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时节的风俗活动

时间:2023-05-06 18:23:58 由 丧尽天良 分享

夏至时节的风俗活动(简短介绍)

夏至的许多风俗,通过仪式来表达祈祷,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降水就对农作物的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至时节的风俗活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夏至时节的风俗活动

夏至时节的风俗活动

祭神祀祖: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

夏至面:“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日,最不能少的就是那一碗细水长流的“夏至面”。夏至面是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人们从夏至开始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吃狗肉: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而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可以增强抵抗力。在民间俗语有云: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农历夏至日,广东阳江有数百年的夏至食狗,祛邪补身这一民间风俗。

夏至的气温是最高的吗

虽然这个节气的“至”有极、最的意思,但是并非指温度排行第一,它的意思是到了这天,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因为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全年中最热的时候当属大暑节气,因此此时正值“三伏”,是我国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细分的话,它处于“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酷热的时期,地面温度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

夏至防暑措施推荐

①夏季要安排合理的休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以保持充沛的体能,才能达到防暑目的。

②饮食方面要注重养生,多吃应季的蔬菜、水果及适量的动物蛋白质和脂肪,补充体能消耗。切忌节食或者大量食用过油重盐的食物。

③出门需做好防晒措施。室外活动要避免阳光直射头部,避免皮肤直接吸收辐射热,戴好帽子、衣着宽松。

夏至节气的概述

夏至(别名:夏节、夏至节,英文名:Summer Solstice)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日期在每年公历6月20日-22日之间。

夏至在中国古代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气),在清代以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而宋代百官还会在夏至时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驱热,香囊可驱蚊抑臭,可见古人对夏至的重视。自古以来,夏至时节,吃面是很多地方的重要习俗,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节气的谚语

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

冬至始打霜,夏至干长江

冬至江南风短,夏至天气旱

夏至东风摇,麦子坐水牢

初头夏至十头割,十头夏至两头割,两头夏至骑拉着割

夏至狗无处走

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

芒种栽秧日管日,夏至栽秧时管时

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

夏至时节的风俗活动相关文章:

★ 夏至吃哪些传统食物

★ 夏至是入伏的开始吗

★ 小暑时节适合种植什么

★ 夏至吃面条的寓意有哪些

★ 小暑节气著名的风俗

★ 大暑时节的各地习俗

★ 大暑吃什么风俗食物最好

★ 立秋时节的禁忌有哪些

★ 处暑节气传统习俗活动

★ 白露时节健康指南

观看视频教程夏至时节的风俗活动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