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放下工作,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春节起源及历史介绍,欢迎阅读!
中国农历新年称为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象征团结、兴旺同时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春节的起源多种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虞舜时期,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中国春节传统习俗有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窗花与“福”、春节年画、爆竹、年夜饭、春节晚会等多种不同的风俗习惯。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互相祝福。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春节的现代意义:
中华大地,五洲四海,每逢春节,张灯结彩,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到处洋溢喜庆的气氛。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在外谋生工作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春节是家庭亲人团聚的重要节日,春节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全家团员、朋友相聚增进彼此交流情感的节日。平时即使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一句“春节愉快全家幸福吉祥”,在彼此互相美好祝福中化干戈为玉帛。
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底蕴传承的善良勤奋尊老爱幼以和为贵的民族精神,已经逐渐影响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中华儿女与不同国家地区的民族交流过程中,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您中有我,我中有您,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互相融合中汇聚成世界文明。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仅仅属于中国人民,更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中华民族胸怀广大,愿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文明与全世界人民共同分享。
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习俗也在不断的更新形式,保留和谐祝福团员美好的寓意内涵,而以更加文明的形式来体现。比如春节传统的一个习俗是燃放烟花炮竹,现在已经非常不合适。燃放炮竹不但容易发生火灾或者人身伤害,小动物及鸟类是闻而心惊胆战,对于环境更是有害无益。国家大力提倡自觉减少燃放最好不放炮竹,作为文明有素质的公民,应尽量做到自己不燃放炮竹也提醒朋友家人做新时代文明人,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春节代表的意义如下
过年又叫春节,含有春天的节日的意思,这就意味着严寒冰冷的冬天即将结束,而暖和美好的春天就要来了,一切都将会万象更新,到处都充满着喜庆的气氛和无限的生机活力。
新年伊始就会有新的希望,来年一定会有新的转机,一切都会大吉大利。心情愉快,万事如意,工作顺利,事业有成,生意兴隆,财运亨通,生活美满,幸福快乐。今年盼望来年好,一年更比一年强。这,就是人们的奋斗希望和精神力量。
春节的起源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的是上古时期每到年末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叫作年的怪兽来村子里骚扰和伤害人,所以人们称之为年关。
大家用红色的物件、响声和火等把年赶跑过了年关后,就可以平安快乐地过个好年了。也就有了后来的春节。
一.扫尘除旧
大多数地方的传统是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进行扫尘,但是我们老家的习俗是只要过了大寒节都可以。家里的坑坑洼洼都可以动工了,里里外外的角落都要收拾干净。一般都要花上大半天的功夫才能清扫完,寓意把一年的晦气和不如意都清扫干净,来年是个如意年。
二.办年货,买新衣
我们老家的习俗,每个镇都有约定俗成的固定赶集日。有的地方是一四七,有的是二五八,有的是三六九。我们镇上是一四七,就是每逢农历尾数是一四七的日子,小摊贩们都会去集市摆摊,而大家也都在这几天去赶集,我们称之为“逢场”。每年腊月的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七都是一年中最忙,人最多的时候。大家都会选择在这几天置办年货,街上人流涌动,摩肩接踵。
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去赶场,虽然天不亮就要起床,还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但是可以去买衣服,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要到零钱去买零食和玩具,这样过年的时候才能在同伴面前有面子。
三.贴春联,挂灯笼
把屋子打扫干净了,就要开始装扮了。春联贴上,大红的灯笼也挂上,过年的气氛一下子就上来了。有时候买的春联是金色,上面的金粉可以蹭下来涂在脸上,假装给自己画了个美美的妆,小朋友之间也会攀比谁家的春联最好看,最洋气。
四.做豆腐,蒸醪糟,炸馓子
除夕的前一天,街坊四邻都开始纷纷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了。家家户户开始做豆腐,我们也叫“打豆腐”。用自家种植的黄豆泡发,磨成豆浆,加上少量石膏粉兑水,最后变成豆腐。这时候可以来一碗原始的豆花,加一勺白糖压过豆腥味,回味无穷。
另外一个需要准备的就是醪糟,蒸一大锅包谷饭,然后加上酒曲发酵,最后变成软糯可口的醪糟。可以煮醪糟汤圆,也可以单吃。熬好的醪糟汤可以保存两到三天,吃完零食口干舌燥来一碗冷汤,简直比任何饮料都可口。
最后就是炸馓子了,我们又称“下炸”。除了馓子之外,还会炸油豆腐,炸丸子,炸酥肉排骨等等。而且馓子的工序复杂,配料多,发面慢,还需要几个人配合默契,有时候一家人要忙到深夜。
五.敬老
到了除夕那天,家家户户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纷纷架上大锅煮上猪头猪尾巴,煮好之后就要开始敬老。把煮好的猪头猪尾巴放在家神牌位下面,每一扇门都要上香烧纸钱,还有灶神和土地神都要上香烧纸,然后放一串长长的鞭炮。
春节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最为红火。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