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读科目读书笔记

时间:2023-05-25 12:03:22 由 青藏高原 分享

高中必读科目读书笔记

  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兵家韬略之首 孙子兵法

  必读理由

  百世谈兵之祖

  浓缩中国战略智慧的精华

  世界现存最古的兵书

  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的至宝

  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经典著作

  影响世界历史的罕见典籍

  作者:孙武

  国别:中国

  类型:军事论著

  成书年代:春秋时期,前512年

  阅读时间:一生

  推荐读本:《孙子兵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背景搜索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人。他的先祖陈完为陈国人,时逢内乱,逃至齐国,受到“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的重用,改姓田,后来因为伐莒国有功而赐姓孙。孙武在世时,齐国内乱,遂出奔吴国,隐居姑苏,著书立说。公元前516年,阖闾自立为吴王,任孙武的好友伍子胥为大将,准备讨伐楚国。伍子胥深知好友之才,一连七次向吴王强力推荐。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召见孙武。孙武向吴王献《孙子兵法》13篇。吴王读后大悦,任命孙武为将军。其后孙武“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他与伍子胥助吴王阖闾三次伐楚,攻占楚国首都郢,破越国,辟疆土,战绩显赫,为吴王阖闾会盟诸侯、成就霸业立下盖世的功勋。孙武的结局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无从考证,只有他撰写的《孙子兵法》代代流传,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内容提要

  《孙子兵法》共13篇,即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约6000字。

  这部兵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气象、哲理及战争规律等多个方面,堪称世界兵学理论的宝库。它的战略思想主要分为战前策略和战时策略。战前将帅要审时度势,采用政治、外交、经济等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战争的最高境界。战时,将帅须力争主动。兵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知彼知己,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以压倒敌人的优势速战速决,力求以最小的损失获取最大的战果。

  ⊙作品影响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著作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军事思想、军事体系、文学语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跨越古今,渗透中外,荣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美誉。

  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无不从《孙子兵法》中汲取养料,行军治国平天下。秦朝的项羽,汉代的韩信、霍去病,三国的曹操、诸葛亮,唐朝的太宗李世民,宋代的岳飞,明朝的戚继光,都曾从《孙子兵法》中受益匪浅。他们运用其理论指导战争、治理国家。到近代,它更是声誉日隆,影响甚大。孙中山先生曾说:“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二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形成了中国的军事哲学。”毛泽东历来重视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他称孙武是“中国古代军事学家”,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他不但在著作中多次提到孙武和《孙子兵法》,而且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创造性地灵活运用这部兵书的理论精髓。可以说,《孙子兵法》丰富和促成了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思想。

  在国外,日本一些大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士必读《孙子兵法》,认为它是一本“商战圣典”,是任何人都应该学习的一本书;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将它列为必读书目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流行“《孙子兵法》热”。《孙子兵法》不但受到军事界和战略家的重视,而且已经扩展到军事以外的其它领域,如经济、体育、管理、外交等,尤以商业和管理业中的应用最为瞩目。

  总而言之,《孙子兵法》以高度凝炼的形式概括总结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和法则,是一门攻无不克的艺术、创造辉煌的科学。

  ⊙精彩篇章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思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孙子兵法•计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虚实篇》

  ⊙延伸阅读

  战国中期齐国的军事家孙膑是孙武的四世孙,著有《孙膑兵法》。它的体系与风格和《孙子兵法》一脉相承,强调“必攻不守”、“贵势”的战术思想。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朝廷将《孙子》、《六韬》、《吴子》、《三略》、《尉缭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合在一起,号为“武经七书”。

  ⊙典故逸话

  1772年,法国神父约瑟夫•阿米欧在巴黎出版了法文《中国军事艺术》丛书,其中有《孙子十三篇》。1815年,拿破仑大败滑铁卢后被囚禁于圣赫勒拿岛,一日,读到《孙子兵法》,拍案叫绝,唏嘘慨叹:“倘若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

  …………………………………………………………………………………………

  垂范千古的儒家经典 论语

  必读理由

  中国人的“圣经”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书

  中国两千年政治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基石

  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

  不把这本书读懂、读透,就不能深刻理解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半部论语治天下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国别:中国

