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心得体会精选
践行“四力”,新闻工作者有诗也有远方。怀揣一颗真诚为民之心,扑下身子真正为民服务,因为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根;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观看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观看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心得体会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的期待和嘱托,重温“48字”职责和使命,新闻工作者只有不忘初心、练就匠心、持有恒心、胸怀爱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才能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坚守基层传播主阵地的新闻战士。
一、不忘初心,运动脚力;在基层,心中才有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近年来,全国新闻界始终不忘初心,保持人民情怀,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特别是每年开展的“新春走基层”活动,做到了在增强“四力”中提升业务本领,练就一身好把式、真功夫,采写了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
除夕,一个属于团圆的日子,无论是在外打拼的游子,抑或是家中翘首以待的亲人,这份积聚了一年的团圆情怀,都在这一刻尽情绽放。当然,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时刻,也总有一些人,为了更多人的团圆,坚守在岗位上,抒写着各自的“敬业福”。2019年2月4日傍晚5点多,农历除夕年夜饭开吃时,孩子刚满月的浙报集团嘉兴分社记者宋彬彬,和同事冒着严寒来到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的新凤鸣集团蹲点调研,感受企业生产一线的别样年味。
照常生产的新凤鸣集团是全球化纤行业排名前三的巨头。正和工友们吃着丰盛年夜饭的管理人员李龙,来自2000多公里外的云南,这是他在新凤鸣集团度过的第10个除夕。招呼记者共进晚餐的李龙,开始与老家的爱人孩子视频连线:孩子稚嫩的声音,爱人深情的问候,加上老家浓浓的烟火气、鞭炮声,一句“宝贝,爸爸买的新衣服穿上真好看,过了年爸爸就回来看你们!”的话,让李龙眼睛湿润了。年夜饭后,李龙和工友们回到了纺丝车间岗位,上万台机器运转后传导出的热度,让人感到暖意融融。当了4年班长,连续3年拿到考核优秀的李龙,负责纺丝车间14条生产线1000多个机位,并巡查记录下各种运行数据。
记者连夜写成“带露珠、冒热气、接地气”的报道,已是己亥年新春佳节了。2月5日,《浙江日报》要闻版整版以《除夕,幸福的八种模样》为主题,图文报道了大年三十浙报记者新春走基层,与各界群众共度除夕,用浓浓的情意记录下这些喜乐、坚守、温暖,用心感受珍贵的新春记忆。很多朋友问笔者和同事们是如何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应该说,浙报记者靠的是“马不停蹄”地走,不少记者一年有200多天深入基层一线“抓活鱼”!上高山访问了农家,进车间听到了心里话,甚至在节假日舍弃了和亲人相聚的时间……
穷村怎么富起来?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兴福村因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先天不足的基础条件等,一直是经济薄弱村。军人出身的沈炳林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后,带领村民发展以培育花卉为主的特色农业, 2018年全村花卉种植面积580余亩,产值达2800多万元。同时,通过6个抱团发展项目,2018年村集体收入超过200万元,彻底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2月10日,《浙江日报》2版要闻重要位置刊发《村干部沈炳林:兴福村浇灌“幸福花”》文章,点赞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在基层,心中才有担当。只有走进车间、走到田间地头,记者的笔触才更有灵气,记者的文字才更加有张力,新闻作品才更加接地气。而采写这篇鲜活现场新闻的是一名90后年轻女记者。2月9日,农历正月初五,天刚蒙蒙亮,浙江省嘉兴地区气温接近零度。还在新婚燕尔中的浙报集团嘉兴分社记者沈烨婷,主动请战,冒雨驱车赶往60公里外的兴福村采访。长期奔波在采访一线,是记者的工作常态,但在春节假期舍弃和新郎团聚估计一辈子只有一回,深入基层一线的记者沈烨婷却毫无怨言。虽然这是她第4次到兴福村采访,但一整天迎着刺骨的寒风和恼人的细雨,下工地、进园区、钻大棚、走农家,发现了小村庄令人欣喜的新变化,感受到了村民丰收成果和幸福生活。记者感言:腿上有多少泥土,稿子里才能沉淀多少真情。这个春节过得特别有意义,做记者特别有价值。
春节期间,《浙江日报》已经连续第4年每天只出两个版(今年初一,4个版),组成连版形式。2019年以“追梦”为主线,以小见大,以新时代追梦人的个体视角,分享与祖国共成长的生动故事,描绘奋斗实现每个人的梦想、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初一到初六分别以“幸福梦”“团圆梦”“文化梦”“科创梦”“创富梦”“共享梦”为主题词,串起版面内容,同时在浙江新闻客户端同步推出“小浙年画”报道,实现全媒体联动,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展现再启征程的豪情干劲。
