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为何叫做上巳节

时间:2023-04-13 18:52:47 由 赵安 分享

三月三为何叫做上巳节_三月三情人节传说

很多少数民族都在庆祝三月三,这是特殊的节日,“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节日,侗、苗、瑶等少数民族也会庆祝三月三,民俗活动也丰富多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月三为何叫做上巳节,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月三为何叫做上巳节

三月三为何叫做上巳节

据悉在古先秦时期的农历三月三,最初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上巳节大约起源于周代,原为农历三月初的第一个巳日,即上巳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每年三月初三。

魏晋以后,上已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现在的三月三,就是从古代的三月上已日而来的。每到三月三各族就会有不同的习俗相传。在古代,三月三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可惜,宋代以后礼教渐严,男女私会不被容许,这个节日也日趋没落,最终被人们遗忘,踏青也改在清明进行。

三月三情人节传说

“三月三”能成为中国情人节是有着古老传说、民间风情和官方提倡等诸多基础的。“三月三”原称上巳节,因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由于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后,从魏晋开始就统一将上巳节定在三月初三。根据这个节俗的内容,民间又将“三月三”称为三月节、三月会、情人节、定情节、女儿节、求子节、游春节等。

据古老传说,上巳节这一天是伏羲、女娲交合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还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娲的习俗。这说明上巳节的产生最初当和人们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子嗣有关,因而这一天也是众人游乐及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谈情说爱的日子。从三皇五帝以至禹汤,都承续古制将三月上巳这个习俗延续下来。周朝时虽然已在仪礼中严格规定了婚嫁六礼,但为了人口的繁育,仍规定了上巳会男女的仪礼内容,以此顺应天时节令,使适龄男女都能有家有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每年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们都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邀约而出,或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或至深山幽谷采摘兰草,或去郊野陌上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节日的主角,他们载歌载舞,自由寻找或约会情人,既顺应了气候和人体生理发育的自然节令,又有利于人类的自身繁衍与社会和谐及文明进步。

此事还正式地记入了《周礼·地官·媒氏》中:“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官方给了“三月三”情人节一个法定的地位。于是后来的“三月三”不仅有了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余人于兰亭集会,曲水流觞,欢饮之间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雅事;还有了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暧昧、香艳故事;更有了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去年今日”之怅惘情事。从此,“令会男女”成为“三月三”节日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三月三节日习俗

少数民族沿袭的传统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的婚姻形态也在进步和变化,但这种春天令会男女的规俗却一直延续下来,三皇五帝以至禹汤,都承续古制。周朝时虽然已在仪礼中严格规定了婚嫁六礼,但为了人口的繁育,仍规定了三月上巳会男女的仪礼内容,以此顺应天时节令。

“三月三只有在少数民族才可以看得到,他们那里依然保存着最古老的自由恋爱风俗。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西部的黎族青年男女,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地来到有南洋海岛风味的山坡上,寻找爱情,庆祝恋爱。云南大理的白族青年男女,在农历三月三,在蝴蝶泉边欢聚、唱歌、跳舞、恋爱。情投意合、心照不宣的姑娘用手指挠挠男士的手心,双方便携手出入……广西壮族人民在季春三月三开展活动时,各村男女在一起跳舞、唱歌、抛绣球。玩时男女青年各一队,并各自选出队长,相距约五十米远,划出界限,相互抛接,凡是抛出界限或接不到的都算输。男女青年以此互相物色对象,为选择佳偶进行投情活动。”翻开自己的学术报告,任振河动情地说,“这些都是我们依然保存着的最古老的自由恋爱方式,但在广大的汉族地区却很少有这样的节日,这是因为在汉武帝时发生了蜕变。”

广西三月三的习俗活动

1.祭祖

有些地方的三月三主要是以祭祀为主,他们会所有人出动带上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坟,其仪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烧香上坟,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烧钱物,插标挂钱,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祭拜完了大家会聚在一起吃饭,这种聚餐的方式很融洽,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家族感。

2.五色糯米饭

“三月三”节庆开始前,家家户户都会选出优质的糯米,用不同草药的汁液浸泡糯米,使之染色后蒸熟,即为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除了象征着五谷丰登、幸福吉祥外,因为五种颜色代表着阴阳五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用于祭祀祖先,可祈求一年家人平安、庄稼丰收。此外,每年的三四月份正是人体寒气最重的时候,而五色糯米饭有驱寒避邪的功效,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适当进食一些五色糯米饭,有利于驱赶身体内的寒意。

3.撞彩蛋

在节庆期间,各家各户精选出鸡蛋,煮熟之后用各种颜料上色,其中大部分以红色为主,因为红色代表着红红火火的好兆头。小孩们会将彩蛋挂在身上,在外出游玩时,碰见相同挂彩蛋的伙伴,便可以玩起“撞彩蛋”的游戏,将两只鸡蛋对碰,没有裂痕的一方则为胜者,在民间,成功撞破彩蛋的人寓意着撞到好彩头。

4.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5.跳竹竿舞

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而竹竿舞一般分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与饱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古朴自然。

6.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进行对唱。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三月三吃什么

1鸡屎藤

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我们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2荠菜煮鸡蛋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汉族在这日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3五色糯米饭

黑、红、黄、白、紫——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美食,因糯米饭呈多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壮家人把五色糯米饭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4蒿子粑

三月三吃蒿子粑,与传统习俗有关。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民间又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东游西荡的鬼迷惑,朴实憨厚的乡民们认为,必须吃这种带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儿“粑”(粘)住,不为邪恶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这种美好心愿代代相传,使这种千年旧俗延续至今,演变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风俗。

5薄饼

农历三月初三吃薄饼,是同安人的传统习俗之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子郑经继承父业,继续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闽南一带,因清军顽抗造成百姓伤亡惨重。在郑军反攻下,清军投降,郑军进入城内,老百姓一边迎郑军,一边制作薄饼祭祀死难的亲友。后来民众就用薄饼在农历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6春饼

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一种食俗,就是吃“春饼”,把面赶成薄薄的饼,把鸡蛋煮熟剥去皮,捣碎,有的人家还加进去蒜泥,把薄饼卷起来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经有了小葱,用春饼卷小葱吃。

7艾叶糍粑

清明前后,是艾草生长茂盛且最为鲜嫩的时节,由于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靠近,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8乌米饭

畲族,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欢度“乌饭节”。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梧州也有吃乌米饭的习俗。

9壮粽

宁明壮粽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是壮族“三月三”特制的传统食品。壮家粽子起源于宋代,叫“风莫”。它是一种特大的粽粑。大年夜,姑娘们便把煮熟的“风莫”从铁锅里捞出来,以备正月食用。

10水菊粑

每年农历三月三,在安庆太湖县、潜山一带,有吃水菊粑的习俗。水菊又名鼠曲草,清明菜、寒食菜、粑菜,四五月开细小的头状花。在我国的华中、华东、华南及西南各省的原野、田坎、路旁均有生长。春季可以采摘嫩茎叶洗净,拌入糯米面中,蒸熟或者油炸食用,西南各省称作“清明粑”。

三月三为何叫做上巳节相关文章:

★ 农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 三月三传统风俗活动

★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风俗由来

★ 三月三去哪里旅游好

★ 三月三为何要吃地菜煮鸡蛋

★ 历年三月三活动内容有哪些

★ 壮族农历三月三的来历及习俗

★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 广西“壮族三月三”假期定了

★ 广西壮族三月三特色美食

观看视频教程三月三为何叫做上巳节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