  类型:哲学著作

  成书年代:战国初期,前5世纪

  阅读时间:一生

  推荐读本:《论语译注》,杨伯峻注译,中华书局,2002年

  ⊙背景搜索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地位最高、最受推崇的“圣人”。他先世为宋国贵族,后来为了避难逃至鲁国定居下来。他的父亲叔梁纥以臂力过人闻名于世,六十六岁时与未满二十的颜徵结合并在曲阜东南的尼丘拜神求子;之后生下孔子,取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丧父,家境贫困,十五岁立志求学,博习诗书礼乐,青年时代作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吏。三十四岁时,他在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授徒讲学,据说弟子有三千,著名者七十二人。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发生内乱,孔子离鲁奔齐,不久返回,先后担任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五十五岁时,他又被迫离开鲁国,率领众弟子先后到过卫、宋、陈、蔡等十多个国家,但都郁郁不得志,抱负终未能施展。六十八岁时他回到鲁国,从事教育,整理《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代典籍。五年后,孔子溘然逝去,终年七十三岁。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把所记录的言行汇集起来,取名《论语》。它的成书时间在战国初期。

  ⊙内容提要

  《论语》全书一共有20篇,每一篇都包含有记述一件事或者数句话的若干个小章,涉及到政治、文学、音乐、伦理、教育等各个方面,但从始至终,都贯穿着孔子仁与礼的学说,囊括了孔子思想的精华。

  全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为政。孔子认为治国者要“赦小过,举贤才”,做到大度豁然,推己及人,实事求是,重视礼乐教化,勤政爱民,以尧、舜、禹、周文王为榜样,达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状态。《论语•学而》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就是孔子对治国之道的精辟阐述。

  二、教育。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提倡诲人不倦,重诗礼乐对人的薰陶和影响,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他提纲挈领地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三、学习。《论语》的第一章就是《学而》,可见学习在这本书中的分量和它的重要性。孔子欣赏不耻下问,鼓励温故而知新,认为好的学生应该要经常与朋友切磋,向前人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抱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心情,拥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达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境界。

  四、修养。孔子特别强调修身养性的必要。应该言而有信,知过必改,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准于礼法,乐天知命,不怨天,不尤人,成为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君子。君子是孔子一生追求的个人道德规范,正如“仁”是他心中追求的最高理想一样,这使得《论语》中记载了大量关于个人修养及道德规范的言行。

  这四点只是九豹之一斑,《论语》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处处闪烁着孔子思想的闪光点,蕴含着孔子的大智慧。

  ⊙作品影响

  《论语》自西汉武帝以后,由于孔子及儒家地位的提升,成为每个文人的必读书。从元代仁宗皇帝开始直到明清,更是被定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不仅是平民百姓教育子孙的启蒙读物,而且也是士人考取功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北宋赵普曾对太宗赵光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可见,《论语》包含有深邃的政治思想和治国之道。《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该书的另一大价值体现在文学上。由于它是中国散文的最初形式——语录体,多为记言,所以言简意赅,生动凝炼,质朴无华,不少篇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妙语联珠,发人深省,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前者由东流之水联想到人生的沧桑,富有诗意,含着哲理;后者由树的常青象征风骨的凛然。这样的句子,《论语》中比比皆是,许多已成为今天常见常用的成语,如因材施教、当仁不让、过犹不及、三思而行、功亏一篑等等。此外《论语》大量运用语气词、叠句、排比、对偶等手法,许多章节富有故事情节和感情色彩,对后世的小说、散文、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

  总之,作为构成中华文明的儒家经典,《论语》对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文化价值观、道德素质、风俗习惯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

  ⊙精彩篇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延伸阅读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诸子百家除儒家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

  儒家的另一本经典著作是由亚圣孟子所作的《孟子》,他提倡“仁政”,认为士大夫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善养浩然之气”,这对后代文人的思想影响甚大。

  荀子是孟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著名弟子有李斯、韩非。《荀子》同样是荀子门人辑篡的语录,其构思之缜密,结构之严整,条理之清晰,可称鸿篇巨制,在文学上成就斐然。