二、练就匠心,开动眼力;在现场,心中才有感动
“讲好百姓故事、传播基层声音。”党的新闻工作者只有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把基层当课堂,练就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力、判断力、辨别力,才能精益求精,不断推出原创新闻产品,以工匠精神打造新闻精品。
小教师大情怀,小教鞭大教育,小故事大时代。2017年7月14日,浙报集团乐清日报社年轻记者下基层采访时偶然获悉:乐清镇安学校“90后”乡村女教师陈莹丽,得了肝癌还坚持讲完最后一堂课。
身患绝症后,为了挚爱的讲台和她牵挂的学生,陈莹丽每次来回120多公里,在山路上颠簸3个多小时,只为给孩子们上一堂45分钟的课……
2017年7月16日,浙报集团乐清日报社独家推出90后最美女教师陈莹丽、生命最后时刻仍坚守三尺讲台的原创新闻,迅速引爆网络。陈莹丽的故事,从县市级的《乐清日报》出发,不断地走向更大的平台,感动更多的人。《浙江日报》头版连续推出《美丽的“红蜡烛”——追记乐清90后乡村女教师陈莹丽》等重磅报道和系列评论;《假如天堂里有老师,那一定是你的模样》视频、H5等融媒体产品不断上线。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持续跟踪报道,美丽的“红蜡烛”感动了亿万国人,成为90后的时代符号,一个最典型的人物代表之一。这场由浙报集团乐清日报社自下而上、主动发现感人故事、全力推送最美典型、践行党媒责任担当的最美女教师系列报道共刊发600余篇,阅读量突破4.8亿+,荣获浙江新闻奖。
从最美现象到最美教师,陈莹丽的故事感动了浙江大地,也温暖着我们这个社会;她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更多年轻人为梦想打拼,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付出热情。当得知她入选“中国好人榜”时,笔者心里在想,每一个新闻人也应该成为一根红蜡烛,即便发出的是一道微光,也要照亮人间的美好,温暖世人的心房,这是使命,神圣而庄严。
观看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心得体会2
当前,我们正处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加速融合发展的转型时代。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多元化了,新闻事件的传播途径全面化了,人人都是媒体,处处都是声音。如何能在“众说纷纭,百舸争流”之下抢得先机?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四力”的提出,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职业的未来。在全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新媒体时代,只有坚守“四力”,才能在平凡生活中不断写出奇迹。
要练就勤快的“脚力”。有人说,记者的新闻不是用笔“拍”出来的,而是用“脚”跑出来的,要在第一时间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就要到现场“抓活鱼”。今年6月5日,我区遭遇今年入汛以来首场持续强降雨。桂花完全小学遭上游山洪袭击,生死关头,桂花小学14名教职工和一名学生家长,用勇气和智慧保护了93名孩子的安全。山洪过后,区融媒体中心派出多路记者冒雨深入桂花小学采访,第一时间报道学校受灾及救援情况。14名教职工舍命救学生的事迹经郧阳网、郧阳电视台、郧阳网官微首发报道后,引起外媒持续跟踪报道。用脚步丈量深度,用作品显示温度。在这场宣传战役中,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不畏艰难险阻,不分白天黑夜,来回在风雨中奔波,在泥泞中前行,拍摄采访记录了一批鲜活的素材,彰显了媒体人“铁脚板”的力量。“脚下有泥,心中有光”。互联网时代,信息满天飞。唯有沉下身子,扎扎实实地调查研究,用足了脚上功夫,才有可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鲜活度的新闻报道。
要练就敏锐的“眼力”。有人说,记者需要有双“千里眼”。要准确地告诉受众“怎么样”,就要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发现有意义的人和事,捕捉有价值的闪光点。我的体会是,记者要勤观察、多用心,日积月累,方能练出“火眼金睛”。今年夏天,在郧阳汉江大桥下的人造沙滩吸引了许多市民到这里体验海浪沙滩,感受夏日风情。6月27号,郧阳网微信公众号率先发声,以《阳光、沙滩、海浪……郧阳家门口这个“小三亚”你去过没有?》为题,优美的文字附带了精彩的图片,加上航拍视频全面展示了汉江河畔夏日的别样风景。当天,这条微信点击量过万,十堰晚报、游郧阳微信公众号相继转发,让这个弹丸之地一下子成了郧阳乃至十堰城区居民消夏纳凉的好去处。眼中有光,脚下有路。郧阳网记者赵应龙就是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力和判断力,捕捉到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拍摄出了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新闻图片和视频,然后经过打磨加工,一条看似平常的消息一夜之间上了“热搜”,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要练就善思的“脑力”。 如果说眼力是外在表现,那么脑力就是内在源泉。新媒体时代的记者不仅要“讲好故事”,还要给人启迪,让读者知道“为什么”,明白新闻背后的缘由。