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故事都是以忠孝仁义、因果报应,这系列视频就是将大家熟知的历史小故事,搬到银屏给大家带来全新的感受。
高允的道義人生 来自今現在說法
歷史感應 不昧因果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現代社會普遍受到西方商業文明的影響,城市化、商業化讓人們難免對傳統「孝
关注公众号:diyijc_com
问题反馈
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故事都是以忠孝仁义、因果报应,这系列视频就是将大家熟知的历史小故事,搬到银屏给大家带来全新的感受。
高允的道義人生 来自今現在說法
歷史感應 不昧因果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現代社會普遍受到西方商業文明的影響,城市化、商業化讓人們難免對傳統「孝悌忠信」的價值觀產生懷疑,覺得這些都過時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中國在唐朝之前,也曾經經歷過中西文化的衝擊。北方的遊牧民族不僅政治方面佔據了北方,史書上稱之爲五胡亂華,在社會生活方面,也出現了相當程度的西化,名利似乎主導了一切。一些文化人士選擇隱退以保全傳統文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淵明就是一例。也有一些文化家族,選擇積極入世的同時,依然堅守著傳統的家風、家道、家學,讓傳統文明一脈相承,得以保存,渤海的高允就是這樣一例。
高允的道義人生
渤海高氏家族從漢朝開始逐漸成為當地望族。高家以五經作為家學,並且也很通天文,懂得曆法。及至鮮卑慕容氏建國,高氏家族幫助慕容氏治理一方,後來鮮卑族政權讓位給了拓跋氏的北魏,高家又幫助北魏實現統一。
高允出生於公元390年,小的時候就很有氣度,人們都很讚歎。他剛剛十歲多的時候,父親就不幸去世了。他就將所有的家財都給了弟弟,自己出家做了沙門。不久,魏武帝拓跋燾正式即位,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就還俗了。不過,他讀書不輟,研究天文和經學,最喜歡讀的書就是孔子的《春秋》。
和慕容氏一樣,拓跋氏也是遊牧民族,他們不太重視儒家的道德觀念,認為武力與經濟力量才靠得住。魏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之後,覺得需要撰寫國史,以進一步聚集政治資本,就命令崔浩主持,又命高允輔助崔浩。
雖然魏武帝喜歡殺戮,但是他還是希望能夠教好太子,就請能文能武的高允做老師。高允盡心盡力,深得太子的信任。此時,崔浩因為在國史中談到太多拓跋氏的負面資料,激怒了魏武帝,武帝便打算將所有參與撰寫國史的官員以及他們的家人都殺掉。
太子為了救高允,就讓他陪同自己一起應對武帝的質問。臨上殿前,特別囑咐說:「面對至尊的時候,我來應對,幫先生脫罪,您配合就好。」
高允說:「殿下是為了什麼事情拜見聖上呢?」
太子說:「進去您就知道了。」
兩人上殿,太子說:「中書侍郎高允在太子東宮工作有很長一段時間了,為人小心、處世嚴密、做事謹慎。我聽說,雖然高允與崔浩是同事,但是高允沒有什麼地位,都是崔浩說了算,所以請父王寬赦他不死。」
武帝就問高允說:「國史都是崔浩一個人撰寫的,是這樣嗎?」
高允說:「魏太祖的傳記,是鄧淵寫的。先帝的傳記以及當今的記錄,是我和崔浩一同寫的。但是崔浩公務繁忙,只是做總的領導工作,至於註疏方面,我比崔浩寫得多。」
武帝一聽,怒不可遏,說:「你比崔浩還過分!這下死定了!」
太子嚇壞了,因為皇帝這麼生氣,恐怕不但高允沒命,他一家大小幾百人恐怕都會命丧黄泉了,就連忙說:「天威不得了,高允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臣子,見不得世面,說話語無倫次了。我曾經好好問過,都說是崔浩寫的。」
武帝轉頭問高允:「太子說的對不對?」
