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推荐书目_刑法书籍推荐
刑法学,以世界各国刑法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犯罪和刑罚、刑事责任及其罪刑关系的科学。那么,有没有刑法方面书目推荐呢?今天,小编就为各位整理了刑法学的推荐书目,欢迎各位参阅。
1、《论犯罪与刑罚》
该书是我国刑法学人熟知的刑法经典名著之一,曾被许多大学的法学院系指定为法律专业必读书。
在该书中,作者依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了犯罪和刑罚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后来为现代刑法制度所确认的罪刑法定主义、罪刑均衡主义、刑罚人道主义三大原则。并且呼吁废除死刑,实行无罪推定。作者认为:“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他人不要重蹈覆辙”。为了实现这种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目的,适用刑罚应遵循三项原则:即维护刑罚的肯定性;应当使刑罚的强度和性质与犯罪的严重程度和性质相对称;要使犯罪及时地受到刑罚惩罚。该书中用了将近十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了限制以至废死刑的观点。作者认为死刑不必要存在的理由是:第一,死刑的威吓作用是多余的;第二,死刑大多引起旁观者对受刑人的怜悯;第三,死刑的影响是暂时的;第四,死刑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环境等。这些振聋发聩的论述,引发并形成了持续至今的一场世界范围的死刑存废的大论战。
2、《刑法哲学》
该书是当代美国颇具影响的著名法学家胡萨克的代表作。
英美刑法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学派林立,新论迭出。胡萨克教授则独树一帜,从道德与政治学角度出发,对刑法学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如危害性、不作为、因果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正统的英美刑法理论提出了尖锐批评,并在此基础上筑构了令人耳目一新,充满活力的刑法理论。胡萨克刑法哲学的一个基本论点是:刑事责任的基本原则是“正义的需要”,而正义则是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整个刑事责任基本原则的核心是限制国家当局滥用刑罚”,违反了这一原则就是对人权的侵犯,刑事责任的基本原则必须充分尊重个人的基本权利。同时,胡萨克是反对分析主义法学理论的,他认为离开了道德和政治哲学,刑法理论就是可悲的。一类行为是不是构成犯罪,当然应当由法律来规定,但是为什么法律可以将此类行为规定为犯罪,这就必须由道德和政治哲学来解决。离开了道德和政治哲学,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国家将一些行为规定为犯罪,将一些行为不规定为犯罪。
3、《刑法的结构与功能》
该书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法学家罗宾逊的代表作。
本书共分3部分:第1部分对英美传统当前刑法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第2部分根据刑法的功能,探察了刑法的结构,分辨和详细阐述了相关规则的各自功能,确立了责任的基础,并划分了犯罪等级;第3部分运用其深刻见地,提出了起草刑法典的一些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实际拟订了两个草案。
4、《刑法原理》
该书系我国台湾地区著名刑法学家韩忠谟先生的表作之一。
该书于1955年初版;1960年第三版发行时曾予增订;1971年第九版时,又择要补辑。该书历久不衰,原因在于其“开拓原理、建立纲领”,并“洞明法理、能见其大”。该书以刑法总论为讨论范围,分为绪论和本论两编。其中,绪论篇包刑法之基本观点、刑法理论、罪刑法定主义等5章;本论包括犯罪之意义、犯罪之主体及客体、犯罪之行为、犯罪之责任、犯罪之形态、犯罪之单复、刑罚之观念、刑罚之酌科及加重减免、刑罚之执行、刑罚之消灭、保安处分等15章。
5、《新中国刑法学研究历程》
该书是一部力图客观、全面、系统并较为翔实地介述和反映新中国半个世纪时间,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第一部刑法典颁行20年以来,我国刑法学研究产生和逐步发展完善之历程的学术资料书、参考书。通过该书,读者可以了解我国刑法学研究的历史,直面我国刑法学研究的现状,并展望我国刑法学研究的未来。
