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4-09-10 08:58:58 由 tcx139 分享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1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学校也进行着如火如荼的课堂改革。而且数学教学更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本校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整体答卷情况来看学生比较喜欢数学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其中也有许多问题,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自己的困惑。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以及平常的数学教学我来谈谈自己的困惑与感受。

困惑之一:我们如何来设置问题以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许老师在备课时认为这个问题不错,但在课堂中学生觉得太难或太简单,以至于合作交流只是流于形式。比如:点M到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6=0的距离小2。求点M满足的方程。这道题在理科班学生提出平移点的方法,学生讨论的很激烈。但在文科班学生不甚理解,效果很差。“你认为每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价值怎样?”49%的学生认为有,43%的学生认为有时有。教师应站在“导”的地位上不失时机、巧妙地以变式题组呈现,注重开放性和发散性创设阶梯式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合作互动中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提高”的成功感。所以在选题与设置问题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对课堂合作学习进行预测来设置问题。

困惑之二:如何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表现情况进行评价。

我们的误区是小组合作教学只注重对小组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在课堂上往往采取量化积分的方法对学生所在的小组回答问题及做题情况进行评价加分。刚开始学生可能觉得很新鲜,表现活跃。但时间长了,就有问题。学生对这种评价方法感到厌倦,流露出不太配合的态度。而且对于“你做的很好”“做的真棒!”诸如此类的表扬已经不感冒。老师也慢慢减弱了评价。所以在“你们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表现情况有评价吗?”,57%的学生选有时有。可见我们的评价制度不健全,对学生个体的好表现没有强化。教师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应更注重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小组合作教学不仅要评价教学效果,更注重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精神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小组行为,更注重对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评价。

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才能让小组合作教学走向成功。

困惑三: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学习最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如何调动组内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

在“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你经常发表自己的观点吗?”29%的学生选择经常,63%的学生选择偶尔。也就是说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积极,这些学生在他们那个组表现突出,经常回答问题。而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小组内不积极,不经常回答问题。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只调动了三分之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许他们是学习比较好的学生。那么这样就会出现两极分化,学的好的越来越好,学的差的越来越差,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们也发现组内学习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次数少,表现也不积极。优差搭配,互帮互助就会促进学习?是否我们在分组时一定要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这也是我思考的问题。

在探索的道路上疑惑是难免的,但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有很大推动作用。毕竟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让我们继续努力实践与探索,不断吸取当代先进教学理论,不断充实自我,以期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2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然而说说容易,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我谈谈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正确认识小组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后,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

1、全民性原则小组合作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面向几个尖子生。全民性原则既是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体现,又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体现。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和开发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因而,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决不能因为某位同学暂时的落后而摒弃他。

2、主体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小组间的交流,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为贯彻主体性原则,要注意两点

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是要发扬教学民主,教师要把功夫下在引导学生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育的操纵者,而成为教育的引路者,激发者和指导者。

3、活动性原则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位同学都应有自己的学习任务,自己的活动时间。这种学习的氛围应该是民主的,开放的,学生在这里充分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实践,调查研究和各种活动安排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合作的能力。

4、探究性原则小组合作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灵活度,知识具有一定的张力,方法较多,更需要同学间的相互配合,共同探究。因而教师一定要善于提问,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新颖性,多面性,能激活学生思维。对于学生的答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同时,也应善于启发学生提问。

5、开放性原则学习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在课堂上,束缚在教材规范之中,受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圈子内。这里的开放性,首先应是教育内容的开放,教师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科技发展的实际,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前沿,面向未知。

二是教学过程的开放。主要是通过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合作学习的形式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

三是组织形式的开放。小组的成员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变化的,可以是好差搭配,也可以是强强联手。

