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节气有什么天气特点_小暑节气气候特点
小暑不仅热,雨水还会非常多,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暑节气有什么天气特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暑节气有什么天气特点
1.高温天气
小暑我国的南方地区在小暑时节平均气温一般为33℃左右;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7月中旬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而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⒉出梅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江淮一带梅雨通常在7月8-12日结束,有些年份出梅期会延迟。梅雨结束后,绝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盛夏高温季节。
3.入伏
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今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7日是在小暑来临后的第10天。
4.多雨季节
小暑开始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
5.雷雨天气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
小暑节气气候特点
一、南方雷暴、华南高温伏旱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二、淮河、秦岭一线降水增加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
三、长江中下游雷雨频频
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
小暑概述
当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小暑,六月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温风至。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
小暑节气的风俗特征
1、吃暑羊
“吃暑羊”是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时节的传统习俗。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刚过、秋收未到的夏闲时候,忙活半年的庄稼人便三五户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来。而此时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小山羊,吃了数月的青草,已是肉质肥嫩、香气扑鼻。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在当地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暑羊的爱好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2、食新
民间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时节“食新”的习俗。农民会用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丰登。然后人们开开心心地品尝新酒等。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麦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后用水加糖伴着吃。这种吃法,早在汉代就有,唐宋时期更为普遍。唐代医学家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会在小暑这一天买少量新米以及新上市的蔬菜、水果等,回到家把新米与老米同煮。俗话也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我国地大物博,而夏季又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因此应时可口的食品于此时最多。
3、封斋
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了要招灾祸,但仍可吃猪、牛、羊肉。
4、吃伏面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过后就进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饮食上,人们会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以度过炎热的伏天。
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在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据考证,伏日吃面习俗出现在三国时期。
5、小暑舐牛
在山东临沂地区,每到小暑,人们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有;“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节气“冬病夏治”的方法
三花三叶三豆三果,赶走湿邪
三花——金银花、菊花、百合花,冲泡成茶,消暑佳品。
三叶——荷叶、淡竹叶、薄荷叶,适合冲泡、入汤。
三豆——绿豆、赤小豆、黑豆,吃一碗三豆粥,能清热降火。
三果——西瓜、苦瓜、冬瓜,清热消暑、凉血解毒、滋肝明目。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小暑节气,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
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保护阳气,少动多静
从中医理论方面讲,小暑时人体阳气旺盛,阳气具有护卫体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保护好自身的阳气,人体才得以健康无恙。小暑时气候炎热,人体能量消耗较大,此时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
每天作息应有规律,除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运动时一定要掌握好强度,避免强度过大。
切勿贪凉,冲凉水澡
天热了,人们就喜欢吃冷饮,冰淇淋、雪糕、冰镇饮品……有的人从外面一回来就冲澡,还喜欢冲凉水澡。
殊不知,这些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或者埋下健康隐患。
外出时,做好防暑工作
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所以,在盛夏出行时应合理安排时间,尽量避免在早上10:00-下午4:00之间出门。同时,出门时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等工具,并要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