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全国刑法学理论研究之演进“,共计20章,是半个世纪来我国刑法学研究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历程的反映;下篇为“我国刑法学研究学术研讨之进展”,包括16篇综述文章。中国刑法学会自1984年10月成立以来,基本上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年会,并将每年年会的学术论文选编出版。下篇中的16篇综述文章,即从一个重要的方面较为全面的涵盖和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我国刑法学研究的情况,尤其是刑法学研究的热点、重点、疑难问题。
6、《犯罪通论》
该书在“总结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经验教训,充分吸取我国刑法学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共60万字。初版于1991年8月,后根据1997年刑法修订,多次再版印刷。
该书的特色是:体系完备,内容充实,观点新颖。在体系安排上,该书共分为绪论、犯罪构成、犯罪形态和排除犯罪性行为四编,基本上囊括了犯罪论的有关内容;在资料运用上,该书立足于我国的立法、司法实践成果,并适当兼顾国外的立法规定和刑法理论,对各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在学术观点上,既不人云亦云,亦不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而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实事求是,评说利弊,比较得失,择善而从,或提出己见,充分说理。
7、《刑罚通论》
该书是《犯罪通论》的姊妹篇。共67万4千字。1995年12月第1版,后根据1997年刑法修订,1999年4月再版。该书在体系上,除绪论外,分为刑罚种类、刑罚裁量、刑罚执行和刑罚消灭四编,另设附编论述非刑措施。在资料运用和学术观点处理上,作法与《犯罪通论》大致相同。该书虽注意在理论上深入探讨,但其实用性相对较强。
8、《刑法适用总论》
该书是陈兴良教授在注释刑法学方面的力作之一。
该书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系统的梳理了刑法的基本理论问题。该书分上、下两卷。其中,上卷的内容相当于刑法学体系中的犯罪论。包括刑法基本原则、犯罪概说、犯罪类型(上、下)、正当防卫、未完成罪、共同犯罪、单位犯罪罪数形态和法条竞合等10个专题。下卷的内容相当于刑法学体系中的刑罚论。包括刑罚概说、刑罚种类、刑罚裁量、刑罚执行、累犯、自首、数罪并罚、缓刑、假释等10个专题。就每一专题而言,虽没有专著那么艰深,又不似教科书那么显浅,而是取专著与教科书两种载体之长,深浅适宜,论述充分。
9、《刑法方法论》
该书反映了陈兴良教授关于刑法学方法论方面的研究成果。
刑法方法论是对刑法适用方法以及刑法学研究方法进行探讨的一个学术领域,也是我国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本书以狭义的刑法方法为主线,分别对刑法解释方法、事实认定方法和刑法推理方法进行了深入考察,同时兼而论及刑法经济分析方法等刑法的研究方法。本书选题新颖,观点鲜活,逻辑严谨,表述顺达,是我国在刑法方法论问题上的前沿性研究成果。
10、《犯罪论体系研究》
该书是陈兴良教授在比较刑法学方面的力作之一
犯罪论体系也就是犯罪构成体系,是我国当前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本书从思维方法的角度,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犯罪构成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阐述了英美法系犯罪构成体系的程序性特征,并对我国目前通行的耦合式犯罪构成体系的缺陷进行了反思。本书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对犯罪构成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既有对各种犯罪构成体系的整体评价,又有对各个构成要件的具体分析,是我国在犯罪论问题上的前沿性研究成果。
11、《刑事法治论》
该书是陈兴良教授对刑事法领域的法治状态的研究成果。
刑事法治是陈兴良教授自1999年以来一直关注并思考的一个现实法治问题。刑事法治这个概念是从法治中引申出来的,是指刑事法领域的法治状态。刑事法制的要旨在于对国家刑罚权的限制,以保障被告人的权利与自由。只有将这一刑事法治的价值贯穿整个刑事司法改革的始终,才能保证刑事司法改革在正确的方向上向前推进。本书秉承刑事一体化的研究方向,对刑事法治建设中涉及的刑法、刑事诉讼法、刑事执行法、刑事政策与刑事司法体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都作了独到的法理分析。本书是陈兴良教授对现实法治的观察与思考后,对刑事法制的一种理论概括,对于推动刑事一体化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2、《罪名指南》
该书是陈兴良教授对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罪名的系统的阐述。