6、差异性原则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都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在小组活动中,其知识水平,学习素养等有所不同。因而,在小组合作中,应遵循差异性原则,对不用学生所能有的表现进行区分,力争各有所取,各得所需。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合理分配学习小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也可以按不同水平分组,在学习中老师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问题进行探究,这样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2、做好合作交流的设计工作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小组合作必须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会出现当老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后,学生马上聚在一起交流探讨或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或根本不知从何下手,沉默不语,这主要是因为在合作之前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思考,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才有话可说,避免从众心理。同时,也给那些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5、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进行反思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全面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思的内容包括课堂小组活动的观察;课后跟踪调查,找学生了解谈话;学生作业批改;收集小组合作学习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是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选择有交流价值的内容、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要反思自己是否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合作,对小组合作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是否给予及时的肯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是不既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到少数;小组合作学习分如何提高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在只注重形式忽视实质,没有实效性时要怎么办。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的收集信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与不足,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写有关的教后笔记,从而有针对性的对每个合作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教师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使每个小组都在教师的反思中得到进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最终达到学生学会的目的。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白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3

小组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课堂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评价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理念,评价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也在评价改革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课堂表现包括认真听讲、注意观察;大胆发言、声音洪亮;积极参加小组活动、认真听别人发言;虚心接受他人评价;不懂就问、虚心好学。作业情况包括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平时开放练习,主要检查学生的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作业整洁美观、书写规范、作业正确程度等,也考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意识和能力。评价形式:四人一个小组的小组合作模式中,数学组长帮助教师关注组员的表现,对组员的表现用加减分给予评价;如课堂上因为表现好受老师表扬的同学就可以在自主学习方面加分,不积极进行小组讨论,开小差,不注意课堂纪律的同学就会在自主学习和行为自律方面扣分,这些分数一个月累计一次,作为每月自主学习、行为自律之星的评定依据。教师结合平常批改作业的过程进行,对于等级里得A和得C的同学每个小组的数学组长分别进行加分和减分的记录,也记入自主学习的得分栏,教师除了进行等级评价,还用简短的文字描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指出不足,注重及时的正确引导,激励创造。结果评价是指每次单元测验、期中和期末测验。 评价形式:对于进入前五名的和有明显进步的同学在自主学习方面加分。效果:学习自主、行为自律之星是我校实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过程评价评比的五星中的两个,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评价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从不同的小学进入同一所学校,习惯不一样,规范不一样,有统一的科学的评价体制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大部分学生对每月是否能拿到五星中的几颗星都很在意,而结果都来自于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态度。现在我教的两个班同学都比较喜欢这样的评价方式,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集中,思考积极,作业中书写规范,订正及时。

二、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

小组评价包括所有组员评价和个人代替小组参与评价。小组评价包括所有组员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学习成果在小白板上展示的情况(如苏科版八上的第三章的镶嵌活动课,课后教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他们设计的图案,然后请9个数学小组长和老师共同组成评委为他们打分),单元测验、期中和期末测试时小组总体得分情况等,个人代替小组参与评价包括上课时教师请每个小组的同一个编号的同学上白板板演的准确率,一个单元结束教师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对于本单元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交流讨论,然后教师收起学生的练习作业,每个小组点一个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评价形式:对于小组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好的、发言积极的,对于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好的教师及时评价给值日班长,由班长记入班级日志,对于组员代表小组参与评价的板演和错题抽查情况好的也及时反馈给值日班长,班长汇总。小组评价也是一个突破,它一改以前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小组成员也可以互评,评价的有了公开性及时性,有效性也大大增加。效果:小组评价的得分来自每一堂课,班级结合小组在纪律卫生方面的情况每个星期把小组的总分累计写入黑板上每个小组的表格中,每个月评出三个先进小组,发流动的先进小组标志。下个月重新开始,暂时落后的小组又有了评先进小组的机会,学期结束再统计,被评为先进次数最多的三个小组为学期先进小组,小组长将有可能被评为“班级管理之星”。现在小组间的凝聚力很强,互帮互助的氛围很浓,由于要展示自己,大部分同学都不再回避问题,而是主动说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希望在小组里先得到解决,这样代表小组发言时就不会出问题,数学组长的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的组长还统筹安排组员进行课外拓展,对于组员的表现在家校联系本上主动给予评价,让家长回家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校,没有什么情况要反馈的时候,也可以看到他们在上面给同学的鼓励,比如:加油,你一定行!GOGO!再比如:其实你很聪明,如果你能学习再努力点,你一定会有很大进步。年级里平行班级在单元测验、期中和期末测验时避免了其它班级里出现的不及格现象。

