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讲述的是上海不起眼的小弄堂里,有一家只在深夜营业的小餐馆,而这位50岁左右的老板,会为每个到来的客人,制作一份专属美食,在满足食客们的味蕾的同时,也见证了各式各样的人生故事。以下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深夜食堂》观后感一
2017年,黄磊主演的剧版《深夜食堂》遭到了网友的一致炮轰,10万人在豆瓣打出了2.8分的惨烈评分。
甚至有网友呼吁“豆瓣开通负分机制”。可以说剧版的《深夜食堂》是黄磊演员生涯最大的挫折。
时隔两年,梁家辉自导自演的电影版《深夜食堂》也上映了。
《深夜食堂》
这是梁家辉的首次导演作品,为此梁家辉也颇为用心。找来了邓超、彭于晏这样有票房号召力的一线大牌帮忙。还有冯淬帆、蒋雯丽、金燕玲这样的老戏骨加盟。
可惜这部梁家辉首次导演的《深夜食堂》并没有激起什么水花。首日票房不足1千万,预计总票房仅仅3000万左右。
口碑也相当的的平庸,豆瓣评分仅仅5.6分。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先说结论
梁家辉版《深夜食堂》是一部十分无趣的电影。就好像吃方便面没放调料包一样,一点味道没有。如果不是梁家辉的观众缘好,评价也到不了5分以上,跟黄磊剧版《深夜食堂》水平差不多,难兄难弟吧。
《深夜食堂》是一个多段式的结构,整部电影由四个故事组成。我觉得这种小品式的电影真的不能发挥电影的优势。
整部电影90分钟,分到每个故事的时间也就二十多分钟。这就导致了每个故事都不能深入,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还不如以一个故事为主,好好的把一个故事讲好。
四个故事之间也没有必要的联系把它们串起来,除了都有大叔做菜这个点,四个故事各自为战,散落一地。
而且梁家辉作为导演,在角色选择上真的很“迷”,很古怪。
第一道菜:拳击手的故事
杨祐宁饰演的开源,是一个拳击陪练,她的妈妈莲婶由金燕玲饰演,儿子是拳击陪练,妈妈在市场上卖海鲜,母子俩相依为命。
这两个角色都挺好,彼此搭配也没有违和感。
王虎是一个职业拳手,是和开源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兄弟。这个角色的扮演者是金世佳。
这个角色实在是太失败了。金世佳跟职业拳手这个形象相差甚远,而且跟“男主角”杨祐宁一点化学反应都没有。实实在在的尬演。不是说金世佳为了磨练自己去日本深造,一帮子人吹他的演技多好多好。
演技呢?体现在哪了?我实在是看不出来。
王虎这个角色如果换成彭于晏,那绝对比现在这个版本强十倍。
首先彭于晏曾经在《激战》中演过职业拳手。观众有带入感,而且彭于晏那身肌肉也像职业运动员。
就算跟杨祐宁产生不了什么火花,至少不会像金世佳演的这么尴尬吧。
而且这一段拍摄的也不好,我真不知道《深夜食堂》的剧组这么穷,连个武术指导都请不起。杨祐宁和吴廷烨的那场拳击赛,连一点动作设计都没有。就是脑袋挨拳头的特写,一点动作戏的美感都没有。
本来是一个励志的故事,结果一点励志的感觉都没有,索然无味。第一道菜不合格。
第二道菜:胖妹的故事
说实话,我都不明白这个故事放在这部电影中的意义。
胖妹小美,在学生时代就暗恋泰哥,但是泰哥又高又帅,身边美女如云。小美一直不敢表白。多年后,小美和泰哥因为工作关系再次相遇,小美发现原来泰哥在学生时代也一直喜欢自己。不过泰哥现在已经成家,两人遗憾的错过了彼此。
这个故事是啥意思?告诉我们要自信,不要自卑?包子有馅不在褶上?
