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 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 严酷的现实,也是生与死的挑战......
《攀登者》观后感一
感谢这部电影把珠峰登顶这段历史故事拍出来,让更多人知道英雄的中国登山者的事迹。画面还是很震撼的,登山过程的动作戏也好、剪辑也好、音乐和节奏也好都非常棒。比较可惜的是,爱情部分似乎变成串联主线,并且两段爱情故事也不出彩,并没有给人物的刻画添多少力。另外,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整个登顶珠峰的背景、过程、以及意义,诠释和烘托有点薄弱。对部分登山队员们的形象,刻画有问题。比如黑牡丹,作为唯一一位女登顶队员,真实的人物绝对非常出色和优秀,可是电影里看得人恼火,非常可惜。觉得会误导不明白历史的人,我认为对那位女英雄不够敬畏。章子怡这个人物,本来应该更丰满一点,她应该也是有自己的信仰的,可是电影里她的选择也好、坚持也好、牺牲也好,似乎都是围绕着吴京饰演的方五洲去的,是围绕着爱情去的。我认为,他们的爱情应该是建立在个人的强大信仰、双方的共同追求之上的。电影里表现得太弱了。
《攀登者》观后感二
说实话,这个国庆档我从一开始就极度期待的电影,就是《攀登者》,但是口碑解禁后,评价最差的,也是《攀登者》,我在去看电影的路上,脑海里都回荡着b站一堆up主对它的差评,心里真的是相当忐忑。
可我真的看完了之后,我还挺激动的,应该说非常激动。首先要肯定,这真的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这部电影有着巨大的硬伤,就是感情戏。。。。。真的,李国梁的感情戏尬到我差点想走,太尬,我真的不懂为啥要拍这部分,吴京的感情戏其实还好,但是有点太多了,就是一部分可以删掉,登顶部分的感情戏保留,这样更感人一些。
作为一个去过西藏也体验过5500海拔的人来说,这部电影拍的攀登部分我觉得拍的非常好,真的非常好。吴京说过,这部电影也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类型探索,那么在攀登部分拍的无疑是成功的,感情戏加的不好,攀登部分不论是专业程度还是情感冲突拍的都很好,但是有一点就是,这部电影的爱国情怀被略微削弱,基本上更倾向于个人信仰,我觉得这点有点可惜,可能的确香港人对爱国情怀没有什么感触。至于网上差评吐槽的什么气象队强行攀登,吴京撑冰柱这些,我是不觉得有太大问题的,因为首先最后一次攀登都是建立在气象队的支持下,徐缨一开始也说了必须要听她指令才能顺利登顶,在失联且顶峰有10级大风的情况下,气象队选择攀登珠峰联络突击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更别说还有感情加成,至于那个冰柱,我觉得是吴京的装备帮他撑了很久。
总之这部电影不甚完美,但是真的值得一看,就像我看《摔跤吧爸爸》之前,从没觉得我会喜欢看摔跤一样,这次看了《攀登者》,我真心实意的体会到了登山爱好者对登顶的热爱。不过这个真实事件改编的题材拍成这样的确是拍小了,我更希望吴京能亲自指导拍个《攀登者前传》,讲讲第一次最为刺激,最为传奇的登顶,好好讲讲那个时代,肩负祖国重任的登山队在没有任何外援支持的情况下,和珠峰搏斗的故事。
浪费了一个爱国传奇题材,但是倒也不是一无是处。
(张译演的太好了,他一哭我就想哭,吴京也很好,每个人都很好,除了黑牡丹,要是能把这人物去掉,这电影评分能高一分,真的)
《攀登者》观后感三
看之前听同学查豆瓣说《攀登者》被唾,心里就有点忐忑,但我深知不看电影就评论都是耍流氓的理念,还算认真的看完了这部电影。主线很清晰,暗线也很感人,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不为人知的一面。但是影片真的没有可以使我反复咀嚼的一些东西,估计真的是拍的太明了了,想起初中那篇有个登珠峰的课文,如果可以对那一场景完美细致的呈现,适当少一些特效我觉得应该会很和我的口味。
《攀登者》观后感四