三、注重评价的差异性

这里的差异包括学习基础上的,性格上的。我们每个班分成9组,每组4人到5人,由于分组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家庭背景,所以每个组员之间是异质的,而组和组之间却是同质的,这样就基本保证了评价的公平性。而对于学生教师又进行了编号,在上课时,如果要解决同一类难度的问题,就会叫同一编号的同学,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近,教师不仅可以较准确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因为评价方式的公平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爱。对于基础差点的同学,教师在作业的评价上更重视学生的书写规范,对不会做的题目是否留有记号,了解他们平时能否虚心向小组其他成员请教,记下他们到办公室来问的次数,在他们解题和练习有进步时不吝啬,及时给予表扬,并提议给他在自主学习方面进行加分。让学生明白只要尽力去学习去思考,就会被肯定被尊重,就会有进步,感受被老师关心的喜悦,在困难时想到同学和老师和他在一起,并没有看不起他,暂时的落后不是就呆在了地狱,是在一样可以听到笑声的天堂。谈到性格,现在的孩子真是各有各的不同。有的特别爱讲话,有的又特别沉默。我们班有一个你问她什么她都说“我不知道”的孩子,可是她成绩不差,而且还是同学们和语文老师眼里的“才女”,文采相当好。我的教育理念是,如果校园是一个大花园,我是一个园丁,我希望我的花园里百花齐放。我从她小学同学和老师那里了解她,从她父母那里了解她,我知道小学几年她一直就这样,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知道想很快改变她,马上让她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让她上课积极发言,主动为小组的荣誉争光,那是不可能的,真的要求她那样无异于拔苗助长。性格本来就比较温和我的我对她没有一点不满和埋怨,上课时我也尽量避免让她发言,而在下课的时候,在路上我遇到他的时候,我都会对她笑,主动和她打招呼,终于有一天,我看到她也对我笑了,我知道其实她很敏感,有非常丰富的内心世界,而那个世界的一切她都喜欢通过笔端流露,而作为她的老师我希望她的内心不仅是丰富的,而且是快乐的。效果:基础差的同学知道只要尽力去学习去思考,就会被肯定被尊重,就会有进步,他们感受着被老师关心的喜悦,遇到困难时有同学和老师和他在一起,暂时的落后不是就呆在了地狱,是在一样可以听到笑声的天堂。性格沉默的孩子虽然嘴上不说,可是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每天学习生活得开开心心。

四、不足之处的反思

1、经常听到家长对老师这样讲,说他们说的没有用,说一百句不抵老师讲一句。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还应该多提倡家校合作,让家长也来关心学生的成长历程,那么对于孩子的评价,也应该让家长参与,从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给予恰当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包括孩子在家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等。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只需家长直接在分项指标后面打钩,或简单写上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根据家长所反映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习进步的情况进行评价,依次分A,B,C,D四等。

2、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方面有所改善,但力度不是很大,如果平时的评价没有对应的定性方案,有些量化就会逐渐失去意义。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4

小班化教学,是我校一直以来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关注每位学生的个体,使多数学生同步发展,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小班化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开学前期,我就查阅了大量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资料,对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做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借鉴前辈的一些教学经验,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案。方案中制定了明确的分组标准,组长的选择,组员的组成,都是经过和班主任进行多次商讨,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每组成员的搭配都本着均衡,科学,互补的原则。为了充分调动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竞争的意识,分组完成后,就开始制定详细的评价机制。在课堂上,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把问题分为ABC三个等级,由相对应层次的学生回答,并进行得分记录,每个星期累计一次,取总分排在前两名的组为获胜组,进行奖励。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问题讨论当中,使每个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获取他能接受知识。经过一个多月的探究教学,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同组成员之间交流非常频繁,非常和谐,原来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对数学没有兴趣的同学,也开始参与到讨论中,而在自主学习和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展了自己的活动思维空间,而且每一个同学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使每一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我觉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使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其中。

当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例题设立有时不合理,学生之间会出现配合不好,组长的积极性有时不够高,等等,然后我会随时调整,改进,只有在探索中前行,才会使我们的研究朝着更加完美的方向发展。

