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清明节气民俗

时间:2022-12-01 04:52:29 由 15728669293 分享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2022年清明节气民俗,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2022清明节气民俗

1、荡秋千

荡秋千是由来已久的清明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秋千的历史相当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及某些方面的忌讳,改为秋千。那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拔河

拔河最早叫“牵钩”、“钩强”,唐朝开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盛行于军旅,后来流传到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便成为清明习俗了。

3、蹴鞠

蹴鞠本来特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面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由于蹴鞠运动的影响逐渐广泛,蹴鞠也就成了蹴鞠运动的代名词。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4、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机。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5.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7、扫墓

清明时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作为中国人更是重视“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宋代高菊涧的《清明》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墓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因此庙宇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青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8、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

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

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 “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9、拜“城隍爷”

老北京清明节时有这样一个习俗,就是在这一天要去城隍庙烧香叩拜求签还愿问卜,在明清民国时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亦以那时最盛。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那时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这个“爷”其实就是一个城、一个县的“不管部部长”,城隍庙在每年的鬼节--清明节开放时,人们纷纷前往求愿,为天旱求雨(多雨时求晴)、出门求平安、有病求康复、为死者祈祷冥福等诸事焚香拜神,那时庙内外异常热闹,庙内有戏台演戏,庙外商品货什杂陈。据说在民国初时还有“城隍爷”出巡之举,人们用八抬大轿抬着用藤制的“城隍爷”在城内巡走,各种香会相随,分别在“城隍爷”后赛演秧歌、高跷、五虎棍等,边走边演,所经街市观者如潮。有一首杂咏:“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会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说的就是清明节拜“城隍爷”这一习俗。

清明节气的饮食

时食:菠萝、马兰头、甜酒酿、螺蛳、艾草、艾草茶、青团

清明节的前两天是寒食节,传说是为了纪念古人介子推,介子推重义轻利,宁可被烧死也不接受晋文公重耳封赐。唐人最重视寒食节,故留下寒食诗词众多,诸多风俗皆可从唐诗中了解。寒食节风俗首先是要禁火,所以必定要预制熟食,例如熬好的麦粥、糯米粥、糕团等。寒食禁火,而到清明则复又生新火。古时生火不易,主要还是靠钻木取火,四季所用的木材也有别,春季则多使用榆木,所谓“春取榆柳之火”就是这个意思。从寒食节开始还有荡秋千、拔河一类娱乐活动,活动往往持续到清明,清明是古代除了冬至外最重要的节日,久而久之二节合一,寒食节不再。

又,清明左右,桐树逐渐开花,所以此节气中有“桐始华”侯应。

时令水果:菠萝

菠萝又名凤梨,两者所指其实是同一物种。只不过常见的栽培品种倒也不少,其中硕壮者如卡因品系,古老经典者如皇后品系,果汁丰足者如西班牙品系,大小、色泽、口感、成熟时期俱有各色区别,所以免不了被做些名号上的文章。这一水果原产南美,明清年间传入国内,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岭南四大名果”之一,我国华南地区普遍种植。

虽然看起来粗犷、硬朗、多刺,内核果肉却分外酸甜多汁,芳香气味也颇为讨人喜欢。鲜食前多以盐水浸泡去除色涩味,也能够降低因其中所含蛋白酶而导致的身体过敏。此外,榨汁、罐头、水果干都能一定程度还原它的美好风味,入菜作为烹食肉类和米饭的辅料也是宜人选择。不过菠萝性热不宜多食,尤其易上火者要尤其注意。

时令蔬菜:马兰头

食马兰头历史久远,明朝五言古风赞马兰头“洵美草木滋,可以废粱肉”,比喻此物鲜美直可敌肉。袁枚《随园食单》中记:“马兰头,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马兰头也是野菜的一种,有青梗红梗两种,叶片有细绒毛叶缘有粗梳齿,春秋二季皆有,但春季新发的马兰头碧绿脆嫩最为可人。

好多酒家饭店的凉菜便是马兰头香干,将马兰头在沸水中烫过后于冷水中浸凉,再和香干一同剁碎拌匀,就是一道清新的前菜。

时令良品:酒酿

古人相信清明时分水轻清上行,此时水质最好,宜多储之。此时的水尤适合做甜酒酿,以糯米浸水约一天取出,淘净后蒸熟放凉,然后放在钵中加入酒曲盖严实,若气温适合快则一周不到即可得到甜酒酿,色白而细腻,加入玫瑰腌制的糖味道极芬芳。长江流域食酒酿很普遍,醪糟、酒糟亦都是此物。

若用酒糟发酵过的面来制饼皮,内陷是玫瑰糖、果仁加上好的板油,也是清明左右最热闹的小吃酒酿饼,小摊现烤现卖,人头攒动。

酒酿小园子,即用酒酿兑水烧开,加入水磨糯米粉制成的小汤圆,这种小汤圆多无馅,煮熟后加入桂花糖、溏心鸡蛋香甜可口。

时令水产:螺蛳

过去到了清明夜,江南人家有有食螺蛳之风,说是可以明目。螺蛳又名蜗赢,外形似蜗牛,有一个右旋的壳,生长于湖泊、河沟、水田里。《本草纲目》云: “汁主明目,下水”。清明往后螺蛳会产子,螺肉淡而无味,故清明时的螺肉最是甘美,故有“清明螺,肥如鹅”之说。