许久不动笔,主要是自身原因,不仅仅是懒惰懈怠,更多的是因为苟且麻木。而《攀登者》却是这些年来少有的让人想说几句的电影,谈不上直抒胸臆,但多少也有几分不吐不快的意味,究其原因大概是有代入感吧。有代入感就能激起共鸣,这也是一部好的电影所必备的,所以,虽然《攀登者》有诸如强植爱情线、配音不合拍、女英雄形象弱化、主角光环过重、部分演员文戏生硬、人物心理转折牵强等一系列已经被吐槽过的问题,但在我看来,仍旧是瑕不掩瑜,不失为一部近年来少有的励志佳片。
最近两年,偶尔跟人胡乱吹牛说起自己当年跟车行走过川藏、滇藏、新藏等线路时,都能感受到对方微笑中看破不说破的礼貌。想想镜子中那个纯粹的、毫无波澜的中年妇女影像,也只能尴尬地笑笑,自嘲两句掩饰一下窘迫,闭了嘴。是啊,换位思考,一个我这样的人跟我讲那些“过往”,确实像是在吹牛,甚至就连多少年不换的手机抓拍的珠峰日落金山的微信头像,都像是生硬的盗图。
生活,就像方五洲面前的那个锅炉,它热气腾腾地告诉你,你的位置就在这里,却冰冷刻板地拒绝给予任何解释。而我们大多数人,毕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标准的人性让我们畏惧未知,于是除了懦弱地接受,为了活着而用透支生命的方式机械地谋生,在按部就班中一点点地让感官钝化和习惯这种钝化,别无他法。最后终于“淡定从容”、“成熟懂事”,变成了“大家”希望看到的“众生”该有的样子。而方五洲却是“坚韧”的,为了一个“不甘心”,为了一个连希望都谈不上的渺茫的执念,15年的简单重复劳动都没有让他放弃一个“攀登者”的信念和锻炼,所以他是主角;方五洲又无疑是“幸运”的,他的时代没有35岁年龄线,他仍被时代所眷顾,这种柠檬式的感受也许年轻的90后或00后并不能充分理解,只是在他最后一次冲击登顶前与徐缨对话提及“15年”时,坐在我两边的陌生的同龄男人竟同时发出了叹息;也是这两个陌生的中年男人,在方五洲登顶后挖出15年前埋下的国旗并展开它时,又同时发出了喟叹。励志电影总归要给人以希望,正因为多数人的生活不是传奇或童话,人们才更需要感动,更需要源自真实的英雄给予的感动,唯有如此,才可以在碌碌中获得勇气来对抗生命的平庸和平庸的小挫败。
屈松林是本片中形象相对最为饱满的人物,一半得益于编剧的高抬贵手,一半得益于张译的精湛演技。他是刚强的,像极了多数人的少年时代,他凭着一腔不怕死的少年义气率性攀登,他的身上不仅仅是那个叫做“屈银林”的登山队员的缩影,更是1960年、1975年整个登山队的缩影。他死死守在珠峰脚下15年看山、看天气,将自创的天气口诀倒背如流,支撑他度过这15年苦行僧般生活的,是血性的不甘和比死亡还要沉重的“愧疚”——为他没能以生命为酬抢救到摄影机。放在时代背景看,这种愧疚是对祖国的;放在生活中看,这更像是对自己的人生的,本可以轰轰烈烈成为英雄、让伙伴们成为英雄,却只能得到一个武功尽失、伙伴长眠的结局。这并不冲突,家与国、个体与整体、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本就不可全盘分割,他珍惜李国梁,因为后者被他视作了承载他精神、完成他理想、化解他执念的替身。李国梁的确做到了,以生命为代价的另一种形式的“实现”,仿佛命运的一个硕大的玩笑。作为一个经验丰富、深知情势的攀登者,他的很多看似武断的决策实际并不莽撞,抛去让人先入为主的“情绪化”,反而更像是“攻心”之道的战术选择,正如现实中1975年成功登顶的桑珠所说——当年的现实条件下,登顶靠的是“率性”。作为配角,他更像“众生”——“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求不得”,众生之苦皆缩影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他的转折来得有些生硬,这也是很多人的槽点,但我却并不觉得牵强。注意一个细节,屈松林拉回了李国梁的尸体,说他学会了“责任”,直到方五洲无线电汇报登顶前,张译的眼中再没出现过执着之光,李国梁牺牲的同时,屈松林这个人物的热血支撑着的不甘、不甘支撑着的执念也随之逝去,他终于低下了头,向生活俯首称臣。形而上的“放下”很难说是否正确,之于更大的宇宙观来说,它当然是正确的,但又正如影片中所说的那样——“人类是要走向未来的”,这便离不开对历史的追寻和对现下的探索,这个过程并不简单轻松,它一定伴随着痛苦、纠结、反复和牺牲,放下了“执着”也便放下了某种勇气。年少时,常觉得要完成各种各样的“别人”的要求好难,如今回过头来看,人的一生,最难的是给自己一个交代,毕竟,囫囵地说服自己总归比内心里左右互搏、痛苦挣扎要来得轻松容易太多。