这个故事的主演是郑欣宜和陈建州,这俩演员没毛病。但这俩人知名度太低,更别提什么票房号召力了。
这要是换成贾玲和沈腾,我倒觉得别有一番风味。
第二道菜,差评。
第三道菜:邓超的故事
这第三道菜是我最满意的。可能是因为有邓超的缘故吧。
故事也是一个烂俗的韩式“得绝症”的故事。主角邓超和焦俊艳演员自身的魅力还是不错的。这对cp也挺让人“上头”的。
如果展开了讲,没准是个烂俗偶像剧故事,还是篇幅太短,俩人一相遇,就死了一个。这剧情也发展的太快了点吧。这要是韩剧,怎么也得60集才发现得病的。《深夜食堂》里倒好,6分钟就领便当了。
这道菜不应该是馄炖,应该换成石锅拌饭。
第四道菜:蛋饼的故事
我想先问一个问题,蛋饼是湖南的小吃?两个湖南人把蛋饼吃出了家乡的味道。希望有湖南人能帮我解答一下。 第四个故事,又是一个浅显且索然无味的故事。是讲爱情?奋斗?
唐宋和思思一同来到上海打拼。一个想赚够了钱回老家过平凡的日子,一个不想碌碌无为的过一生。最终俩人分道扬镳。
主演魏晨和张艺上,又是两个毫无演员自身魅力和票房号召力的演员。我真是服了梁家辉的迷之选角。魏晨的口音实在是让我出戏,这哪是湖南人啊,这是北京人儿啊。
还不如换成何炅和谢娜。让观众吐槽个痛快。
为什么日版《深夜食堂》无论是漫画还是剧集都能获得观众的普遍认可。而国内翻拍版本,无论是剧集还是电影,都无法让观众满意呢?
其实真的不能全怪片方,他们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翻拍《深夜食堂》就是带着镣铐跳舞。
1.文化内核不一样
《深夜食堂》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居酒屋文化”。
由于大城市的日本职员,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下了班就结伴去居酒屋喝一杯放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深夜的居酒屋也变成了人们放松、交流的场所。
但是居酒屋文化,是日本的特色。咱们国内可不这样,基本下班都是回家,即使吃宵夜放松,也大多是大排档,烤串、啤酒、小龙虾之类的。
在大排档发生“暖心”的故事,好像这个画面也不是很美好。
2.没法本地化
老板造型过于日式,不够本地化。也是观众吐槽最多的一个点。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是片方不想,而是不能。
版权规定,要想改编《深夜食堂》必须要按照原版的人物形象,连脸上的疤痕都不能换地方。所以你看无论是剧版的黄磊,还是电影版的梁家辉,造型都是那个样子。
《深夜食堂》从根上就不能“本地化”,观众吐槽也没办法。
这就是国内拍不好《深夜食堂》背后的原因。
总之,梁家辉版《深夜食堂》是一部没有味道的电影。梁家辉作为“食材”是顶级的。但是作为“厨师”不合格。
《深夜食堂》观后感二
这个IP真是过度消费,已经让人厌烦了。连原版在内地上映都有点波澜不惊。梁家辉翻拍的选择真是错误,虽然他看着比内地电视剧版的黄磊有说服力,但原版珠玉在前,加上内地电视剧版引起的反感,已经冲淡了大家对这部翻拍片子的兴趣。尤其是17年就拍完,到现在才上映,真是凉凉了。
故事背景放在上海还是可以的。梁家辉还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这个设定可以有,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那些为战火牺牲的年轻人。梁家辉也是演过独臂将军,乡村教师等主旋律人物的。
