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冬至是几月几日

时间:2023-12-05 10:34:30 由 raozhen20001 分享

2023冬至是几月几日?冬至时间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2023冬至是几月几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冬至节气时间,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2023冬至是几月几日

2023冬至节气时间

冬至时间: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冬至来历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的一个重要节点,这是地球赤道以北地区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九,在数字里是最大的阳数,不断地数着一九、二九等,意味着冬日的阴气逐渐消减,阳气逐渐回升,累至九次便到头了。

从气象的角度说,大致每九天就会出现一股寒潮,而且往往发生在前一个九最后一两天。

从心理方面谈,“九”与“久”谐音,意为冬天漫长,盼望春天早点降临。

冬至在古时候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人们甚至将其称之为小年,每年过冬至的时候,我们都要做好许多准备,民间甚至有诸多的庆祝活动。所以冬至往往象征着团圆。除此之外,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当它到来的时候就说明以后日子里外界的白昼会越来越漫长,黑夜会越来越短暂,气温也会逐渐下降,渐渐进入严冬的时候。

冬至气象变化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到了“三九、四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天文意义上的气候特点对于中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冬至过后,中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了。所谓“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 。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冬至的习俗

冬至作为最古老的节气之一,有很多传统风俗,最多的还是与吃有关,如吃混沌、饺子、狗肉、羊肉、汤圆等。

1.吃馄饨。馄饨是北方盛行的一种食物,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据传,在汉朝时期,北方边疆经常遭到匈奴侵扰,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残暴,滥杀无辜。百姓们对其恨之入骨,就用肉馅包成面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叫做“馄饨”,用吃混沌来发泄心中之恨。

2.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传自汉代开国时期。相传,在冬至这天,屠户出身的樊哙烹制了一盆狗肉,去宫中敬献给好兄弟汉高祖刘邦。高祖吃后,赞不绝口,连连说“人间最美佳肴,当属狗肉也”。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俗语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闻到狗肉香,神仙也跳墙”的说法,都充分说明了狗肉的诱人魅力。

3.吃饺子。据说,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在老家南阳正值大雪纷飞的寒冬。他看到百姓们个个耳朵都要冻掉了,就用羊肉、辣椒及相关驱寒药材一起煮熟,剁碎包面皮捏成耳朵样子,煮熟后施舍给乡亲吃,吃后很有奇效。

从此,人们纷纷效法,就有了一种冬至必吃的美食饺子。谚语就有“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的说法。

4.吃羊肉。冬至吃羊肉,是中国南方和北方共有的习俗。羊肉味甘性温,是冬至进补的重要食物之一。寒冬,常吃羊肉可以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人体的御寒能力。

5、吃八宝粥。粥类,可以滋润养胃、有益消化的效果,在干燥的冬季进食尤其有利。为更好发挥御寒作用,煮粥时,人们多会选择温热平和、健脾护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枣、核桃、花生、鸡肉、羊肉、糯米、桂圆、山药、银耳等。

6、吃汤圆。冬至吃汤圆,在全国都有。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均有温热性,有较好的健脾作用。温热类食品,能够提高人体机体抗寒防病能力,尤其适合在冬天食用。

7.喝冬酿酒。江南姑苏民间,在冬至夜,有喝冬酿酒的习俗。冬酿酒,是一种米酒,为农家用桂花和糯米一起酿造,香气宜人,甜绵爽口,为待客馈赠之佳品。

8.祭祖。在潮汕地区,谚语有“冬节大如年”和“冬节没返,没祖宗”之说。这两句话,是指外出的游子,到冬至这天一定要回家祭祖,否则就是忘了祖宗。可见,冬至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2023冬至是几月几日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观看视频教程2023冬至是几月几日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