2009年,南化塘镇罗堰教学点教师邹桂芬典型事迹被当地教师申建强报道出来后,我和我的同事彭奋一起深入到罗堰小学采访,花了3天时间,我们对邹桂芬的教育教学、和孩子们一起的生活起居、放学背孩子趟水过河等日常工作进行了跟踪拍摄,素材整整记录了6个小时,回来后,究竟从哪里入手,才最能体现出邹老师对孩子的爱才是关键?经验更为老道的彭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以孩子第二个娘的身份来刻画人物形象,以一名失去父母的孤儿为切入点,讲述了二娘对这名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最后引申到邹老师34年的坚守。记录片《二娘》在我台及上级媒体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中央、省内外媒体纷至沓来,争相报道。最终不仅解决了学校的“行路难”,改善了办学条件,也把邹桂芬的典型事迹推向了全国,成为最美乡村教师。思者无域,行者无疆。记者彭奋勤于思考,多谋善断。凭着多年的采访实践和勤学、善学、多学工作作风,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把人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催人泪下,不失为一件上乘之作。
要练就独特的“笔力”。 在记者这个行业里,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叫“我不在新闻现场,就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诚然,新闻发生之时就是“出发之时”,事发现场就是“采访现场”,记者要熟练掌握写作规律,锻炼倚马可待、行文自如、水到渠成的功底。还拿6月5日,桂花小学遭遇山洪袭击,14名教职工和一名学生家长舍命救下93名学生的感人事迹来说,山洪过后,区委宣传部领导迅速带领十堰晚报记者和新闻科的同事们深入到现场采访报道。6月7日,十堰晚报微信首推《泪目:当滔滔山洪瞬间扑来,十堰这所学校14名教职工作出一个共同选择》一文后,阅读量很快达到10万次,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湖北新闻、荆楚网等多个微信公众号纷纷转载。随后,新华社、央视1套、2套、13套节目也相继关注,14名教职工的感人事迹暖遍全国。区政府办干部李长明和教师王霞也深入实地,挖掘典型,撰写的长篇通讯《“生死时速”下的无悔抉择》在中央、省市媒体转载,其内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笔下生辉,一气呵成,这些宣传战线上的“老手”凭着深厚的功底、非凡的笔力,奉献给读者了一篇篇文字生动优美的新闻作品。
没有文字基本功、没有掌握新技术,没有创新策划能力,就不会有自己的得意之作和精彩华章。会不会做AR、VR、H5、短视频、抖音等新媒体“爆款”产品,是在互联网和移动化时代对媒体人最基本的技术要求和能力检阅。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坚守“四力”、践行“四力”,任重道远,做一个紧跟时代发展的记录者,我们在路上。
观看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心得体会3
全国广大新闻记者将把此次大型主题采访作为实践“四力”要求的一次集中行动,在贴近中反映群众心声,从细微处讲好奋斗故事。
“新春走基层”活动是新闻战线的响亮品牌。活动开展8年来,在发掘提炼精彩故事,做亮做强主题宣传,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有效提升新闻队伍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开展好“新春走基层”活动和春运宣传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全国广大新闻记者将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为主线,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报道。以“新春走基层”为契机,找准中央精神与基层实践的结合处,摸清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关注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报道,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真正落地生根。在深入基层中练就强劲脚力,在洞察生活中练就敏锐眼力,在勤学深思中练就过硬脑力,在书写时代中练就不凡笔力。
作为“新春走基层”的重头戏,春运是展示流动中国、发展中国、安全中国、温暖中国的生动现场,承载着中国人厚重的乡土观念和文化情怀,反映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内在活力。新闻记者将通过调研式、行进式、体验式采访,报道春运故事,记录时代风貌,把春运宣传做精彩、做深入,深刻展现春运所蕴含的家国情、中国梦。
此次活动仪式由中宣部主持召开,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以及交通运输部、国资委、国家铁路局、民航局、铁路总公司有关负责同志,以及20余家中央和地方媒体负责同志及骨干编辑记者约120人参加了启动仪式。人民日报、交通运输部、铁路总公司相关负责同志和新华社记者分别做了发言。全体人员还参观了全国铁路调度指挥中心。
观看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心得体会4
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是新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时代课题,也是践行“走转改”、彻底改变作风文风的时代标志。什么样的新闻是有温度的新闻?有温度的新闻又该如何采写?