梁家辉过肩摔城管这个可以出现,倒是一种进步。居然没有城管出来反对?这其实说明中国的观众对各类角色、社会现象的表现是很OPEN的,《战狼2》军人一脚踢强拆者多符合老百姓心理,电影其实就应该表现真实的生活,而不是美化。本片同样过度美化生活了,就显得虚假矫情。
有些说教真是太生硬了,让人直起鸡皮疙瘩。
选取的几组人物,刘涛这个没有深挖,那个抛弃“妻女”的港商渣男只是提了一句。邓超这个,很容易让人想到《摆渡人》和《从你的世界路过》。明道那个更是没意思。反而是冯淬凡与金燕玲这个有点味道。郑欣宜的故事是被用来取笑的。张艺上那个更是一点涟漪也没有。
这种心灵鸡汤电影(美其名曰治愈系),要真正打动人心,还得在人物和细节上用心,否则就是脸谱化的展示,还不如人家在火车站派出所架一台摄像机拍一天记录下来的片子精彩(周浩《差馆》)。
日本有很多治愈系电影,但中国目前为止治愈系还不成气候。
《深夜食堂》观后感三
看过了这么多版本的《深夜食堂》,说实在的,可能没有一部比日剧版的要有可看性,包括日本电影版的也不算成功,可能这本来就是一个慢题材,本身就不适合缩短到那么短的时间内去表现。黄磊版的和梁家辉版的硬伤其实是本土化的问题,但是确实也挺为难他们的,翻拍本身可能因为版权问题,不能改造太多,但是日式的食堂做着中餐多少有点奇怪。而且没有围坐式的氛围,确实也比较难让一这些无关的人就这样闲聊起来,还产生了微妙的人物关系。也许有些剧是适合翻拍的,有些剧的设定有太多的局限性。但不能否认这是一个好的题材,如果能出一个中国原创的,能给人们一种治愈温暖的“深夜”系列,我觉得会更好! 当然,本剧虽有硬伤,但也是有些亮点的,比如梁家辉的老板就比黄磊版的要合适的多,黄磊脸上即使有一道疤,也无法让人感觉沧桑,神秘,有故事,但梁家辉的扮起来,真的有日剧版大叔的神韵呢。再有就是虽然彭于晏,杨佑宁那么帅,但最感动我的是魏晨,张艺上演的最后一个故事,没想到魏晨演技这么有感染力,好期待他能演一些现实题材的,或者硬汉类的影视剧。还有可能这个故事也比较触动我吧,那个街区那么熟悉,应该是我刚来上海生活过的地方,影片里思思对唐宋说,“我们都觉得这里很美,但你看到的是月亮,而我看到的是城市”,每次站到外滩,我都有和思思一样的感叹,这里好美啊!片尾的采访那些现实生活中的都市夜归人,也是同样的扎心,希望大家都能身体健康,实现自己的梦想吧!
《深夜食堂》观后感四
今天才注册了豆瓣,只因为昨天刚刚看完了影版《深夜食堂》。之前也是先看了日剧原版粉上的,后来看黄磊版看了《明天》和《马克的女儿》两个单元之后弃了。总觉得黄磊老师演的很不自然,看着很奇怪很尴尬;而且故事不能很打动我。虽然我没有去过日本,但是日剧里的情节简单朴素,很能触动人——即使是一个并未生活在他们社会里的外人。我觉得这是日版成功所在:有文化差异,温暖却没有国界。
当时影版出来的时候觉得梁家辉大叔给我的气场就稳重成熟很多,更贴近“老板”的那种气质。(不过先入为主,脑子里还是觉得小林薰才是真正的老板)以前没有了解过梁家辉大叔,了解他的演艺历程之后觉得他很靠谱,所以对这部作品也非常期待。
影片的开头的老板的独白相比黄磊版要让人听起来和谐很多,不是直板板的翻译,而是带有我们自己的语言习惯。食堂被设置在小巷深处,这也比黄磊版直面大街的设置要贴近原著和合理许多。如果是那种开在霓虹灯下的饭店,里面不大可能会是安静的,而是我们总提起的大排档、烧烤摊,各种喧哗、热闹、斗酒……而老板的蓝工装虽然不算是很接地气,但比黄磊版澡堂般的既视感真的和谐太多,很干净麻利的感觉。食堂比日剧原版明亮宽敞许多;黄磊版的我觉得太过华丽;日剧原版的说不上来的恰到好处,朴素的小木屋,略微昏暗的环境,有些拥挤——不过我觉得影版已经修改的很好了,毕竟人家版权在那里,完全本土化似乎有点难。
罗嗦了一大堆,还是应该讲讲对于故事的感受。