罪名是刑法分则的主要内容,是司法机关认定犯罪的法律根据。我国1997年刑法颁行以后,全国人大又通过一个《决定》和六个《刑法修正案》,对刑法作了重大修改补充。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刑法分则有关罪名的删改与增补,使之适应惩治犯罪的实际需要。《罪名指南》(第二版)根据我国刑事立法的发展,结合我国刑法理论的前沿性成果,从法理上对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罪名作了逐个解说,是对罪名的体系性叙述。在本书对罪名的解说中,对每个罪名的概念、沿革、构成、认定和处罚等问题,都根据最新刑法规定和司法解释进行理论阐述,尤其是对司法实践中的常见罪名重点加以讨论,为司法机关解决疑难复杂问题提供理论资源。《罪名指南》(第二版)资料齐全、写作规范、阐述准确、内容充实,是司法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重要参考书籍。
13、《当代中国刑法新境域》
该书是陈兴良教授对我国刑事法治研究中的一系列前沿问题的研究成果。
本书系陈兴良教授刑法学术文集第三部,是作者自1998年至2001年刑法学论文(包括少数刑事诉讼法、犯罪学及其他论文)的结集。所收论文分列三编:一、一般理论;二、总则理论;三、分则理论。本书内容涉及我国刑事法治研究中的一系列前沿问题,反映了作者在对刑法进行的规范研究与超规范研究两个领域取得的前沿性成果,还可以看到作者对刑事诉讼法、犯罪学等相关领域的独到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
14、《刑法知识论》
该书是陈兴良教授对刑法知识这一理论的系统阐述。
我国面临着刑法知识的重大转型,唯有完成这一转型才能使我国刑法知识适应刑事法治建设的需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刑法工具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刑法问题的思考都是一种政治的考量、一种意识形态的考量,因而所谓刑法知识完全混同于政治常识和意识形态教条,刑法知识的学术化完全无从谈起。刑法知识的政治化以及意识形态化,实际上是政治对刑法学的一种侵蚀,有害于学术的独立性和知识的纯粹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刑法知识面临着去意识形态化的迫切性,从而实现对刑法学术的最终回归。本书是陈兴良教授对刑法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提升我国刑法学的学术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5、《口授刑法学》
该书是陈兴良教授关于刑法总则与分则重点罪名的“精品课程”的汇总。
刑法学是法学主干课程之一,分为刑法总论与刑法分论。共讲授一学年。陈兴良教授是北京大学刑法课程的主持人,长期注重刑法学的本科教学。在陈兴良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刑法课程先后荣获“北京大学优秀课程”(2002年)、“北京市精品课程”(2004年)和“国家精品课程”(2006年)。本书是陈兴良教授于2006年2月至12月为北京大学法学院2005级本科生讲授刑法课程的录音整理稿。在刑法总论部分,陈兴良教授系统地讲授了犯罪和刑罚的基本原理。在刑法分论部分,陈兴良教授选择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和生产、作业责任事故罪、非法经营罪、玩忽职守罪等14个重点罪名进行了讲授。在课堂讲授内容中,陈兴良教授将刑法理论、法律规定、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融为一炉,直接将学生引入刑法的学术前沿,具有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在本书附录中,还收录了陈兴良教授的考试试卷以及4篇优秀学生作业,从中可以感受到同学们经过刑法的课堂学习以后所引发的丰富想象和深切体悟。
16、《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
该书是陈兴良教授对刑事政策的具体论述与深入探讨。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确立的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应当坚持的刑事政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确立,将对我国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产生重大影响。本书对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进行了全面研究,内容涉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各个层面。除第一章是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原理的阐述以外,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罚金刑制度、缓刑制度、假释制度和量刑制度都是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刑法制度,社区矫正制度、刑事和解制度、轻罪刑事政策中涉及的不起诉制度和协商性司法制度,都是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刑事诉讼法制度。本文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并借鉴外国的司法经验,对上述制度都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于我国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17、《当代中国刑法新径路》
