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美好寓意是什么啊?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腊八节的美好寓意,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腊八节的美好寓意
表达祈求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腊八节借“腊祭”之名,表达了农民对来年丰收的一种美好祝愿。人们用收获的各种农作物来祭祀祖先神明,感谢祖先对他们生活的庇佑,同时也祈求来年能够风调雨顺、六蓄兴旺、五谷丰登。
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在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里有这样一句话: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营造浓浓的亲情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沈从文的《腊八粥》那篇文章里,我们感受到了在腊八这一天,人们做腊八粥、喝腊八粥一家人在一起的浓浓亲情。而做好的腊八粥赠给亲友,在馈赠与接受之间,这也加深了亲友之间的感情。
蕴含追求健康的养生之道: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食材非常丰富,不仅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成分,还具有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消烦止渴等功效,可以说是养生的首选。
总的来说,腊八节是一个承载着丰收喜悦、感恩祖先神灵、亲情和谐以及健康养生等美好寓意的节日。
腊八节节日起源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腊八粥
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节悼念民工的传说
传说秦始皇在修长城时,民工常年吃住在工地,吃饭问题还要自己解决,让家人送饭吃。有的人家因为贫穷或者遥远,粮食就不能及时送到。有一年腊月初八,民工们断了粮,大家就开始翻腾粮袋,把收集到的豆子、米等各种粮食都汇集到一起,熬了一锅粥吃了,但最终还是都饿死了。为了纪念这些民工,人们每到腊八的时候,就吃“腊八粥”。
腊八节宝娃悔过的传说
传说有个人叫宝娃,好吃懒做,生活奢侈,不久就把父母留下的家产糟蹋光了。到了腊月初八,别人都开始准备年货,他家却一贫如洗,看着满面泪水的媳妇,宝娃羞愧难当。乡亲们知道后,就东家一碗米,西家一碗豆,送来了各种粮食、蔬菜。宝娃媳妇将这些粮食蔬菜合到一起,熬了一锅粥,解决眼前的困难。从此以后,宝娃不仅勤奋劳动,而且生活节俭,很快就富裕起来了。为了让宝娃记住这个教训,宝娃媳妇每到腊八这天,就熬腊八粥。人们为了用这个故事教育子女,也在这天吃腊八粥,渐渐形成了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