春天已经向我们招手,温暖的春风徐徐吹来,将化做绵绵细雨,滋润着万物。我们为学生创造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也将如这春风一般,终将化作春雨,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在秋季收获累累硕果,我期待着与他们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5

小组合作学习是开放教育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效率,达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当我布置好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时,学生的反映不能令我满意。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甚至天南海北地东拉西扯,高谈阔论,说了许多偏离了教学内容之外的话;有的学生在讨论时不能以理服人而与同学发生争执;还有的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表面上看学生们簇拥在一起七嘴八舌、热闹非凡、气氛高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似乎成了课堂的主人。可实际上那些性格内向的和学困生,他们缺乏参与讨论的勇气,他们害怕提出的问题会引起同学的嘲笑,以至选择沉默。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怎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发现问题后,我一直在想:怎样让学生既能动得了也能动的好?我认真地思索着,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问题的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的引导。高效课堂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即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中“乱”而有序。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是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小小的调整:

1.教师在小组合作分配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成员搭配问题,对于学案中的A、B、C、D不同等级的问题,要细化到个人,好、中、学困生都有。从而避免了以往出现的完成任务只是少数学生的个人表现的现象,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避免了组内冲突问题,更好地加强了团结合作精神。

2.对于课堂上合作、交流、展示环节时,我先不分配任务,而是让他们对每个问题都参与讨论。等给予一定的讨论时间后再以抽签的形式分配任务。这样就避免了有的小组只讨论本组的问题而不过问其他组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有的学生不劳而获的“搭车”行为。

3.教会学生小组合作的技能。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随机应变地想出调节课堂气氛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认真的思考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引导学生采用正确、有效的合作方法,及时给予点拨、鼓励和帮助。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要组织学生在班内讨论。对于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矫正。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4.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及时客观的评价。评价对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尤为必要。没有必要的评价,就无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监控,势必造成课堂的放任自流。我采用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重点侧重于学生间的互评。六个小组,两两小组互相打分,在课堂上小组间与小组间竞争,学生个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同时也能影响本组的分数。这样以来,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激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中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但要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仍有赖于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以减少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低效现象,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6

在我区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中,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次革命,学生要建立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一、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在互助、合作的学习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会使学生相互之间能够取长补短,这有利班级管理,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每个同学都融入集体中,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课堂气氛充满激情和自由,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程度的思维相互碰撞,往往会引发创造的火花,从而开阔学生思路,同时产生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也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各种认识差异都展现在这个过程中。这不仅符合教育的宗旨,更能激发学生求知、向善、爱美的潜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合理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样的教学观念影响下,课堂上学生同伴群体的资源得到了充分重视。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具体实践活动中,用心去体验合作的无穷魅力,用心去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使他们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三、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探究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自主参与的目标,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中应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这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从而使问题蕴含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到新颖、困惑,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出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注入活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明确,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能围绕实质性的内容有一定的探索性。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四、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个人独立学习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老师应明确规定一些基本的合作学习的任务,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带着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各尽其能,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样为每个同学提供了学习机会,为发展学生合作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充分体现

合作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新知识时,首先学生通过自学,如有疑问,然后在学习小组里面进行互学,有利于调动中差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这样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兴趣的养成,知识形成的过程。有人通过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学,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极为深刻,长时间内不会忘记。

总之,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会合作,这个过程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7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求?""它和圆柱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出它的体积公式?"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当学习了例1、后,我让生自学例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迁移,最具有创造性。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第一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它们都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第三它们的比值一定。”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8

1月7日,我们来到美丽的溪口中心小学,聆听了杨晓松老师一节“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学习的示范课《伯牙绝弦》。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小组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决定着课堂是否高效。杨老师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因而课堂也是高效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明确学习任务,有效开展合作。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包括小组合作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在学习过程中,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做到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就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杨老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先说课文中字词的意思,再说的意思。在理解了字词、句子意思后,小组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在课上,我注意到孩子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小组再在组长的带领下,有秩序地组织交流,每个组员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交流的过程中,“我来汇报”、“我来补充”、“我提一个建议”孩子们的思想火花不断碰撞,有效地避免了看似热闹,其实无效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为课堂的高效打好了基础。我们的语文课要有效,不在于热热闹闹,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的提升。