该书是对陈兴良教授最新学术活动的总结。
本文集所收录的52篇文章清晰地反映了陈兴良教授最近四年来所从事的学术活动。作者近年来的主要学术努力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刑事法治的研究,尤其是对死刑的研究,是其为之付出心血较多的一个研究领域。二是刑法基本理论的研究,包括犯罪构成理论、刑法研究方法论、刑法知识论等。作品虽然不多,但是作者在从事一种学术拓荒,意义十分重大。三是刑法判例的研究。从文本刑法学到判例刑法学,是作者的一个学术注意力的转移。
18、《犯罪未遂形态研究》
该书是赵秉志教授对犯罪未遂这种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的具体阐述。
犯罪未遂是我国刑法规定的故意犯罪的一种重要的未完成形态,其理论价值和实务意义突出。本书立足于我国关于犯罪未遂的刑法立法、司法实践和刑法理论,适当参考借鉴外国立法例和刑法理论,对犯罪未遂形态的基本问题及总则、分则领域的相关问题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书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拓展了犯罪未遂形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具有理论和实务参考价值。
19、《新编国际刑法学》
该书是赵秉志教授对国际刑法的具体阐述与深入研究。
本书是为大学法律专业本科生学生与研究生撰著的教科书,该书结合新近的理论与实践阐述了国际刑法学的基本理论及系统知识。全书共分三部分,计14章,对“国际刑法”、“国际犯罪”、“国际刑法的效力范围”、“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以及“国际刑事法院”等问题进行了透彻的解析。
20、《刑法基本立场》
该书系张明楷教授的颇具特色的最新力作之一。全书共31万4千字。该书以刑法规范为依据,以学派之争为主线,对中国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刑法学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作者表明了其基本立场。即:客观主义、实质的解释论、结果无价值、客观的未遂犯论、部分犯罪共同说、并合主义等。
该书旨在促进中国刑法学说之争的形成。作者力图通过基本立场的申述,进行学派定位。作者认为,虽然“现在还难以说中国有学说之争”,但“形成学说之争已为时不会太久”。因为,“从现实来看”,已具备社会本位刑法学说的客观基础和个人本位刑法学说的客观依据。所以,“中国形成刑法学说之争已不可避免”。阅读该书,或可见证中国刑法学说之形成及刑法学说之争的酝酿和过程。
21、《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
该书是张明楷教授在对刑法分则解释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作者基于“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地往返于规范与事实之间”的解释理念,就刑法分则解释中的若干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了富有新意的结论;这些问题是: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解释方法、分则与总则、“……的,”与“处……”、避免不应有的漏洞与减少不必要的重叠、法益与要件、主观要素与客观要素、主观的超过要素与客观的超过要素、作为构成要件的“情节严重”与作为升格条件的“情节严重”、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普通法条与特别法条、并列与包容、用语的统一性与用语的相对性、普通用语的规范化与规范用语的普通化。
22、《刑法基本立场》
该书系张明楷教授的颇具特色的最新力作之一。全书共31万4千字。该书以刑法规范为依据,以学派之争为主线,对中国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刑法学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作者表明了其基本立场。即:客观主义、实质的解释论、结果无价值、客观的未遂犯论、部分犯罪共同说、并合主义等。
该书旨在促进中国刑法学说之争的形成。作者力图通过基本立场的申述,进行学派定位。作者认为,虽然“现在还难以说中国有学说之争”,但“形成学说之争已为时不会太久”。因为,“从现实来看”,已具备社会本位刑法学说的客观基础和个人本位刑法学说的客观依据。所以,“中国形成刑法学说之争已不可避免”。阅读该书,或可见证中国刑法学说之形成及刑法学说之争的酝酿和过程。