我非常喜欢影片的结尾,毕竟中国人有“求圆”的情结。老年杨光在科技的帮助下,终于在近40年后拖着机械义肢成功登顶,这与人物原型是相呼应的,同时也应和了电影开始提出来的主题——“为了未来,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每个人都要有攀登者的精神”。在我看来,最为难得的是,终其一生,他终于给了自己一个圆满的交代。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个时代是真实的,这个时代里上演的这个无比美好的童话是真实的。适度的懦弱并不可耻,没有人说过只有活成“成功者”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但即使我们已经向生活俯首帖耳,找出无数的借口支撑自己的选择,仍然需要相信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以“攀登者”的精神拉动着时代巨轮,替我们负重前行,他们是父母亲人、是追求公平正义的先驱、是探索未知的引航者、是各个领域传播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他们是真实的希望之光。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趁着心头还有上午看电视和下午看电影的激荡,借用章子怡在另一部片子里的一句对白,为“攀登者”的故事,同时也是为这篇小文做个收尾吧——“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最后,影片有泪点,需多备面纸。
《攀登者》观后感五
今天是十月一日国庆节,祝祖国母亲节日快乐。为了迎合节日的氛围,我特地提前三天预定了电影票,选择的当然是期望值和演员阵容已经内容都有保障的《攀登者》(这告诉我一个道理小伙伴们一定要理智选片,不能冲动不能只看表面)。上午连阅兵直播都没看全来到影院,结果想必小伙伴们也能猜到,什么叫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吧,总体来说影片的BUG我感觉有以下几点:
1、关于整部影片的立意,宣传推广和预告片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一部扬我中华国威为国登山的爱国影片,可怎么就被拍成了商业爱情片了呢。其中滋味看后又品了品,得出不成熟的意见可能是编导没有深入调查当时的秘闻叙事,也可能是故事不多爱情来凑吧。每当你刚刚要被这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感动,马上下一秒就英雄气短了。另外导演是香港的李仁港导演,他也许对大陆70年代有什么理解误会,可能他完全理解不了那种为了祖国的荣誉和领土的完整,有一群人宁愿牺牲生命而不是在关键时刻还搞什么儿女情长,因为没有时间啊,国际形势严峻更何况怎么可能为了自己的爱情而去分心,作为队长队友们的生命都交付给你了,而且那个年代的爱情是无怨无悔的付出,有一种爱就是不在关键时刻成为拖累。
2、细节—关于张译的角色曲松林第一次攀登珠峰,在冲顶的时候为了不让钉鞋扎到队友脱下了鞋子,这一段完全可以更多的去渲染,而影片只是一带而过,如果你没看宣传根本看不出他这么做有多么伟大,当然也可能是后期剪辑的问题。
3、对于方五洲和徐樱爱情渲染的细节,导演想用一段独白来引出下面的故事,这种操作很常见,但是关键是徐樱最后是牺牲了呢,不觉得用这个角色来旁白有点闹鬼的嫌疑吗?关键是徐樱的内心活动并不重要呀,电影的立意是攀登者,从方五洲的回忆旁白中引出不是更有代入感吗?
