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历史文化演变
中秋节的活动,也是我们敬奉自然的举措,月亮不止是人们的崇拜,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包括方方面面。魏晋之时,我国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历史文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历史文化
唐代:中秋赏月风俗盛行
唐代的中秋赏月带着浓厚的思乡、盼望团圆的感情。赏月一般是亲友聚集在一起,一边宴饮,一边赏月聊天,文人则对月赋诗。也有人独自赏月,独赏明月留下的记载多为思乡、思友之作。一般是个人离开亲人,出差在外,面对圆月,想到家中亲人也在欣赏明月,为月圆人不圆而伤感,并将这种遗憾写在诗歌中。
可以说,唐朝的中秋节习俗就是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其中心内容是赏月,团圆是因赏月而起的,是依附在赏月活动上的。如果不是因为赏月活动,就不会凭空生出中秋团圆的习俗。这为后世中秋节转为团圆节打下了基础。
宋代:中秋节成为隆重节日
宋代中秋节成为隆重节日,跟唐代中秋节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唐代主要是中秋当夜宴饮赏月,宋代则是全天都过节,甚至之前几天就用心准备;二是唐代中秋节活动的主角是文人、中上层家庭,唐朝中后期一般百姓开始参与,到了宋代就更加踊跃、热烈。
这说明宋代的中秋节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节日了。朝廷也重视此节,给公职人员一天的假期。
明代:团圆成为中秋的主题
到了明朝,中秋节继续发展演变,习俗也有了很大变化。中秋节不再以赏月活动为中心。
明清时期亲人团圆成为中秋节俗的明确主题之一。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并且此时有了“团圆节”之名。《帝京景物略》中说:“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意思是,中秋节前回娘家的已婚妇女,中秋节这天必须返回公婆家,因为这是团圆节。同时,重视亲友之间的人情往来。亲友之间要互送月饼、瓜果等过节的东西。
中秋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秋节是唐朝初年开始的。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注意饮食
中秋节节在热闹收获的同时很容易让人们失去少吃控制力,但是月饼,脾虚体热的人不宜多吃月饼。建议这个时候可以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少吃米饭和高热量的油炸物品,因为月饼的加工过程大部分都要经过干制烘烤,所以不管月饼是五仁馅、蛋黄馅、肉馅,其性都偏热,除豆沙馅外的月饼,过多食用后很大概率会引起体内的湿症。
中秋吃月饼配茶
月饼比较油腻,而且吃多了不消化,除了吃的时候要小块这么品尝以外,我们在吃月饼的时候完全可以配上一些其他的点心和水果茶水。吃月饼的时候建议和热茶搭配着吃,热茶能解渴、解油腻还有助于消化。但要记得是热茶,因为中医认为月饼甘甜油腻,遇热则“化”(消化),遇冷则“凝”(积滞),易导致恶心、厌食、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中秋关于节日的描写诗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3、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6、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7、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8、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