23、《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
该书是张明楷教授在对刑法分则解释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作者基于“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地往返于规范与事实之间”的解释理念,就刑法分则解释中的若干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了富有新意的结论;这些问题是: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解释方法、分则与总则、“……的,”与“处……”、避免不应有的漏洞与减少不必要的重叠、法益与要件、主观要素与客观要素、主观的超过要素与客观的超过要素、作为构成要件的“情节严重”与作为升格条件的“情节严重”、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普通法条与特别法条、并列与包容、用语的统一性与用语的相对性、普通用语的规范化与规范用语的普通化。
24、《妨害证据犯罪新论》
该书是黄京平教授对妨害证据类犯罪的细致研究及最新理论成果。
本书对现行刑法规定的妨害证据类犯罪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本书的特点在于“新”。既对现行刑法增设的规定进行了注释性研究;又对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作了理论上的探讨。
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视角新颖。在刑法学界,专门以证据犯罪作为选题的专著极为罕见。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选题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二)实用性强。本书立足司法实践,以解决妨害证据犯罪的司法疑难问题作为主要目标,对妨害证据犯罪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几乎涵盖了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妨害证据犯罪的所有疑难问题。(三)适用面广。本书选取九种妨害证据犯罪,既有对有关犯罪在司法认定中出现的种种疑难问题所作的理论回答;又有对有关犯罪的立法沿革、构成要件的理解、立法完善等所作的深入的理论探讨。
25、《刑法学与宪法学的对话》
该书是黄京平 韩大元教授对刑法与宪法的比较研究。
宪政的意旨,即是规范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作为下位法的刑法,在宪政体制下的作用毋庸置疑,同样以规范国家刑罚权、保障公民权利为职志。整体而言,刑事法制的理念与制度应与宪法保持高度一致,尤其是价值的选择与衡量上,应在宪法中追根溯源。刑事法制在运作中出现困境,也会从宪政的层面谋求“解惑”,并有可能为宪政提出新的课题乃至挑战,因此,使宪法与刑法保持协调一致,消除两者不和谐的杂音,共同解决新的问题乃至创设新的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26、《刑法总论问题思考》
该书是黎宏教授对刑法总论当中存在争议重要问题所进行的独特论述。
本书从协调与平衡刑事司法实践当中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保护法益机能和保障人权机能之间的关系的视角出发,对传统刑法理论当中所存在的定罪主观化、分析过程模糊不清的倾向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大胆提出在犯罪社会危害性的认定上,仅只考虑行为所引起的法益侵害结果等客观要素,而将行为时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统统纳入行为人主观责任范畴,并基于这种立场,选取社会危害性、犯罪构成、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刑法总论当中向来存在争议的二十个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得出了许多非同凡响的新见解。
27、《日本刑法总论》
该书是日本学者西田典之教授对刑法总论问题的具体阐述。
◆《刑法总论》与《刑法各论》是西田典之教授几十年教学与研究工作的结晶。作为曾任过日本刑法学会会长的一流刑法学者,其代表作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总论随处可见课堂讲义的痕迹,易读易懂,但写法与通常的教科书大有不同。尤其是共犯论部分,可视为作者长年潜心研究的成果汇集。在论及犯罪成立要件之时,有意识地从形式要件事实论的视点出发,尽量对检察官必须立证、裁判官必须认定的对象、要件予以明确,从而为司法实务提供帮助。