二、自主、合作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学习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提高学习的效率。自主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如果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学习,就无有效、高效可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给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更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在与同学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只有课前让学生用好导学案,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有自己对于文本的独特思考与感悟,课堂上才能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有自己的话语权。杨老师要学生画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有关语句,读懂了什么?钟子期死后,伯牙做出了怎样的举动?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把自己自主学习的结果在小组内先交流讨论,解决简单质疑,课堂上再去解决难理解的质疑问题,就不会出现质疑很多,每个质疑都解决不透彻的问题。只有做到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有机结合,才能最大化地提高学习的效率,使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

三、重视交流环节,有效开展评价

交流、评价环节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杨老师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杨老师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小组加分的方式以示奖励,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参与学生活动,及时进行指导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观察合作学习小组的学生情况,了解他们在干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合作中遇到什么问题等等,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有针对性的地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朗读出现困难时,杨老师及时点拨怎样恰当停顿才能读出韵味。为了让学生感受伯牙痛失知音之悲痛,老师适时出示拓展阅读材料,师生深情吟诵。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指导,就避免“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有序,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高效!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有几点粗浅的思考,和各位同行商榷。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可以看到小组合作成了优势学生展示的舞台,他们在讨论和集体交流中成了中心人物,而那几位弱势学生成了旁观者,学习讨论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最后小组合作再也不关他们的事了。如果把学困生分在一起,老师参与其中引导是否可行呢? 2.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把学生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解决问题。而为了装潢门面,以其形式来取悦现场的听课教师,尽管师生、生生之间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炽热,最终也是一出没有任何意义的闹剧。

3.我个人以为,合作学习在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要慎用。文言文语言非常凝练,更讲究的是个体的独特感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不是在所谓的合作中取得相对一致的结果。

4.语文课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不能重“议”轻“思”,以“议”代“读”。小学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要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是不能说是单纯地让学生“议”,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先读后议,边读边议,再把议后感受融于朗读中,再把读与议有机结合起来。迫不及待让学生讨论、合作,而没有给学生个体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致使部分学生吃“现成饭”,无须动脑思考,讨论也不可能深刻。长此以往,定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惰性,显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9

由于导讲评’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广大师生从中受益匪浅,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这种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由于主体意识和客观条件的不同,在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实施的策略以及效果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英语合作学习的含义与现状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了尊重。

笔者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时,对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进行了认真观察和反思,并在反思中改进教学。

现状一:为了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使学生在英语课中真正“动”起来,笔者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讨论问题。笔者发现,虽然课堂讨论气氛异常热烈,但讨论的效果并不理想。

现状二: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或多或少都在交流;但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即有些小组气氛较沉闷,讨论不热烈。

现状三: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的只是其个人的观点;或各小组汇报的主要观点极为相似。这些雷同或重复的报告既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又缺乏创造性和新颖性,从而使学生对讨论渐渐地失去了兴趣。

现状四: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学生对小组讨论的兴趣有所减弱,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表示不愿参与小组讨论。

二、任务型学习法在合作学习中的应用

任务学习方法:就是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将任务落实到小组,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这种学习活动与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紧密相关,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在课前、课中或课后进行。

1.课前小组任务学习一般可设计两种活动:

(1)预习课文的活动(包括查字典,找出重、难点,提出质疑以及预做课后练习等)。

(2)课前演讲。每个学生围绕学过的内容进行演讲,小组在组员个人演讲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教师也可以将学习内容进行分解,这些活动方式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气氛,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2.课堂中合作小组包括:

(1)合作归纳知识。在导入对话或课文后,让学生分组归纳总结某一语言结构的功能和用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小组讨论后发现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对于经过自己思考归纳出的知识印象更深,记忆更牢。

(2)合作写作。写作课很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在教学生写一封介绍自己的英文信时,可安排以下小组任务:①独立思考3分钟。让学生考虑文章的主要时态、格式,以及重要的短语,为小组讨论做准备。②集体列出写作要点。首先让中等生确定格式和主要短语,鼓励差生大胆参与,优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小组报告讨论结果。选择一两个小组口头报告讨论结果,并让其他组评价指正。④教师介绍写信格式、相关短语。⑤学生独立写作。⑥小组交换批改。