  ………………………………………………………………………………………………

  中国道家学说的开山之作 老子

  必读理由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经典

  汉唐盛世治国的至宝

  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

  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书

  超前的世界性哲学思想

  学术与社会价值并重的不朽著作

  二千年中国文人思想的源泉

  作者:老子

  国别:中国

  类型:哲学著作

  成书年代:战国初期,前5世纪

  阅读时间:青年、中年

  推荐读本:《老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背景搜索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员,在民间被称为太上老君、道德真君。关于老子有许多神话般的传说,宋代的《太平广记》在第一卷的卷首就着重介绍了他:传说,他的母亲怀胎七十二年,方才剖左腋而生一白首老孩,故称老子;又说,他的母亲在李树下生育老子,生下来即会说话,指李树道:“以此为我姓。”传说虽然虚妄,却反映了老子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由于老子学识渊博,声望显著,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并表达了对老子由衷的敬仰和赞赏。春秋末期,周王室趋于衰微,且内乱不断,老子有心归隐,跨青牛远去,至函谷关,关令尹喜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著书上下篇,道德五千言,即为《老子》。现代学者认为,此书并非全是老子手定,而是由战国前期道家学派编纂而成。

  ⊙内容提要

  《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为《德经》,总称《道德经》。无论在中国的哲学、政治、军事、管理、宗教、文学、伦理等诸多领域,此书都可称得上经典名作。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宇宙。《老子》在第一章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心目中的宇宙就是“道”,道无所不在,周行不止;道是万物的根本;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无形物。他的这一思想,冲破天帝造众生的神论观点,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首创。

  第二,人生。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贵身自养,摄生修行;二是柔弱不争,致虚守静。前者在第十三章有精彩的论述:“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既然身体能与天下并重,那么怎样贵身爱身呢?老子认为,首先应摈除五色、五音、五味这些物欲享乐,然后注意摄生,见朴抱素,加强个人修养。后者是老子反复强调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体现了一种以退为进、以静制动的人生哲学。

  第三,政治。老子最著名的政治主张就是“无为”,这是他认为的治理天下的最高原则。他倡导顺应民心,符合天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治大国,若烹小鲜”,消除一己之心,使民众安居乐业,实现无为而治,达到“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

  此外,《老子》还有许多战争论述,深合兵家之要,是很多军事家奉行的准则。

  ⊙作品影响

  《老子》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中国思想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战国时期,儒家的孔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都受到过《老子》的影响。汉初,黄老之学盛行,并渗入到政治生活中,名相萧何、曹参在治国时,“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汉书•刑法志》)。东汉末年,道教奉老子为教主,视《道德经》为经典。魏晋时期,玄学昌盛,在朝的玄学家注重《老子》的无为而治,在野的玄学家提倡《老子》的“自然”之说,《老子》的思想成为抒发政治主张、抨击现实的武器。大唐盛世,帝王自称为老子后裔,为之立庙,唐太宗采用“无为而治”为兴国方针,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将《老子》开为贡举策试的经典之一,并亲身为它作注。宋代帝王对道教情有独钟,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把《老子》列为太学及地方学校的课本。这一时期,《老子》的思想对理学也有所渗透,并影响甚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每个朝代在其鼎盛时期,无一例外地采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理念,即内在的、起领导作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理想。

  《老子》的影响不仅时间久,历史长,而且领域广、方面多。在宗教上,它是道教的开山之作;在修身方面,“功成身退”是文人入世的信条;在军事方面,“以柔克刚”成为军事家奉行的准则;在管理方面,老子的“以人为本”是日本企业最基本的信条;在艺术方面,“道法自然”成为书法家、绘画家、诗人遵循的理念;在文学方面,《老子》精警凝练,处处闪烁着哲人的智慧,妙语巧喻、格言警句比比皆是,蕴含人生哲理。

  《老子》的影响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它也备受关注和推崇,形成了老子热。《老子》被译成多种文字,海外发行量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首,堪与《圣经》比肩。他的思想影响了诸如托尔斯泰、奥尼尔、海德格尔、爱因斯坦、汤川秀树等世界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精彩篇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一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第四十八章》

  ⊙延伸阅读

  庄子(前360~前280),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他著有《庄子》五十二篇,现存三十六篇,是老子学说的继承人,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逍遥游”,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文笔独步古今。

  韩非(?~前233),战国后期韩国人,著有《韩非子》五十五篇。他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因时制宜,鼓吹君权神圣,倡导以法治国,对后世影响很大。

高中必读科目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观看视频教程高中必读科目读书笔记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