【第一个故事】应该是改编自日版的拳王的故事。不过我有点无法理解这个故事中的一些逻辑。首先是为什么王虎突然之间就要开源去打拳击、成为职业拳手?我有点没有明白。而且也许是展博的形象太深刻,我看着王虎总有点出戏。然后开源也不知道咋地就那么答应了,这里发展的有点太快。我觉得应该在前面铺垫一下开源也是很想成为一个职业拳击手的,但是因为经济原因或者其他什么不敢迈出这一步;然后王虎是看在眼里的,之后找机会鼓励他成为一个拳击手,开源推托之后最终答应——我觉得这样剧情会顺畅许多——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也可能是看电影的时候自己没认真看。
然后后来开源与他母亲之间的那盘炒蚬子我也觉得有点莫名其妙。我不知道“炒蚬子救了我们母子俩一命”体现在哪里。在我的理解下,顶多是在母亲疑似要自杀的那晚,开源因为饿了这才避免了母亲的轻生,而那天吃的食物是炒蚬子。这样看来,那只是一盘有事件意义的食物,我并没有理解“救了一命”是体现在哪里。而且如果是我,我将永远不再吃炒蚬子,因为看到炒蚬子我就会想到自己的母亲因为父亲而要跳海轻生——这是一件多么难过的事。我不会想要回忆起这样的事。所以这里,我真的有点没法理解~
不过我倒是很喜欢开源,觉得这个演员演得很自然很真实,特别有一种邻家大哥哥的感觉。我对这个角色演绎的很有好感。莲婶的形象也很亲民。尤其是在菜场,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家乡水产市场上的卖菜阿姨。
之后开源打比赛,在比赛的时候被打的感觉都快要死过去了,可王虎却叫他再坚持一下——WHAT?我当时看电影时觉得无法理解。关键是对手一点事看起来没有,然后突然就被KO了?这个比赛看的我也是莫名其妙,有点强行“暗箱操作”的感觉——日版最后拳王是输了,但是收获了爱情。
爱情哦——日版那个小女孩是一个牵红线“小月老”,因为她喜欢拳击。电影版的小女孩似乎只是明月会留在食堂的原因,糖藕的故事也只是一带而过,跟开源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他们两个的情感发展也有点突兀,最后在一起了也觉得哪里怪怪的。日剧原版的铺垫就描写得很到位,让人看来顺理成章。
【第二个故事】我不知道是不是改编,日版没有全部看完。但我很喜欢小美这个角色,很单纯很可爱。看到她为了自己喜欢的人而减肥,我似乎看到了自己——原本是多么爱吃,可是不得不克制呀。这一点让我有点理解和共鸣。她与泰哥的故事大体上是可以理解的——一场错过的爱情。只是泰哥在会面的言行有点太直接,剧情发展都有点快。最后告别时撑伞、送车让我看得有点尴尬。回到食堂“突如其来”的包子我也没有理解和这个故事有什么关系。只是因为泰哥说她是一个可爱的小包子?食物联系故事的结点太浅了些,让我觉得有些画蛇添足。似乎没有这个包子,故事也可以很完整。
【第三个故事】阿信和小雪的知音之遇,有点像是《猫饭》那个单元的美幸。我可喜欢《猫饭》这个故事了,简单温暖又有些伤感。美幸因为猫饭与食堂结缘,小雪因为馄饨与食堂结缘——可是美幸是因为只有深夜食堂有猫饭所以才会一直来食堂,而馄饨是到处都有的,小雪为什么只留恋深夜食堂的馄饨呢?一句“和妈妈做的味道一样”感觉说明不了什么,或许隔壁家的馄饨店味道更正宗?所以觉得这个细节没有处理好。而后突然来了个“胶质瘤”,然后就挂了——额,这让我说什么好?一切来得太突然。
不过那个馄饨做得真的好诱人呀,又肥又大。比我家隔壁那个阿姨用筷子沾点肉末在面皮上实在多了。果然老板是个实在人哈哈。
影版让我有点惊喜的是,他第一次给出了老板脸上刀疤的来历。阿龙这个角色也很像某些城管的作风,看得不尴尬。只是这里的强行插入的“包子”也让我觉得是个配角。食物和故事没有很好的交融在一起。