3.课后合作小组活动包括:

(1)合作完成作业。传统的英语作业往往以书面形式由学生单个人完成。课程标准则要求改变过去单一的作业形式,力求作业多样化。如听写单词句子、写英语小作文、与外国朋友通信、阅读英文书籍、表演对话、制作英文贺卡、编辑英语小报等。这些作业可以个别完成,但小组合作完成效果更好,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做作业的乐趣。

(2)合作订正错误。每次单元测验后,教师会讲评试卷,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但由于学生错题类型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讲解所有题目,怎么办?可以在小组内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中等的学生相互探讨,共同订正试卷上的错误。

三、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学习语言,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初中的学习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有些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回家不用太多的时间,就能学好英语,而有的即使花再多的时间就是记不住。因此,在学习中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实践证明,在初中英语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将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能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真正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同时通过合作式的交流,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10

本学期为了提高每个同学的英语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经过近一个月的实际操作,有成绩也有不足。昨天我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调查问卷,结合调查问卷情况总结如下:

一、小组分组比较合理。

在调查问卷中,全班有38名同学,其中只有两名同学在问卷中说分组不够合理,其他同学都说很合理,很公平。

二、多数组长能认真负责。

在问卷中大多数的组员都说自己的组长很称职,能认真辅导组员,耐心给同学解题。特别是课后能组织组员一起背单词,读课文。当然也有个别成员反应有的组长不够耐心,课后也很少组织同学共同学习。

三、绝大多数同学喜欢小组合作学习。

在调查问卷第二项的问题是:你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吗?为什么?有的同学说喜欢,因为他们不会的问题可以在一起研究。还有点同学说这样学习即轻松又能学会。总之每个同学都喜欢小组合作学习。

四、学习英语的困惑比较集中。

在问卷中多数同学感觉背单词困难、短语太多不好记、句型不好理解等困惑。

五、目前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感觉最大的问题是个别差生不好处理,现在每个组内都有一个学习极差的同学,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劲头不足,现在最基本的英语知识都不会。另外他们不听从组长的指挥,顶嘴、调皮,嬉笑等,很让组长头疼,经常来找我告状。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近一个月了,我觉得好处还是很多的,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习积极性,特别是每周小考,主要考单词拼写、短语翻译和简单的句子翻译。考完之后让组长批不同组的卷子,再算出每组的平均分,然后我给排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11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合作教学就是一种较好的顺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协作性、独立性学习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那么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教师应该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1、要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

合作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果我们能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和把握合作学习,那么,学科学习将成为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一项快乐的创造性活动。

2、要用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观点实施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方法,有其自身的基本理念,如“异质分组”、“角色分配”和“学习目的”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和把握的,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合作学习的内容决定。

3、要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创设一种宽容的环境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以一个积极主动的团队合作者、学生的合作伙伴和学习合作者的角色,构建“学习共同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一种安全宽容的教学环境,还学生以真正的思维自由的空间。

二、教师应该做好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我们必须在实施合作学习前做好认真的准备工作,否则,就会使合作流于形式。整个课堂貌似热闹,实则杂闹无序,导致效率低下,这与合作学习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1、做好科学合理的分组

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个性特点、生活环境、兴趣愿望和能力特点等都存在着差异,他们在学习中有特定的优势和不足。实施合作学习,分组恰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

2、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

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三、教师应该选定好合作学习内容

选择什么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是一个关系到合作是否有价值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为合作学习选准、选精学习内容,以确保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数学课上,究竟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合作学习?

