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盏中云母钟,琉璃光射水晶宫。古人对于正月十五的灯笼描绘是十分精彩的,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灯光的华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元宵节挂灯笼的寓意是什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早的时候,是皇宫中会挂彩灯,那时只是为了祭祀,在元宵节里点亮,后来流行到民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彩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就盛行起来了。而且灯的发音与“丁”类似,挂了彩灯,象征着人丁兴旺,家宅平安。
正月十五挂灯笼有什么寓意
旧时照明技术不佳,人们在夜里挂灯笼才能照亮前路,所以最重要的寓意就是代表着去散黑暗,带来光明。而且无论是屋檐,还是街角,悬挂的常常是红灯笼,红色是非常吉利喜庆的颜色,在正月十五悬挂的时候往往有着祈福平安、祈福顺心如意等等含义,因此每逢元宵佳节,灯笼便是很重要的主角之一,大家有的提着灯笼出行,有的在路上欣赏各式各样的花灯,皆是十分喜庆吉祥的。
关于该节日有哪些传说
据说在汉武帝时期,有次大臣东方朔入宫办事时,遇到一个欲投井的宫女,东方朔将之救起并打听缘由,原来她已经很多年未出宫,思念父母成疾。东方朔便帮她想办法,后来他装成算卦先生,去街头摆摊,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后来越传越严重,大家都认为正月十六会有火灾降临京城。这事传到皇帝耳中大惊,东方朔适时建议不妨在正月十五夜里民间举办灯会,放鞭炮烟火,这样假装是“火焚帝阙”,那么这场灾难便能平安度过了。皇帝接受了这个建议,到了正月十五晚上,无论是皇宫还是民间,都很热闹地庆祝起来,元宵也得以趁此机会回到家中与父母团聚。因此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故事,正月十五还要吃元宵表示团圆。
1、元宵节吃“元宵”象征着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2、元宵节“送花灯”,“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舞狮子,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4、在元宵节的时候,人们通常也要放烟花,烟花象征着人们红红火火,财源滚滚。
5、元宵节杨枝插门,寓意着阳能的生发。在古代还有一种风俗,就是在上元节这一天,将杨枝插在家家户户的门上,杨枝表示树木春天生发的意思,“杨”和“阳”还是谐音,其义相同。人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迎接这如婴儿般纯正无私、天真无邪的阳能,并期待着天地间的阳能可以不断生发,倚靠着它纯正的能量,生发出万事万物,生长出五谷蔬菜,生长出树木花草,以供人们使用,让我们更好地养护与保全自己的生命。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春节的起源和传说解析春节的起源和传说)
而元宵节的主要习俗是吃元宵,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