高允說:「我雖然沒有什麼能力,錯誤地參加了撰寫國史的工作,犯逆天威,應該滅族。現在也知道只有死路一條,所以不敢說假話。太子殿下因為我給他教書的時間長了,哀憫臣下,才幫我說話。殿下實際上真的沒有問過我寫國史的工作,我也沒有說過那些話。臣所說的,都是真話,不敢糊里糊塗回答聖上。」
武帝就對太子感歎說:「真是正直啊!這也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啊!臨死不改變自己的氣節,真不容易!而且,對君上實話實說,是正直的臣子。能這麼說真話,就算有罪也應該赦免。」高允於是得以免去了一場大禍。
接着,武帝就讓高允草擬詔書,準備把崔浩以及參與撰寫國史的218人,連同他們的家族和妻子的家族都一併處以死刑。高允思忖再三遲遲不肯動筆,看見皇帝一直催,就請求先覲見皇帝再寫。
武帝沒有辦法,就詔高允上殿。高允說:「崔浩家族應當連坐,但是其他家族是否應該連坐而死,我不知道。若只是冒犯了聖上,還算不上判死罪。」
武帝很是生氣,就讓隨從抓住高允準備下獄。太子連忙為高允說情,武帝才放過了那些官員的家人,只是處死這些官員本人。皇帝感歎說:「要不是高允,我恐怕會多殺數千人。」一位名叫宗欽的史官臨刑時感歎說:「高允簡直是聖人!」
國史之禍終於塵埃落定,太子想來後怕,就責備高允說:「人要懂得把握時機,如果不懂得時機,學習還有什麼意思?當時,你為什麼不順著我說的辦,還把父王激怒成這個樣子,每次回想,都心有餘悸!」
高允說:「我只不過是鄉下來的老百姓,本來沒有打算當官。機緣來到,不得不坐在這個位子上,恐怕妨礙有賢德的人才為朝廷服務。可是我與崔浩真的是同事,既然曾經共事,就應該榮辱與共,不能只求自保,這是道義。殿下對臣這樣慈悲,如果我違心做人,臨禍求苟免,違背了良心,這不是臣的本意啊!」太子聽了動容稱歎。
高允雖然曾經帶兵打仗,但是他很謹慎,能够慈悲、愛護生命。所以,到了晚年,他給別人說:「我做官的時候,曾經積累了陰德,救了他人的性命,如果陽報沒有差錯,我應該會很長壽。」果然,他在九十高齡,依然身體很好、思維敏捷,還被皇帝禮請進宫,討論國事。
那時,他已經是五朝老臣了,和他共事多年的人,從沒有見過他發脾氣。常常見他手不釋卷、吟詠閱覽、自得其樂;他待人非常溫和、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他還常常在家中,準備好齋菜,開辦講習,向鄉親們宣講佛法。人們都知道他好生惡殺、非常慈悲。
北魏文成帝雖然未能崇尚儒家的教導,但是他依然很敬重高允。文成帝駕崩之後,國家一度混亂,文明太后讓高允主持建立學校。高允由此在各個郡的首府設立學校,教授儒家經書,承傳文化。
文明太后之所以請高允主持,也是因為他將傳統聖賢教誨在生活中做出來了,感化了世人,也感化了外族統治者。北魏文成帝在世的時候,非常倚重高允,聽說他家裡很是窮困,妻子要靠織布貼補家用,兒子則需要砍柴以稚械胶苁钦痼@,當即驅車到高允家中探望。只見高家只不過是幾間草屋,被子都是平布的、家人穿的衣服都很破舊。又去廚房一看,只見裡面只有一點醃製的咸菜。皇帝大為感動,歎息說:「就算是古人的清貧,也不會這樣吧!」
高允活到了九十八歲高齡,依然學不厭、教不倦。身體雖然有些不適,他也依然吟詠詩歌,神態自若。皇帝派遣太醫看望他,太醫覺得他恐怕時日不多,就連忙報告了皇帝。皇帝就派特使送了許多衣物、珍饈到高允家裡。高允很開心地說:「天恩所賜,可以拿來招待客人啦!」
過了幾天的一個晚上,大家還在睡夢之中,高允安詳地離開了人世,家人都不知道。
當時,渤海高氏作為望族,是國家所倚重的政治力量。高氏家族多官宦,但是高允依然能夠一生清貧自守,是真正的淡泊名利。他的兒子雖然一直需要打柴維生,但是,待他去世之後,子孫四世都是國家重臣、朝廷公卿。
後來,高允的族孫高洋還成立了北齊,成為了一代英主。所謂「天道好還」。由此可見,像高允這樣,即便是在外族統治下,依然不改節義,活出一個道義的人生;效法孔老夫子,在溫良恭儉讓中,為一切人民服務,這恐怕就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代代相傳的動力所在。
學歷史 說感應 知善惡 明因果
親愛的聽眾朋友,今天的故事我們就學到這裡,感謝您的聆聽!我們下次再會!
更新时间:2018-07-02 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