1、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

数学课非常适宜开展合作学习,因为这当中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很多。

2、值得争辩、探讨、质疑的问题

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关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既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既敢于坚持真理,也勇于修正错误;在完成任务中,敢于创新。

3、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问题

数学课教材增加了许多探究与实践内容,而且考试内容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具灵活和开放性。受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限制,单个的学生个体是无法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这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四、教师应该对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控制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每次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对活动开展顺利的小组,及时予以表扬;对角色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无序的小组,帮助学生明确角色,使他们尽快进入有效的讨论;对讨论偏离主题的小组,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他们引回到学习任务中来。

2、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我们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思路得到开阔,训练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让更多的小组及其成员展示其成果,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及时地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发言,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认可,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要想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这种能力的培养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我们应不断的改进教学策略,积累经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12

随着新课堂的开展,我参与了学校的生本新课堂实验。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反思,我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一)小组学合作习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使学生感觉自己难以离开这个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小组学合作习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

要想适应社会,能与别人密切交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能热心帮助,真诚相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成为他们在适应社会中所必备的条件。

(三)小组学合作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四)小组学合作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小组学合作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

在问答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思考;二是结果完全错误或结果正确但方法单一。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位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在实际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也遇到一些操作起来有很大难度的问题,我的困惑主要有:

困惑一:成绩好的学生是小组活动的权威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表现的机会,但是往往容易走向极端,成绩好的学生什么都说了算,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学生依赖严重,甚至会导致学生之间无法友好相处。

目前的对策:第一,要合理组建小组。组建学习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使“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这样分好的小组在一段时间内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但不能一成不变,一段时间后,组际间成员应做适当调整,以扩大合作面。第二,组内要进行合理分工。每组应设立组长、主持人、汇总人、发言人各一名,并且每周组内岗位轮换一次。第三,要建立合作规则。如交流前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成绩好的学生后发表意见;别人发表意见时要尊重对方.注意倾听;要敢于质疑,敢于争辩等。第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既尊重、理解和欣赏他人,又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困惑二:合作过滥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有些课堂合作过滥,整堂课学生几乎都在合作学习。但一堂课合作交流的次数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少了,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被削弱。

目前的对策:教学内容有的适于合作交流,有的适于自主探究,有的适于教师讲解,教师要从教材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来设计教学。

虽然有很多的困惑,但我也尝试着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新课堂的路上不断探索,收获成功,收获成长。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13

初次接触小组合作学习,只感觉到这种学习方式的新颖,并尝试着去实践,但从中发现许多次的合作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地悟出教学中不能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下面是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1.明确分工,各尽其职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需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一是小组成员人数要合理,以4——6人为宜。人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体才能的充分展示,人太少互动不足;二是可以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依照学生的组织能力、语文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组都有各个层次的学生,为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成员的角色分工应该是动态的,采取轮流担任的方法。每小组大致确定好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职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兴趣,也可以改变学生在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

2.适当介入,关爱弱势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要求合作小组的同学对每一位发言者都给予感情上的支持。如“你一定能行!”“我们支持你,你大胆表现吧!”“某某必胜!”让学生大胆表达。

其次,教师要适当地介入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极容易成了“优生唱主角,差生跑龙套”的局面。所以要避免只求热闹不求实质的弊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别要关爱那些极少发言的“弱小者”。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一些总是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见解有种种顾虑:自己的意见会不会让同学笑话?和大多数同学有没有矛盾?有的是不擅长表达,他们的表达总是只有片言只语。另外,俗话说“一鸟入林,百鸟压声”,在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时,如果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先发言,另外的学生就会不敢再发言。因此,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重视激发“弱小者”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表现、先表现,善于捕捉、放大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弱势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真诚地关爱弱势,不懈地转化弱势,那么必定能使合作学习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也能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有机结合,灵活调控

目前,许多教师为了赶时髦,活跃课堂,取悦学生,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有的教师对一些简单易懂、不容质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开展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泛滥成灾,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影响了课堂纪律;也有的教师把一些脱离实际、玄而又玄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失去自信,丧失信心。所以合作要有节制,要把合作学习放在有讨论空间的问题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规律,这样的小组讨论才能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根主线,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标的改革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名词被广泛应用,它好像是能适应任何一门学科的一种学习风格,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既流行又有效的学习方法。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着自身的优点。

一、分组学习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我认为,小组学习最大的优点在于,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具备了合作完成问题的能力。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发展中没有一种发展是与别人无关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分组之后任何一位组内成员都有责任掌握教学内容,只有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学生之间才能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比如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大量的实际数据,如此大的工作量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只有分组,各负其责然后交流分享成果,才能共赢。这种合作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学习本身。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主动学习和创新的机会。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所以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的积极的去完成。在这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使学生有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从而有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小组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有很多优点,然而在平时实际运用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处理,找出对策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甚至有负面的影响。