【第四个故事】唐宋和张思思的这个故事我觉得还是挺好的。出租车司机、网红主播都很亲民。我不记得电影里是不是有说过只有深夜食堂能做蛋饼,所以小两口才会与深夜食堂结缘——这里似乎有了一点关系,可还是不够深。之前看到另外一个影评说,如果可以把两人的相识也放在深夜食堂和蛋饼上,食物与故事就会联系的更丰满。我觉得很有道理。这两个人演的都很好,我看着魏晨也没有很出戏。唐宋在最后面对思思的离去,喊出那句“张思思,”——我本以为他会说出一些赌气的话,可没想到他居然说的是“——你一定要成功啊!”——我承认,我哭了。而且我觉得这句话对后来他们两的重逢是一个很好的铺垫。虽然思思决定离开,但唐宋还是选择支持着她,所以在两年后思思回来,发了一个信息后,唐宋立马就出现了——因为他真的很爱她。我觉得这个故事是电影里比较能打动我的一个。
——————————
在这些叙述中看到了电影版的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食物和故事的联系太浅,感觉只是拼凑故事,跟“深夜食堂”似乎没有多大的关系。这些故事,即使没有“深夜食堂”,也可以很完整——换句话说,他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时间和地点,不一定要在深夜食堂才能有。而日剧原版的很多故事,都是有着它“在深夜食堂”发生的原因,食物和故事的联系很深,让人看着非常自然。电影版有点强行联系食物和剧情,让我觉得有点像是《舌尖上的中国》和《感动中国》的片段混剪。
怎么说呢,还是失望大一点吧,毕竟期待了这么久。但是还是觉得挺不错了,比黄磊版的好太多。
——————————
我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喜欢吃好吃的人。现在读大学在外地,也常常会想念家乡的食物。我有时候也会在半夜出去吃东西,的确,中国的深夜食堂真的就是大排档、夜市烧烤、麻辣烫,常常可以看到露天的圆桌,一群人在深夜里斗酒吃串。现在菜丰富了,还有点烤鱼之类的。安静些的就比如小店里的麻辣烫,我家那里会有吃点清汤面、炖罐之类的,也有吃稀饭配点小菜当夜宵的。反正就是热闹的是无辣不欢,安静的是粗茶淡饭。我自己比较喜欢在路边支起的露天小棚下吃点稀饭,然后打点皮蛋拌豆腐、红腐乳、小煎鱼配着吃。看着周围漆黑的夜色,还有同在昏黄的小灯泡下吃稀饭的人们,心里是很安宁的。夜里路灯昏黄,路上行人和车很少,很安静。周围的一些人小声谈论却也可以听的很清楚。那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当然自己还是个大学的毛孩子,还没有真正走上社会,还没有真正体验那种打拼的辛酸,所以只能是知道,周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不一定会说出来。以后自己走进社会了,或许能有更多的感悟。现在只能是看着貌似热闹欢腾的大排档、烧烤摊,却无法深知背后那些受伤的心灵。
我觉得想要拍出完全本土化的深夜食堂很难。因为我们很少甚至几乎不会跟老板有过多的谈心,甚至跟朋友也说的很少。中国的深夜大排档是大家逃避现实、欢乐一时的地方,我想不会有人会在这里讲那些伤心难过的事,只会在欢聚之后自己黯然神伤,回到现实。所以说同样是人和食物的故事,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就很能打动人,很能引起共鸣,而《深夜食堂》就不行。或许可以借用泰哥的一句话凑个数:“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人……”
————————
第一次写剧评,哪里评价不当,还请大家多多包涵,会学会改正的,成为一个更好的观剧人。
《深夜食堂》观后感五
两星半,不能再多了。
《深夜食堂》堪称最一言难尽的IP了吧?原版评分高达9.2,黄磊翻拍的剧版2.8,梁家辉影版纵使比剧版好一倍、正好5.6,也依旧没及格。
梁家辉执导筒,可以选的作品空间有多窄、才要给自己挖这么大一个坑?