其次方五洲和徐樱的密码爱情基地那段,方五洲给徐樱一封信,徐樱就在下面念,吴京为了配合她还来了一个跑酷,上蹿下跳,导演你以为这是拍刺客信条吗?不好意思,本人一点点都没感动还不厚道的笑了。
再就是方五洲被下放烧锅炉,知道徐樱要留学苏联,想要对她表白时,窗户被人用石头砸破,还有人恶意起哄,我想说你们都是猴子派来的吗?这也太侮辱智商了,前面对方五洲的人际变化都没有任何铺垫,就在他表白的时候突然有人晚上砸窗,是不是也太潦草了,一看就是导演为渲染剧情临时强制插入的。
还有在井柏然扮演的李国梁冲顶牺牲失败以后,方五洲去找徐樱说没有机会了,窗口期结束了。而徐樱为了成全她未来的老公(我是这么理解的)将最新的研究结果告诉了他(居然在组织都不知道的前提下),说还是有机会的,这完全让人误会她所作的一切只是为了成全他男人的梦想,而不是为国登山,瞬间格局萎缩,价值观崩塌。另外在方五洲领队开拔以后,为了信号的畅通气象组也紧跟前进,期间她感冒了咳嗽了,这在高原是很严重的问题(在电影中很少看到角色吸氧这跟实际有很大出入),应该马上回到大本营,但是她没有。为了让方五洲避开狂风当时信号失联情况紧急,她继续向前推进本来有了一点感动,但是后面大段的煽情真是让人无语,更无语的是方五洲竟然拿着一个氧气瓶要回去救她,先暂且不说时间上来得及来不及,如果氧气瓶有用气象组的其他人都是废物吗?都要死了你们都不带氧气瓶给徐樱,这分明就是编剧让你死绝对不让你活过5分钟,这煽情煽的我直接眼泪倒流。
4、编剧啊导演啊您们长点心吧,在珠峰大本营75年第二批登山队员们训练科目就是那些吗?我咋那么不敢信呢,居然还有队员眉来眼去一见钟情,一看就是训的太轻松了。另外你看看把好演员祸害成什么样子了,吴京让你活生生打造成了一个跑酷运动员加超人加救场队员加爱情白痴,章子怡成了一切向爱情看齐我的眼里只有方五洲我愿意为他做任何事的表格填写员,张译多好的演员被你们弄成在大本营大喊大叫只会跟方五洲对着干的副指挥,井柏然成了不务正业恋爱事业双失败者最后强制领盒饭,胡歌的戏份真的不多而且也没看明白他为什么要把睡袋剪开把双腿露在外面,不能不说真是糟蹋好演员啊。据说剧本是编剧不到两周写出来的,还很自豪。我就不明白了有什么可自豪的,好的剧本应该千锤百炼反复推敲,这么短的时间写出如此不负责任的剧本也就不奇怪了。
5、李国梁与黑牡丹的爱情,我觉得都无力吐槽,此处省略。
总的来说,《攀登者》是一部披着爱国攀登的外衣内塞强制爱情的商业剧情片,对于没有正确认识国人情怀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们,请不要再消费国人的爱国热情了,建议你们想拍可以但是请放在情人节播出,作为普通老百姓将就19.9元的优惠票价按理说不应该对他们要求太高,但是你这么消费我的爱国情怀就不对了,讲真真的不好看。
相关文章:
1.2019《攀登者》电影观后感影评优秀5篇
2.2019电影《攀登者》观后感以及精彩影评5篇
3.《攀登者》电影观后感悟及点评影评最新【5篇】
4.2019《攀登者》经典电影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
5.2019《攀登者》优秀电影观后感5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