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至节气的由来

时间:2023-11-06 11:48:34 由 www12590 分享

关于冬至节气的由来简介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冬至节气的由来简介,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关于冬至节气的由来

冬至节气的由来

在古代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是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当太阳黄经达270度是冬至节点。

冬至节气有什么特点

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到了“三九、四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

冬至地理意义

昼夜极值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折叠农历参照冬至日太阳直射示意图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

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同时,闰月的设置也以冬至为标准(因为冬至总在冬月,冬月建子,为周正农历的第一个月)。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

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折叠角度知识地极轴通过地心,连结南、北两极,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6.5°,和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冬至传统节日

冬至吃饺子的传说

冬至是严冬季节,人们以食取暖,以食治病,经过数千年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令美食传统,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狗肉羊肉等都作为冬至节令食品。

而伴随着冬至食俗,还有很多汉族民间传说。河南人在冬至有吃饺子的风俗,称为吃“捏冻耳朵”。这也有传说: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吃。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捏冻耳朵”吃,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而且浑身发热,头上冒汗,于是称赞冬至吃狗肉真好。狗肉性热,冬天吃了确能暖身壮阳。从此在汉族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冬至过后 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狗肉羊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在冬至至大寒的节令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补益身体,以求来年精神抖擞身强体壮。在江南水乡,则有冬至之夜吃赤豆粥的习俗。

这也缘于古代传说,南方的部族首领共工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因这个疫鬼最怕赤豆,所以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粥,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后来这种赤豆粥也称为“冬至粥”,其中除了赤豆以外,也加入红枣、核桃肉等,补益身体。

冬至天文

冬至日的太阳直射情况冬至,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是地球赤道以北地区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

冬至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关于冬至节气的由来相关文章:

★ 2021冬至节气由来介绍

观看视频教程关于冬至节气的由来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