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人们对春节都格外重视,每到春节来临之际,人们会将家中装饰的非常喜庆,并在家中摆放一些物品,希望能在新的一年里给家里人带来好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年做点什么家里旺财,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个人家里都有固定的财位,一般处于进门处客厅的斜对面,可以起到藏风聚气的作用。如果这个位置刚好是在客厅和阳台的交界处,那财位就会和阳台连接起来,阳台会导致泄气,财位上的财气自然也会因此而泄掉,无法达到旺财的效果。因此需在该位置摆放阔叶植物,也可以安装帘子,即可起到旺财的作用。且可以在财位上放一盏灯,保持财位的光亮。
挂画或挂中国结
将旺财的画挂在财位上,但有些人的家里因特殊情况,不可以将吉祥物摆放在财位上,但是墙上有空间,那么就可以在墙上挂旺财的图画。这样所起到的效果是一样的,例如福、禄、寿、三星或是文武财神的塑像,用于催财运。而中国结,挂在家中也能起到不错的催旺运势的作用,很适合平日工作繁忙的朋友。
玄关处见红见绿
玄关是住宅的入口,因此也要重视玄关的布置。新年可以将发财树、万年青等寓意好的植物摆放在玄关的位置,既能增加此处的朝气,也能让财神爷喜悦,给家里带来更多的财富。见绿见红就是在玄关位置再摆放一个大的中国结或者贴上春联,它们在我国有着美好的寓意,且颜色为大红色,将其挂在家里,寓意着新的一年里,一切都红红火火,很适合在过年的时候用于装饰家居环境。
游神在潮汕地区又称为“游神赛会”、“营老爷”,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民间民俗活动;每年春节期间,按时间顺序,各村镇轮流举行民间游神活动,场面热闹非凡。在粤西地区又称为“游老爷”、“游菩萨”,或称“年例”;所谓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在北流一带亦是称为“年例”。在珠三角地区又称为“菩萨行乡”,众人抬神像巡游,绕村一周,接受祈福。在福州又称为“迎神”,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通常指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
拜年的传统正确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个时候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而早于零点就属于拜早年,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属于晚年了,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旧时中国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 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每家每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节的欢乐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