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饮食与习俗

时间:2022-12-01 06:01:22 由 小弟迪 分享

处暑的到来,也就标志着闷热的夏天即将过去,气温开始慢慢下降,这时一定要注意保暖,因为早晚温差较大,处暑的饮食与习俗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处暑的饮食与习俗,欢迎查阅!

处暑的饮食与习俗

饮食

处暑节气一般在公历8月22日或23日。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将过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处暑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饮食养生保健的方法对“秋燥”有很好的预防效果,特别提出要多吃一些寒凉多汁的蔬菜水果和流食,如黄瓜、西红柿、冬瓜、百合、白萝卜、胡萝卜及梨、苹果、葡萄、荸荠、甘蔗、柑橘、香蕉、柿子、菠萝、罗汉果、大枣和汤、粥等,这不但有利于维生素的补充,还能够增加水分的摄入。饮食上要尽可能少吃花椒、辣椒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品,以加重秋燥的症状。

增加水和流食的摄入,提倡采用“五一二”的方法:“五一”的意思是5个1杯,即早晨起床后喝1杯白开水,早餐时喝1杯豆浆,午餐时喝1碗汤,晚餐时喝1碗粥,睡前半小时喝1杯牛奶;“二”的意思是上下午各喝两杯茶。

处暑后,气温昼暖夜凉,农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贮存,对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山西:处暑禾田连夜变;山东:处暑三日无青谷;浙江:处暑三朝稻有孕;湖北: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河南:处暑不处暑,七月十五吃稻黍。说明处暑后禾田变得快,就要秋收了。又有:处暑花,不回家;处暑不出头,割得喂了牛。说明没有按时播种的庄稼而误了农时,不论棉花,还是粮食作物不会有收成。处暑象征着东南季风最后退出,北季风开始来临。此后气温逐渐下降,“处暑热不来”就是这个道理。处暑又称暑退,这时气温一般是1517℃,最适于人体的气温,因此觉得很舒适。陆游有两句诗:“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秋季正是各类瓜果蔬菜大量成熟上市的时候,其中黄瓜、苦瓜、冬瓜、南瓜等更是非常便宜。瓜类蔬菜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胡萝卜素及钙、磷、铁、钾等矿物质,而且还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瓜类蔬菜在各类夏季蔬菜中含水量最高,一般都在90%以上,吃500克的瓜菜相当于喝450毫升高质量的水。瓜中糖含量少,与大米比能量和糖的含量是大米的1/10或者1/30,而且几乎没有脂肪,不会让人发胖。

栗子味美质佳,是非常好的保健食品。有一种产于江苏宜兴、傈阳及安徽广德地区,一般在处暑成熟,故称处暑红。由于果实成熟期早,又名头黄早。该品种较丰产,果大,肉细,香甜,美观,主要作为菜栗用。

处暑节时台湾周围的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东部沿海有旗鱼可以捕获。这节气台湾有一种相当有名的水果就是“横山梨”,它生长在台湾低海拔的地方,果肉较粗,但由于和“高山梨”接种成功,所以也称为“高接梨”。

习俗活动

出游迎秋

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至今,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2]。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2006年第九届中国开渔节,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县举行。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处暑的简介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此时太阳正运行到了狮子座的轩辕十四星近旁。夜晚观北斗七星,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申”(西南方向)。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尽管早晚已有些浓重的凉意,北京地区白昼的时间也减少到了13小时25分钟。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的节气就是要注意,才能保证我们在生活中能有个健康的状态和高质量的生活水平,节气特点一定要熟悉。

处暑的饮食知识

1、鸭子

南京人传统的饮食习俗是在“处暑”时节吃鸭子。鸭子,特别是南京江宁湖熟地区的麻鸭最为抢手,据悉,那里的鸭子味甘性凉,肥瘦适宜。如果没有空,老南京人都会去熟食店买半只鸭子回家;有空的人都会在家炖上“萝卜老鸭煲”或做“红烧鸭块”送给邻居,这就是俗语中说的,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杭州人习惯将鸭子分为老鸭儿、嫩鸭儿、呆大鸭儿,就营养来说,老鸭瘦肉多,水分含量少,相对口味和营养都会好一点,适合煲汤解暑气,而肉鸭则多用来做烤鸭、酱鸭等。对如何辨别老鸭和嫩鸭,这里有一个小窍门:老鸭一般毛长得比较齐,嘴和脚掌比较硬,颜色发黄、发黑,摸上去骨头比较硬。另外,同样的个头,老鸭比嫩鸭分量重。

2、龙眼

“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老福州“处暑”之后不再喝凉茶,而多吃些“补气”、“补血”的东西,老福州习惯吃龙眼,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

处暑过后要进入秋天,中医上有“补秋”的说法,所以少喝凉茶、多吃龙眼是有道理的。这个时候讲究“补气”、“补血”,要避免寒凉的食物;同时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在这个节气食用是有益的;但食疗不用太过刻板,并没有规定这个节气一定要吃龙眼泡稀饭,很多人平时也可以这样食用,是有益的。

3、白丸子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

糯米有养阴的功效,秋季可以适当喝点糯米粥。糯米,其味甘、性温,入脾肾肺经,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秋季适当吃点糯米类食物,对身体会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4、凉茶

处暑煎药茶的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在处暑前后如果感到口干舌燥,以性干寒的麦冬或石斛泡茶,有助消暑热,还能养阴;以雪梨加入蜂蜜、川贝泡水饮用,更是有化痰止咳、生津养肺的作用,也适合气虚的人士。不过,处暑时节应少喝凉茶,因为此时的暑热并不严重,而凉茶过度苦寒,易伤脾胃,同时也对肺和肾无益。

5、酸梅汤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温州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乌梅中的有机酸含量非常丰富,能有效地抑制乳酸,降低疲劳感,除掉使血管老化的有害物质。所以处暑节气喝酸梅汤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让肌肉和血管组织恢复活力。此外,吃多了肉时,喝酸梅汤还能帮助体内酸碱值达到平衡。

在之前夏天的氛围里,我们已经习惯各种闷热的环境,随着处暑的到来,身体的各种机能进入了调整期的状态,至此人可能会感到疲倦,尝试吃一点上面介绍的饮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处暑的饮食与习俗相关文章

★ 二十四节气处暑科普知识

★ 2022处暑民间风俗活动

★ 2022处暑的习俗活动

★ 处暑节气风俗活动详细介绍

★ 处暑节气相关简介

★ 2022年小暑吃什么风俗食物

★ 处暑的七大习俗分别是什么

★ 处暑节气传统美食有哪些

★ 处暑传统习俗有哪些

处暑的饮食与习俗相关文章:

★ 2022处暑物候特征介绍

★ 寒露节气传统习俗活动介绍

★ 2022处暑物候和美食介绍

★ 寒露民间习俗饮食有哪些

★ 2022处暑节气的风俗饮食有哪些

★ 霜降节气有哪些习俗

★ 2022处暑动植物特点介绍

★ 2022处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 2022处暑节气的气候特点

★ 2022白露节气习俗和含义大全

观看视频教程处暑的饮食与习俗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