种活动中需要教与学双方表现出一系列的有效行为反应.而这一系列的有效行为反应主要是借助于一定的反馈制导性作用实现的,这种制导作用一方面对于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双方的行为及其表现起到一定的限制与规避作用.以制止或及时纠正教与学双边的一些行为的偏差,另一方面它强化与引导教与学双边的正确的反应,帮助教与学双方的行为表现保持适当性与有效性,从而使彼此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表现出怎样的合适的教与学的行为,而应尽可能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或不适当的反应,从此以减少直至避免因缺乏这种反馈而出现的一些不适当的甚至是错误的反应。

四、激励性

心理学家发现,反馈可以作为一种诱因,在很多情况下,可作为个体行为的适当强化,教学反馈具有激发教与学双方新的动机的作用。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许多情形中教师无论是为学生所提供的反馈,还是自己从学生一方那里获取关于自己教学信息的反馈,并没有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促进自己教学的动机作用,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因学生的行为表现较差或不适合自己的要求而给其提供一些讽刺、挖苦等负面的反馈信息。不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因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五、适时性

教学反馈就是要保证教学过程正常有序的展开。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有效的教学反馈应该表现出应有的适时性,所谓适时性就是要根据不同教学活动及教学任务的需要以及学与教的具体情况在适当的时候提供恰当的反馈信息。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学生在追求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得到反馈,即让他们及时知道学习的结果。能明显的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教学之初,在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动作技能以及获得新知等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及时准确的为其提供反馈信息,这样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建立和正确的知识技能的形成与掌握,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制止一些不良的行为的发生和有效纠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不正确的反应。教师如果不能够做到及时的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

六、多样性

教学往往因其影响因素多样性和教学情境与环节的变化性而使整个活动显得极其复杂,而要想充分利用一切有益于教学的因素和条件,顺利而有效的完成其活动任务,需要师生双方从多方面多种途径获取各种反馈信息。因此,有效的教学反馈无论是从其内容,还是从其形式,也无论是从其途径还是具体的方法都应该是具有多样性的。从其反馈内容来讲,有知识性结果的反馈和方法性策略的反馈以及思想鼓励性反馈等,从其反馈的形式来看,有言语的反馈和非言语的反馈以及操作的反馈;从其反馈的时相看,有教师或学生根据根据以往的经验,敏感的预计到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系统有可能产生的偏差,在有关信息尚未发出前就采取预控措施,避免教学系统偏差的发生的前反馈,也有接受到有关信息后调控系统所采取的后反馈。

七、交互性

教学不是教与学的简单双边活动,更不是一种彼此独立的活动,而是以教师、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种教学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的活动过程,教师要想最大限度的调动与发挥教学中各种因素的作用,取得最佳的教学成效,不单只是需要发挥教与学各自的积极作用。也不仅仅只是要发挥教与学的简短双向的交流活动的作用,而是要有效利用与发挥教学中各种因素在整体教学中的作用。这样一个复杂而多向的交流要正常而高效的进行,所表现的教学反馈应该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这种教学反馈的交互性应该反映在多个层面上。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相关文章:

★ 如何优化教学方法

★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 高考理科化学的考试答题方法

★ 读书有哪些好技巧

★ 高分高考英语作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名师课堂教学

★ 五一安全事项有哪些

★ 股票型基金的优点有哪些

★ 常见的投资理财方式有哪些

★ 中国元旦的习俗有哪些

观看视频教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