螺蛳此物,吃法到现在倒是变化不大。袁枚《随园食单》说:“ 螺蛳制与蚬同,惟子多则不可食。徽州人晒干,卖者名青螺。可以作羹。闽中有香螺,小而鲜,糟食最佳。”买来螺蛳总是要水养几日去泥沙,或酱爆或酒糟,擅食者几不用牙签,手指头捏住螺壳一吸美味自然落入口中。

时令食材:艾草

艾草,又名苦艾,被称为百草之王,生命力强健,在路边荒野都有其踪迹,经过一个冬天,到清明时分,差不多就可以收割第一茬的艾草了。艾草和中国文化联系极多,这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有着浓烈的药香气,中国传统医学便将艾草用于针灸术的“灸”,更常见的做法是艾草泡水用于洗浴和熏蒸,到了端午节人们还会把艾草挂在门上驱虫辟邪,而在食物中也是大量运用,例如艾草茶、艾草粥、青团。

艾草加工:艾草茶

艾草茶又叫艾叶茶,将收来的艾草嫩叶简单地晒干便可以泡水喝,如果要保持艾草的绿色,则需要通过蒸汽杀青和后期的干燥揉捻处理,制作过程类似茶叶。艾叶茶是相当好的保健饮料,抗菌护肝,增强人的抵抗力,有特别的香气,但在中国喝的人并不多,而在日本却依然盛行。

艾草加工:青团

青团是江浙一带说法,广东客家人则称为艾糍,根据地域不同还有清明果、青果子一类名称,但其所指的食物几乎是一样的,用植物染绿的糯米粉包馅的糕团。追溯历史,青团大概也是为寒食节而生的一种时令甜点。

用艾草晒干磨粉和糯米粉加水混合,或者艾草煮烂后的汁水和糯米粉调和,都可以得到鲜绿的粉团,可以做成甜、咸不同口味,但主要是以豆沙为馅,包成幼儿拳头般大小,放入蒸笼蒸熟即可食用,软糯香甜。除了使用艾草,也有用雀麦草、鼠曲草来作为绿色的天然颜料,制作方法相同。更考究一点的,也有用木制模具把青团做成一定的形状,多是圆形带花纹,很漂亮。

时令良品:青团

《随园食单》对青团有简单的描述:“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

材料:糯米粉65g、米粉30g、植物油10g、水120g、豆沙馅50g、新鲜艾草适量

做法:

1、艾草洗净、加入少量的盐,入锅中煮沸,以去涩味。

2、撩起煮熟的艾草,切碎,捣烂。

3、把青汁混入糯米粉、米粉中。一点点倒入油和水,揉成面团。

4、面团分成几份,将豆沙包入每份面团中,搓圆。

5、蒸20分钟左右,至熟。

清明时节田间农事

田间管理

塑料大中棚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西葫芦,4月中下旬后棚内要昼夜通风,春甘兰、春莴笋,越冬萝卜要清沟排渍;洋葱、大葱、大蒜应追化肥和及时摘苔;胡萝卜、萝卜间苗、追肥;冬播花菜在花球生长期保持10-20℃,喷洒硼砂液;春大白菜喷洒磷酸二氢钾液;露地春黄瓜深中耕、排湿、增温;塑料大棚春西瓜通风降温、浇水保果、摘心、人工授粉;豇豆防沤根、整枝摘心;菜豆施肥、中耕松土;马铃薯追肥培土。

采收

采收莴笋、甘兰、菠菜、芹菜、白菜苔、小白菜、花菜、韭菜、蒜苔、豌豆;塑料大棚早熟栽培采收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西葫芦。

播种、育苗

黄瓜、甜瓜、晚熟瓠瓜、菜瓜、豇豆、扁豆、蔓性菜豆、空心菜、苋菜、芹菜、豆薯、小白菜等露地直播;生姜催芽;晚辣椒、夏莴笋、夏甘兰露地育苗。

栽植

露地栽植的蔬菜有黄瓜、西瓜、甜瓜、菜瓜、冬瓜、南瓜、西葫芦、苦瓜、晚瓠瓜、丝瓜、番茄、茄子、辣椒、矮菜豆、豇豆、豆薯、茭白(双晚茭)夏莴笋、空心菜等。

病虫害防治

注意防止茄果类猝倒病、疫病、灰霉病,春大白菜霜霉病、软腐病、炭疽病,瓜类霜霉病及黄守瓜,瓜蚜、黄曲条跳甲等;豆类角斑病及美洲斑潜蝇、蚕豆象、菜蚜、地下虫等;防止老鼠咬食所播的种子。


2022清明节气民俗相关文章:

★ 2022年春分节气民间习俗

★ 立春时节民间习俗2022

★ 2022惊蛰节气民间传统习俗文化

★ 2022春分的风俗和背后意义

★ 2022小寒节气民间民俗活动

★ 2022小暑节气的习俗有哪些

★ 2022白露节气的传统习俗

★ 2022寒露的节气习俗是什么

★ 2022雨水节气有哪些传统习俗

★ 2022处暑节气的民俗文化

2022清明节气民俗相关文章:

★ 2022清明传统风俗

★ 2022清明养生小知识

★ 2022年惊蛰饮食注意事项

★ 2022清明农作物

★ 2022年立春节气的养生法则和饮食讲究

★ 2022清明吃青团的传说故事

★ 清明时节经典美食

★ 2022清明是几月几号

★ 最新清明养生小知识

★ 2022清明的来历是什么

观看视频教程2022清明节气民俗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