《深夜食堂》的本土化太难,多人片段式剧目的电影化改编也太难,在每个小片段的犄角旮旯里拍出完整的起承转合更难。
这种模式唯一的好处大概就在于“方便收割人头”,主演的戏份比客串多不了几分钟;这样在一部戏里凑齐彭于晏、邓超、蒋雯丽、张孝全、刘涛等等十几位艺人比常规模式容易很多。
然而这样的品相,哪怕凑齐了100+明星阵容又如何?
隔壁剧版《深夜食堂》,尚且可以甩锅某艺人的年度最辣眼演技、归咎金主吃相难看的植入。
但影版中菜做对了,在剧版瞪眼式奇葩表演的反衬下、影版所有人的表演也都正常了,于是没有背锅侠可以用,这就完全是导演、编剧团队的问题了。
梁家辉在戏里亮相的部分其实很无可挑剔,短暂的正面镜头瞬间让人怀疑当时的黄磊是否适合这个角色,黄磊身上家长里短的幸福味太重、太“主流”,而这个角色有着几分边缘人气质,有孤独又治愈的质感。
黄磊缺了这份边缘和孤独感、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会做饭的嘴碎的胖纸。
但梁家辉先生亮眼二三镜头里正确质感,很快也就被带着跑偏了。
刚刚一身日式打扮出现在店里,转眼又穿着几十年代的中山装、推着二八杠自行车、好像八十年代上城办事的村干部、这是什么蜜汁服化道?
这不是什么仅仅关乎装修风格的小问题,整部电影里所有故事和细节都洋溢着一种“法式鹅肝炖东北粉条子”的不伦不类质感。
每一个故事都匆匆忙忙无头无尾、有形无神。
电影中杨祐宁母子的部分,大概是相对来说完成度较高的片段;至少他演一个拳手看状态能让人相信,而魏晨演出租车司机怎么看是偶像录综艺打卡任务“体验出租车师傅的一天”既视感。
然而纵使有“完成度稍高一些”的小片段,也无法改变电影满是bug的状况。
一,诸多人物的存在毫无意义、特别碎片化,纯粹是“为了有这个演员而拍这几幕”。
比如蒋雯丽客串的艺人总监太太,角色的存在极为尴尬,唯一的使命大概就是考观众眼力:你能坚持不看手机、并且成功认出所有演员吗?
客串角色活得“加分项”,先决条件是要有好的故事肌理、然后才能通过“明星-客串”戏里戏外的互动话题来获得附加分,但这部电影里显然本末倒置:仿佛为了让人看有这么多客串明星,而让原本就糟糕的故事产生更多补丁。
二,琐碎的割裂的叙事线过多,没有成功黏合在主体部分中、最终都成了病变的“癌变细胞”。
金世佳饰演的拳击运动员,和杨祐宁的角色是“双生AB线”模式,但金世佳这条线鸡零狗碎非常尴尬。
莫名其妙上线表演输了比赛泄愤暴打杨祐宁,以杨祐宁视角来看他作为“功能性人物”镜头有点多,但若是作为双生线来看他的内容又太少、太断裂,如此不尴不尬、戏份冗余又浪费演员。
三,细节失控感明显,表达功力不足。
多人并行的故事结构,转场切换是必备的高频因素,显然这部电影完成得很糟糕。一个最扎眼的例子,从杨祐宁母子二人戏份转场至“小时候哥俩”的故事,剪辑生硬又突兀,角色介入的方式非常扣分。
比起转场,所谓“高潮情节”的呈现,可能更拖后腿。
杨祐宁饰演的拳击手最终反杀,本应该是热血沸腾的励志瞬间,看看隔壁《摔跤吧爸爸》有多燃,彭于晏张家辉《激战》有多热血,但《深夜食堂》里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细节掉链子非常严重。
动作逻辑严重失调,前一半是杨祐宁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后一半突然就变成了他狂打、对方几乎一动不动挨打。这个拳击赛的规则,是其中一方不准还手吗?
