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喜气洋洋的春节过后,第一个传统节日。外界一直有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这一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为什么说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欢迎大家来阅读。
宋明时期,年轻的未婚女子只有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的晚上,借赏灯的机会才能出去约会,如辛弃疾的《青玉案之元夕》中所说的那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中国古代,到了晚上的半夜三更时分,一般都有宵禁,但是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则很少有宵禁,因为这一天的晚上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
正月十五这一天的晚上,是青年男女相识、相会到发生爱情故事的最佳时机,明朝文人瞿佑说︰“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倾城士女,皆得纵观。”每年的正月十五,明州(宁波府)全城的才子佳人都会出来赏灯。正月十五这一天,如果天气晴朗,夜空之中又正好是满天星月,与万盏灯火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欧阳修在去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认识了一位女子,一直念念不忘,到了今年的正月十五还想再见一次,但是她却没有来,于是感叹道︰“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古时常有宵禁,加之女子不可自由出门,元宵灯节无有宵禁,且女子可借机出游,正是未婚男女接触交往的好时候。除了上面提到的诗词,还有一些爱情故事与元宵节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元宵节可说是中国古时的情人节。
元宵节之所以得以传承,因为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团圆,和谐,追求自由,这些都是我们所向往,也是我们的美好期盼,每一个节日之所以可以得到传承就是里面包含了人民的祈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元宵节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
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闹花灯
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灯谜能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吃元宵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汤圆作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不属于法定假期,所以这个节日是不放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