Ø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Ø 1、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 小时。 Ø 2、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Ø 3、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
关注公众号:diyijc_com
问题反馈
Ø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Ø 1、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 小时。 Ø 2、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Ø 3、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Ø 4、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Ø 5、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 小时48分46秒) Ø 6、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Ø 7、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Ø 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 往返移动 Ø 9、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 昏线。 Ø 10、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Ø 11、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Ø 12、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Ø 13、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Ø 14、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Ø 15、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Ø 16、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 右南左) Ø 17、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Ø 18、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Ø 19、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Ø 20、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Ø 21、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Ø 22 、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Ø 23、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Ø 24、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Ø 25、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Ø 26、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Ø 27、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 时)前后推算。 Ø 28、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Ø 29、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Ø 30、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Ø 31、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 季。 Ø 32、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Ø 33、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 小大寒 Ø 34、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Ø 3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 替 Ø .为什么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范围变大? Ø 黄赤交角的角度=太阳直射点最大的角度 Ø 目前黄赤交角的角度是23°26′,太阳直射点的最大角度也就是23°26′ (即南北纬23°26′间);如果黄赤交角变成35°时,此时太阳直射点的最大角度也对应变成35°(即南北纬35°之间)---此时,直射范围自然也扩大了。 Ø Ø 2.黄赤交角变大变小会对地球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Ø 黄赤交角的角度=太阳直射点最大的角度=热带角度 Ø 此时与这个角度互余的角度就是寒带的角度--如黄赤交角为23°26′ 时,则0至23°26′间是热带,互余的66°34′至90°就是寒带,中间的23°26′到66°34′为温带。 Ø Ø 故: Ø 黄赤交角变大时,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变小; Ø 黄赤交角变小时,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变大; Ø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Ø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Ø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Ø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Ø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 日行星(天海冥)。 Ø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Ø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Ø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 人类的主要能源。 Ø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Ø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Ø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Ø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Ø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Ø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Ø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Ø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 千米;0-30、30-60、60-90。 Ø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Ø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Ø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Ø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Ø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Ø 、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 小时。 Ø 、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Ø 、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Ø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Ø 、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 时48分46秒) Ø 、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Ø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Ø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 返移动 Ø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 线。 Ø 、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Ø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Ø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Ø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Ø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 右南左) Ø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Ø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Ø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Ø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Ø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Ø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Ø 、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Ø 、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Ø 、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Ø 、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Ø 、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Ø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Ø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Ø 、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Ø 、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Ø 、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Ø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Ø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 关系最密切。 Ø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Ø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Ø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Ø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Ø 、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Ø 、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 很强。 Ø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Ø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Ø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Ø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Ø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 偏③画出合力 Ø 、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Ø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Ø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 地东风、极地高压 Ø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Ø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 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Ø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 速尔高压(大西洋) Ø 、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Ø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 风)。 Ø 、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Ø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 潮(冷锋) Ø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 气流为逆时针。 Ø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 平气流为顺时针。 Ø 、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Ø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 带(一种) Ø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Ø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Ø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 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Ø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 风。40-60°大陆东岸。 Ø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 西风。40-60°大陆西岸。 Ø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Ø 、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Ø 、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Ø 、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Ø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Ø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 造成破坏。 Ø 、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Ø 、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Ø 、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 健康 Ø 、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 用。 Ø 、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Ø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 地球表面的71%。 Ø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 针流动。 Ø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 流动。 Ø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Ø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 寒流。 Ø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Ø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 寒流。 Ø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 寒流。 Ø 、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Ø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Ø 、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Ø 、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 化→岩浆 Ø 、地质作用的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Ø 、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Ø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Ø 、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 动(海陆变迁)。 Ø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 形成地貌。 Ø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更新时间:2016-01-15 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