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天气预报是怎么预测的_古时候怎么预测天气
古人的天气预报是怎么预测的呢?我们在观看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时候,看着节目主持人三言两语就把未来两天的天气娓娓道出,显得轻松自如。今天小编整理了古人的天气预报是怎么预测的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古人天气预报是怎么预测的_古时候怎么预测天气1、中国古人的天气预报
按照“天命论”的观点,日出日落和潮涨潮落是周而复始的自然周期变化现象。人们对这些周期性变化能够做出较准确的预报。然而,人们又常常看不到规则的日出日落和潮涨潮落。这时,人们又指望能预先知道那些不规则的现象。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着对天文、对地震和对气象的预测。古代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口号。前句是要臣民服从皇帝。后句是要皇帝听信天意。天意给皇帝的行动有了制约。这些天意多来自对天(如日食)和对地(如地震)的不认识,对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如雷电、旱灾、水灾、火灾、蝗虫灾害等的不可预测。对自然灾害的上(皇帝)下(臣民)无知为臣民们发表意见大开了方便之门。早期,天文和气象是不分家的。天文和气象都要观测和预报。三千年前,我国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天气实况的记录,包括风、云、虹、雨、雪、霜、霞、龙卷和雷暴等。自从有了文字记载了大量的天气事件后,一些知识分子终于有了对气候的认识。在我国古代,观测天文气象,制定历法,了解和预测气候,最明确的用途是为了安排农事生产、祭祀及其他活动。卜辞中还反映出人们已经有预知天气状况的要求,这些都是和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的。如远在春秋时代,古人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己完全确立。
古人天气预报是怎么预测的_古时候怎么预测天气2、西方古人的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一门应用科学。科学的成就发端于思想。大约在公元前340年,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气象学专著——《气象通论》。书中阐述了飓风、焚风和风的成因与分布,晕、虹、雷电等大气光象,云、雨、雹和霾的形成,以及气候变化等。亚里士多德将先前所有的各种气象学思想和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提出了自己对各种天气现象的见解和理论,使之成为一门有系统的科学——古代气象学,即古代天气预报的思想基础。当时局地天气观测的描述决定了天气预报也是局地的。亚里士多德把局地天空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一曰天域-月球轨道以外的区域,一曰地域-月球轨道以内到地面的范围。前者是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范围,后者中发生的大气现象属于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干暖的发散物即构成风,湿冷的发散物构成水汽,即雨水的来源,所以空气是水汽和风的媒介物,云、雨、雪、霜、露都是由于空气温度的变化而形成的。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主宰了西方气象学理论长达两千年之久。在17世纪末以前,西方所有有关气象学的著作和论著都没能脱离亚里士多德气象学的影响。
现代天气预报是怎么预测出来的啊?现代预测天气的方法
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的。天气预报,又称气象预报(测),是指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从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对天气进行预测来相应地安排其工作与生活(比如农业生产、军事行动等等)。
今天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数据(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等等),然后使用对大气过程的认识(气象学)来确定未来空气变化。由于大气过程的混乱以及今天科学并没有最终透彻地了解大气过程,因此天气预报总是有一定误差的。
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从“风云一号”等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现代天气预报背后的科技支撑系统。
现代天气预报背后有5大科技支撑系统。
一是全球气象观测系统。世界气象组织在全球建立了1万多个地面观测站和1000多个高空探测站,此外还有无数的自动气象站、气象雷达站,更有气象卫星昼夜不停地探测大气变化,发送卫星云图等信息。
二是全球气象通信系统。由世界性、区域性及各国的气象中心组成,负责气象资料的收集和传输。北京是亚洲区域气象中心之一。
三是计算机与资料加工处理系统。运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巨型计算机,对通信系统收集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卫星资料及雷达资料等进行分析,制作出多种预报专用图表。
四是数值预报产品制作系统。由国家气象中心做出全球、东亚地区各种数值预报产品,再传输到全国各省市气象台。
五是综合预报制作系统。预报员通过人机交互工作站,调阅大量图表及预报产品,如高空天气图、地面天气图、各种数值预报方法做出的降水和气温等要素预报产品以及最新的卫星、雷达图像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对天气作出预测,并通过大众媒体发布出去,就是人们看到的“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准确率
尽管有时会在预报气压系统移动速度和方向上有些误差,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能告诉人们明天是冷或暖,下不下雨等。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现代天气预报有了卫星、雷达以及几乎覆盖全世界的天气观测网,因此不难看到气旋、反气旋、锋面、台风等带来天气变化的气压系统。一般而言,天气系统的生命史为3天~5天,通过卫星、雷达、天气图,一般均可看到未来1天~2天内可能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同时,又有大型计算机能够利用数值预报模式预报这些气压系统的发展变化,所以总体而言,天气预报是有良好的科学及技术基础的。
在天气预报理论研究中,这个问题叫做“可预报性”,也就是天气预报的理论上限。目前各种研究都证明上限大约是2周~3周。但是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下只能做到10天。而且10天之中也只有前5天~6天才能有足够的准确性,后几天的预报仅供参考而已。
尽管我们现在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比过去大大提高了,但大气系统毕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天气预报不准仍无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