“反转戏份”好看的前提,是从“弱对强”模式到“弱反杀强”中间有充足的合理、有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个反转要有动作设计上的、镜头表达上的、演员心理上的合理呈现,一环都不能少。
但《深夜食堂》是怎么做的呢?
动作设计,杨祐宁赢的部分,打出十拳,对方大概只象征性动了两下,严重的“全程捆手、只为放水”既视感。
镜头表达,在有限篇幅内浓墨重彩大特写两次铃铛,这是一整部电影只拍打拳这一件事、最后核心关键一秒才需要反复给“时间紧迫”的具象化代表铃铛特写;这么一段浑水摸鱼的“假燃”片段,总拍这个铃铛,重点失焦。
演员表现,这大概是唯一的加分元素,杨祐宁母子的生活质感都很落地。
四,故事有向网红段子方向发展的油腻迹象。
从事香水行业的胖姑娘,拼命健身只为见高中时期打篮球的学长一面,电影里对两个人感情莫名其妙的呈现甚至无法被称为“电影”,大约就是彭于晏健身广告+陈建州西装造型+莫名其妙的感情段子合集,质感非常糟糕。
讲道理,我宁愿从头到尾看彭于晏健身。
那些想“投机取巧”的故事,最后往往非常拙劣,“巧即是拙”。
五,人物设定诡异,强行鸡汤。
如果说杨祐宁的部分是故事里夹杂着槽点,那么魏晨、张艺上的部分则是不折不扣的“槽点里插播情节”。
两个人莫名其妙的所谓“治愈”结尾,也太浑水摸鱼、无病呻吟、强行“治愈”了吧?
姑娘好端端做直播,被男方大骂“传回老家,你爹妈都会替你丢人”,这是什么十八世纪晚期直男癌?女方反击“你没钱才丢人”也同样糟糕透顶。
这届编剧已经到了写不出矛盾、把控不好尺度,要让男主一言不合就侮辱人然后一言不合又和好的地步了?
张艺上的角色被看起来不怀好意的“艺人总监”带走,对方却没什么潜规则念头,只是提供了一份有淘汰率的正经工作。类似于“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男主不跟着一起高兴,反而大骂对方的进取心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不知羞耻?
编剧你以为你在写很虐的青梅竹马吗?这是应该报警的渣男吧。
这是所谓“梦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这恐怕是价值观版”有病就要去治“吧。
更要命的是,张艺上的角色去深夜食堂吃了一口苦瓜饼,人生就忽然茅塞顿开、福至心灵、即将被“治愈”,走在路上魏晨开着出租车跟上,二人对望、背景音乐MV响起,强行“治愈”。
这也是剧作最可怕的槽点,给出的心“病”又夸张又矫情,既不合情理也不通病理,让人无法共情,如何能够让人感觉到“治愈”?
舒心结语
《深夜食堂》如何本土化,剧版就已经验证过很困难。影版中梁家辉更放大了这种不伦不类,画风比谢大脚、谢广坤坐在咖啡厅里聊case还违和。
“食材”本土化只是“表”,将人际关系和相处模式本土化才是最重要的“里”,然而电影显然只是把菜名换成了中式,莫名其妙拼凑着荒腔走板的剧情。
所谓“治愈”主题,不是拍一拍笑和泪表情、念一念空间语录、放一放煽情MV背景音乐就能做到。
故事不像故事,而像故事大纲展播+“猜猜我是谁”明星秀。
本土化的“混搭”更不像“混搭”,全然是“混不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