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节是大家期待的节日,因为有假放啦!五年级小学生更是期待这个节日的到来。让我们画一幅元旦手抄报庆祝一下吧!下面小编整理五年级元旦手抄报一等奖作品,欢迎阅读。
20__年1月1日是元旦节,但我们1—3号休息三天,所以我们提前一天在学校里过元旦。
下午,为了庆贺元旦,我早早地来到学校里,和同学们一起装扮我们的教室。同学们买了一些拉花,挂在教室里;买了的气球,贴在玻璃上。
动话片演完了,我又说:“由请初中的男生为我们唱一首歌。”这下我们可高兴了,但初中的却难为情了,他们还没准备呢!我们都让他们快一点。他们给我们唱了一首歌,名叫《踏浪》,后来女生也给我们唱了一首歌,名叫《北京欢迎你》。
他们唱完了,联欢会也差不多完了。于是我宣布道:“我们的联欢会到此结束!”
元旦,我们培训班教室一片欢声笑语,热气腾腾我们正在举行元旦联欢会。
教室布置得很漂亮。四处挂了五彩缤纷的彩花和许许多多的五颜六色的气球。联欢会开始了,首先是要奖竞猜,有猜谜语的,有猜歇后语的,还有的猜谜的,于秋可抽到了一个谜语,她猜不出来,只见她脸红了,头低下了,眉头也红了,手抱着了,很不好意思,同学们都激动得大叫起来。接下来是表演节目,有的表演笑话,有的表演唱歌,有的表演英语笑话同学们得了很多奖品。
最后是拜年,龙廷威大大方方的走上讲台对陈老师说:“祝陈老师新年快乐,他又对同学们拱拱手,弯弯腰拜年。
啊!我喜欢元旦联欢会。
哈哈,新的一年来了,元旦节有来了,小朋友们又有新衣服穿了。
你们知道元旦节的来历吗?哈哈我来告诉你: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现在知道元旦节的由来了吗?顺便给大家说声元旦快乐。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
对联,又称春联,它的种类很多,但大致有对联和春条。每幅对联都有横披和一个「福」字,而春条则如「万事亨通」,则单贴在适当的地方,如门柱上等。其实因春联(包括对联和春条)在古代都是专人挥毫(用毛笔)书写的,所以俗称「挥春」。而广东地区将春条称为挥春,有别于春联,实有以讹传讹之嫌。年廿九,为了表示新的一年,新的气象,以及增加过年的气氛。
3)放爆竹:
爆竹一响,表示旧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了。传说「年」是一只可怕的怪物。在过年放爆竹是为了吓走吃人的年兽,保护家人的安全而来的。这也是为元旦添加喜庆、热闹的气氛。
4)拜年: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到亲友家「拜年」,也就是走亲戚。大家见面互相恭贺,说:「恭喜发财!」,祝福对方在新的一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在中国,像元旦的习俗还有很多,元旦的到来预告着旧的一年将要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新一年春回大地的开始,新一年岁月辉煌的开始,是展现自己新的一面开始。元旦的气氛会渲染整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