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可以说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古代的人们认为,每逢年份更替之际,那么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4龙年春节手抄报一等奖精美,欢迎阅读!
2024年春节是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一,星期六。根据黄历,2024年春节是2月10日。春节是一个除旧迎新的日子,虽然春节定在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并没有在正月初一结束。从年底小年开始,人们就“忙着过年”:祭灶、扫尘、买年货、穿年红、洗头洗澡、摆灯过节等等。
1、祭拜
祭拜天地与祭祀祖先,是新年到来之际最神圣最隆重的祭祀仪式,体现了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传家的传统美德。祭拜天地,是对自然的一种感恩之情,感谢大自然在过去一年给予的恩赐,祈祷大自然在新的一年保佑人们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祭祀祖先,表达的是发自内心的孝亲情怀,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裔兴旺发达、繁荣昌盛。
2、爆竹
大年初一祭神祀祖完毕,家家户户争先恐后地打开大门,把早已准备好的鞭炮点燃,在一场爆竹鸣奏的大合唱中喜迎新春佳节。北宋诗人王安石《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妇孺皆知的新春佳咏,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新年的各种习俗中喜气洋洋、欢度佳节的情景。
3、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4、水饺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5、庙会
春节期间,一般在农村里都会有庙会。早期的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动,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6、红包
过年发红包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习俗,以前是指给未成年的晚辈,现在一般是长辈给年轻的晚辈。红包的红寓意着好运,由长辈实现将钱装进里面,并在春节这天发给家里的孩子。值得注意的是,收到的红包不能立马当着长辈面前就打开。
1、燃放鞭炮
千百年来,鞭炮已成为春节的符号之一,它为人们带来了热闹、喧嚣、喜庆,年味也会倍感浓郁,孩子们也喜欢燃放爆竹。放鞭炮最初的目的其实是为了驱赶“年兽”以及瘟疫,希望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因此在除夕这天早上开门时,家家都会燃放鞭炮。但这两年,很多地方已禁燃鞭炮,就连不少农村也不例外。
2、给小孩压岁钱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制厄运。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3、给长辈拜年
春节拜年的寓意有尊老爱幼、亲朋团圆、吉利如意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等。拜年是一种尊重长辈,关爱晚辈的表现。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这也是一种祈求好运,表达美好愿望的方式。
1、贴春联
春联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门神则有驱逐霉运之用,这都是要在除夕贴好的,门上红彤彤的春联,崭新的门神,向人们昭示着:过年啦!
2、回娘家
在正月初二,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带的礼物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
3、祭祠
祭拜祖坟,宗祠拜祖,或祭拜祖先牌位等形式,都表示着后备儿孙节日之际不忘先人,并祈求得到祖先的庇佑。
4、赶五穷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
5、燃放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
立春在腊月,暖和在正月。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句经典农谚了,它描述了立春和春节期间天气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个农谚,它的意思是说如果立春在腊月间,那么正月的气候通常会比较暖和。而2024年的立春是在2024年2月4日,农历却是在2023年腊月二十五日,也就是说当年的立春提前到了前一年的腊月份。所以说2024年春节是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