笔者认为,新闻的温度,不仅指新闻内容的大小,而是作品那种能够深入人心的精神力量,比如,2018年12月20日的《浙江日报》在3版要闻版刊发报道《一碗面,温暖杭州很多年》,记录微公益爱心人士张良成的事迹和他离世后市民、网友种.种自发的送别与怀念,并配发图片和评论《微公益 有温度》。目前,媒体上这样的暖新闻越来越多,且占据的版面越来越重要,并常以文字、图片、专访、链接、评论等大篇幅或连续报道出现。把暖新闻做大的原因在于事件本身蕴含的温度,具有不可低估的正能量价值,更在于发现、采写暖新闻体现着记者的价值判断与媒体的舆论引导,是新闻作品凝聚人心、以文化人的力量源泉。
采写有温度的新闻,必须在践行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磨炼自己,特别是要脚踏实地、接地气,把记者的触角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紧密相连。
要有对“温度”的高度认知
把“有温度”作为改变记者作风和文风的一个重点,既有鲜明的时代性,也有迫切的现实性。
在自媒体风行的当下,片面信息、情绪化解读甚至误读的传播门槛不断降低,各种错误信息的传播可能会造成对社会的恐慌、误解甚至敌视。这种传播现象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而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故事时时都在发生。这些故事的价值绝不仅仅是普通人身边的好人好事,故事背后是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举动,更有影响和带动他人的力量。媒体需要做的是对这些行为与价值的充分认知,进而聚焦、传播,使火热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成为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重要力量。这也是媒体完成聚民心、育新人使命任务的重要方式之一。
除了关注普通人的微举动、暖故事,重大典型报道更是媒体凝心聚力、传递价值导向的重要渠道。典型人物报道等曾被认为是正面报道、规定动作,甚至是唱赞歌,写不出太多的点击率、阅读量,但实际上,典型人物报道同样需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写出典型人物报道的温度,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播价值,也自然会收获10万+。比如,《人民日报》关于时代楷模廖俊波的整版报道《唯有初心不忘》,用一群人讲述的交往经历串起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的追忆,每一个讲述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都透着温度。在这篇报道中,廖俊波为刁桂华等农民企业家解忧的故事透着执政为民的温度;一脚一脚为贫困县踩出一个开发区的故事,透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温度;园区开工,廖俊波能去现场,就不在会场的态度,透着干事创业的温度。这些有温度的故事形成了对廖俊波的追忆,也清晰地传递出向廖俊波学习学什么;这些温度展现出优秀干部的形象,也说明了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基层干部。
有温度的新闻能感染人,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需要记者与时代“同频共振”,更深入践行“走转改”。
捕捉时代的脉动
有温度的新闻的根在哪里?笔者认为,新闻的温度当然来自火热的社会生活,这种生活,一定体现着时代的脉动,契合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彰显着凝聚人心的价值导向。
笔者曾采访报道过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的电影放映员陈小青,他是一个普通的村民,甚至没有系统内的编制,因为入选“中国好人”才被外人所知晓。在采访中,他说不出什么动人的故事,所有的语言当中都透着一个农民的憨厚、朴实。几十年生活在农村,陈小青对村子里的事、对村里娃有很多了解,他很自然地会说,好电影对孩子们是一种教育。放电影是个教育人的事,自己也受了35年教育,这事干得也挺值。再说了,放电影让老表觉得快乐,自己也挺开心的。陈小青憨厚的语言恰好诠释了他在农村电影放映低谷时,很多人转行去赚更多钱,而他却创新“稻谷电影”的原因。在写作《他为老表放了35年电影》报道时,笔者就尽力去呈现一个农民的朴实与善意。把陈小青的朴实呈现出来,也就讲清楚了他在时代变迁中坚守电影放映阵地的缘由与价值。
从陈小青的事迹中,笔者认为,他的身上,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诚信、友善等优良品质,对这些品质的发掘和呈现,让笔者写出了一篇带着温度的人物通讯。
笔者观察到,近年来,全国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各行业推出了一大批熠熠生辉的典型人物。在全国范围的表彰、纪念活动中,新闻媒体关注入选的本地人,挖掘他们的事迹、精神,开展多种形式的深度报道。在这些报道中,读者总会感受到一种暖意,爱国的暖意、敬业的暖意等等,而由于地缘相近性,这些报道中的暖意更具有传播力。
一些党报在把更多版面留给普通人的微举动、暖故事,把更多关注投向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敬业楷模,向读者传递的都是一种温度,在这种温度中媒体的价值导向潜移默化。尤其是暖新闻作为一种新闻品类,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比如,《广州日报》用整版图片《他们才是炎夏最美丽的人》关注建筑工人、清洁工人的敬业。《解放日报》关注“90后”环卫工人韩一鸣帮游客找手机,跳垃圾堆毫不犹豫,获叔叔辈队员认可的故事。《浙江日报》的《最美凉茶摊 有了接班人》聚焦顾忠根大伯和志愿者,《严格的楼长,慈爱的家长》关注浙江农林大学一名公寓管理员章学青。
可以说,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有温度的新闻时时都在发生,媒体需要的是走进、发现、报道、传播。发现、报道这些新闻,彰显的是媒体人对有温度的新闻充分的价值认知,体现的是媒体人在新时代的职责使命。因为有温度的新闻体现的是时代的律动、时代的温度,时代的价值引领也正是在这些有温度的新闻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