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有什么民间习俗

时间:2023-08-25 12:41:30 由 836726147 分享

关于处暑节气有什么民间习俗

据悉,处暑时节,白天气温虽然仍会很高,但早晚温度低,温差较大,人们应预防感冒。中医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处暑节气有什么民间习俗,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处暑节气有什么民间习俗

处暑节气有什么民间习俗

1、开渔节

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一个大好时节,每年处暑节气,在浙江省沿海一带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开渔节时候,原本帆樯林立、千舸锚泊的静态海面,瞬间成为机器轰鸣、汽笛长鸣、百舸齐发的活跃场景。开渔节的主要内容有千家万户挂渔灯、千舟竞发仪式、文艺晚会专场、海岛旅游、特色产品展销、地方民间文艺演出等活动。

2、拜土地爷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3、煎药茶

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类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另外,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也是不错的饮品。还要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

4、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大多都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者是“中元节”。

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开始,就有开鬼门的仪式,一直要到月底关鬼门才结束,在这期间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

5、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鸭全身都是宝。鸭肉味甘、咸、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骨蒸劳热、小便不利、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乌骨鸭药用价值更大,结核病患者可以减轻潮热、咳嗽等症。老母鸭能补虚滋阴,对久病体虚者或虚劳吐血者均有补益作用。

6、吃龙眼配稀饭

老福州的生活习俗是,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老一辈的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

处暑的上一个节气是什么

处暑的上一个节气是立秋。中国古代历法将一年之间在四季的基础上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处暑是第十四个节气,而处暑前一个节气是第十三个节气的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为处暑,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处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处暑节气的含义是表示炎热酷暑即将过去的意思,即“出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

处暑节气时还处在秋老虎期间内,这时天气虽然还很热,但到了酷暑的尾声,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天气从炎热向凉爽过度。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度,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有祭祖迎秋、吃鸭子、放河灯、煲凉茶、开渔节、拜土地公、泼水降温等习俗。

中国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思是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万物开始凋零,农作物即将成熟。

处暑三候是什么

处暑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如“五谷丰登”。

处暑节气的起居养生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 南方地区,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遭遇高温天,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处暑时节,白天气温虽然仍会很高,但早晚温度低,温差较大,人们应预防感冒。中医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长夏位于夏末秋初,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气候特征是湿热蒸腾,湿热天气多。

处暑后,人体出汗明显减少,水盐代谢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进入生理休整阶段,机体于是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 化解“秋乏”, 要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饮食清淡,宜多吃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食物。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秋季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以“不累”为标准。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要避免户外活动。

处暑节气有什么民间习俗相关文章:

★ 处暑节气有哪些养生知识

★ 处暑节气风俗有哪些

★ 处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 今年什么时间处暑节气

★ 处暑节气的传统习俗

★ 2023年几月几日处暑节气

★ 处暑节气的由来介绍

★ 处暑节气有什么植物

★ 关于处暑节气吃什么好

★ 处暑节气的特点最新

观看视频教程处暑节气有什么民间习俗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