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世民的通知时期达到了唐朝经济文化的高峰时期,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这一时期不仅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和最和谐的君臣关系,还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
从12月11日起,《百家讲坛》播出《玄武门之变》,主讲人是孟宪实,是《百家讲坛》第一个关于唐朝的系列节目。孟宪实还是电视剧《贞观之治》的主要编剧
关注公众号:diyijc_com
问题反馈
唐朝李世民的通知时期达到了唐朝经济文化的高峰时期,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这一时期不仅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和最和谐的君臣关系,还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
从12月11日起,《百家讲坛》播出《玄武门之变》,主讲人是孟宪实,是《百家讲坛》第一个关于唐朝的系列节目。孟宪实还是电视剧《贞观之治》的主要编剧。在为电视剧《贞观之治》担当编剧的过程中,作为史学专家的孟宪实虽然本身已经掌握大量史料,但他仍然阅读了不少史论著作,力求说史有据,最大限度地还原出真实的历史情境。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他和另一个编剧、著名作家阿城合作,共同打造这部史诗性的历史大片,孟宪实负责历史史料的真实,而阿城负责文学的润色,两个人通力合作,历时两年,终于完成了剧本《贞观之治》的创作。40集《贞观之治》凝聚了孟宪实很多心血,也使他具备了如何把严谨的学术和大众的兴趣相结合的能力,《百家讲坛》的编导正是看中了他这一点。在节目录制前,《百家讲坛》有这样一个规定:新主讲人首先要做一个小系列节目,让观众有接受这个新主讲人的心理准备,然后再主讲大系列。孟宪实就先讲了“玄武门之变”,把它作为《贞观之治》系列讲述中的一部分。
据孟宪实介绍,《贞观之治》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运用了大量的特技镜头,从而体现出唐朝初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风貌。为此,《百家讲坛》的编导专门找到剧组,把这些素材运用于《百家讲坛》,作为孟宪实的讲述过程中插入的片花,用来丰富视觉效果和制作悬念,为栏目增色不少。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他像孟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徵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镜矣。”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国威远播四方。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
总之,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更新时间:2013-09-06 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