◆就共犯论之外的有关总论的诸问题,刑法各论呈现了各个犯罪类型的解释所共通的统一的原理与思想,使读者可以借此窥见西田刑法总论的一个侧面。同时,作为总论重要部分的共犯论、错误论、违法论的相关内容也在其刑法各论中得到了相应的展开。
◆考虑到判例理论的重要性,本书引用了大量的案例与解说。以便读者在了解作为“活生生的法律”的判例时,弄清各种犯罪类型的构成要件;同时也了解现实生活中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由于大量吸收了最新的刑事立法与学说的动态,使本书保持了“今日所能期望的最高水平的刑法教科书”的应有品质。
28、《刑事执行制度研究》
该书是韩玉胜教授对刑事执行制度的范畴的深入研究及其理论成果。
本书是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科研项目成果。书中涉及的刑事执行制度包括管制刑执行制度、拘役刑执行制度、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执行制度、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制度、罚金刑执行制度、剥夺政治权利刑执行制度、没收财产刑执行制度、驱逐出境刑执行制度,以及可能导致刑罚执行发生变更(包括刑罚执行方式的变更、执行刑期的变更及刑罚执行场所的变更等)的缓刑制度、减刑制度、假释制度、暂予监外执行制度和赦免制度。对于每一种制度都是从该种制度的起源、该种制度的内容以及该种制度的完善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的。
29、《韩国刑法总论》
该书是李在祥教授对韩国刑法与各国刑法的比较研究成果。
本书是韩国著名刑法学教授李在祥的刑法总论教科书,全书分为绪论、犯罪论、刑罚论三大部分,通过对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刑法理论的全面论述,介绍了当今世界的主流刑法总论观点,并针对韩国刑法典以及韩国各派刑法学专家的观点论述,全面介绍了韩国刑法学的主流观点,全书引用了大量的韩国国内、国外著名学者的刑法学理论,并采用大量的国内、国外的,特别是日本的典型判例,解释了韩国刑法的基本理论以及作者的基本观点。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对韩国的刑法学总论思想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30、《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
该书以刑事司法成案为基础,以研析疑难案例和阐述刑法学理为要旨,兼顾司法示范性和学理研究性,是当前颇具规模与容量的案例研究性论著之一。共为9卷,其中总则3卷,分则6卷。
刑法案例研究对于刑事法制建设和刑法教学研究极其重要。通过评析案件的法律运用与判决理由,阐发法理,检讨司法实务得失乃至立法优劣,从而有助于协调刑事法律,提升刑事司法水平,促进刑事司法的公平,进而有助于刑法立法的完善。中外刑法教学研究的实践证明,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个案研究,有助于理解、巩固、深化乃至升华刑法规范和刑法理论,培养刑法研习者运用刑法理论分析解决司法实务的能力。
31、《刑法修正论》
该书是王政勋教授的近期力作之一。该书是较早地全面、深入、系统研究刑法修正问题的论著之一。
该书共40万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刑法修正原理论,包括刑法修正概述、刑法修正的理论基础、刑法修正的原则、刑法修正的方式及刑法修正的内容等;下编为刑法修正罪刑论,包括外汇犯罪、违反会计法的犯罪、国有单位工作人员渎职犯罪、证券、期货犯罪、违反土地法的犯罪、恐怖活动犯罪及其他犯罪。
该书克服和避免了一般刑法分则研究方面的一些弊端,着重探讨了有关法条竞合的问题,对处理法条竞合的案件提出了解决方案;同时,对于实践中有可能发生而认定起来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罪名的确定、法条的引用等一般问题;各种犯罪的一罪与数罪、共同犯罪等具体问题,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32、《刑法总则定罪量刑情节通释》
该书是冯卫国教授的力作之一,是系统地对刑法总则情节进行梳理和探究的一部专著。
该书紧密围绕刑法总则情节适用这一主题,立足学术前沿,又紧贴司法实践,对各类总则性刑法情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析。全书体系结构合理,各章相互衔接又相对独立,在对各类情节进行系统阐述的基础上,又着重探讨理论与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问题,融法条解读、案例评析、理论思辩等为一体,文笔生动流畅,并提出了诸多颇具深意和创意的见解,有助于为情节适用的刑事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同时也有助于促使刑法学界对情节问题的理论研究向纵深化方向发展。
猜你感兴趣:
1.
2.
3.
刑法学推荐书目_刑法书籍推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