二、我们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均匀,这样,在一个组里学习水平势必参差不齐,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要多,部分学习水平低的学生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怕出错让同学笑话,长此以往学生的发展会极不平衡,出现社会上的贫富差距,而且会越来越大,逐渐产生厌学情绪。还有的同学会出现盲从,迷信学习好的学生,认为,他学习成绩好分析的肯定是对的,人云亦云。另为。由于分组教学广泛流行,被很多教师当作每一节课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无论需要不需要,都要讨论,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这样有些不自律的学生借机玩耍,没有养成动脑思考的好习惯反而学会了课堂起哄,降低了学生对讨论的兴趣,更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时间一长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难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分组学习的初衷,我们本来想的是要“1+1”大于2,出现了上述问题,我们的分组合作学习就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了。

因此,分组合作学习,既有优点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何运用这一新兴的学习形式创造出最优的学习效果,使我们教师当前最应当思考的问题。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14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求?它和圆柱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出它的体积公式?"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当学习了例1、后,我让生自学例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迁移,最具有创造性。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第一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它们都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第三它们的比值一定。”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四、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15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来,尽管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走了许多的弯路,但通过我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学生发生较大变化,我收获颇多。现将自开学以来的实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阶段性成果

1、学生课堂上参与意识增强,参与面较实验前更广。原来的课堂,是班内“优秀生”的舞台,很多中下游学生缺乏自信心,面对优秀生的强势,他们不敢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时间一长,他们与优秀生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来,由于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每个学生都有了发言的机会,很多学困生也鼓起学习的自信心。

2、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在组织讨论时,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小组成员发言,充分考虑知识的难易度和学生的水平,对于不积极参与的同学还要进行引导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4、学生的胆量增大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很多原来内向的孩子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他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自信心增强,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能力有所增强。

二、具体的做法

1、学生课上展风采。通过向其他老师取经,我走了许多弯路,实验一段时间后,针对有些同学准备不充分,我对组长提出了要求,要求组长在本组展示前对小组成员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起到督促作用,保证能顺利完成展示。同时,对各组的展示情况由同学们打分,通过此活动,同学们的自信心增强。

3、抓好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学习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的舞台。在教学中,我们组织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如:同桌互学、四人小组交流、朋友间互教互评、全班集体讨论、师生间的讨论等。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更愿意向同学请教,也有当“小老师”的欲望。在这种合作中,学生能更轻松地掌握知识。在学生汇报发言的过程中,我也经常指导他们如何汇报,如何倾听别人发言,如何补充。小组合作学习由于人员少、距离近,学生读书的机会更多,思考问题发表见解的机会更多、接受伙伴评价的机会也更多。这时,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就会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

三、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1、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反思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评价以鼓励为主,但很多孩子的评价语及评价面还过于单一,还需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来教会孩子如何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时,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而且有时偏离主题。有个别小组的个别同学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谈论其他话题,这方面还需进一步监督好,制定相应的措施制约他们。

3、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并且综合素质存在差异,导致课堂参与程度参差不齐。班内总有十几位同学特别活跃,展示自己的欲望特别强烈,给其他同学带来压力。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展示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

4、由于时间较紧,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有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细致。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16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但是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那么,如何才能组织有效地合作学习呢?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培育学习小组,逐步掌握合作技巧

许多合作学习的失败在于:学生不会倾听,不会交流,只会各说各的,各干各的,表面上有合作之形,实际上无合作之神。因此,培育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就成了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小学低年级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极其有限,在培育学习小组时,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分阶段培育学习小组的原则

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的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要注意合作小组内人数的起点是两人。一人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价,然后换位进行,让学生逐步适应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当两人合作经历了一段时间,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经验,我再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向3人,4人等多人小组过渡,同时注意让学生轮流当组长。

2.“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不能自己,开始“乱说”起来。究其故,一是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水平不一,组间不同质。因此,我认为在组建3人以上(含3人)的多人小组时,“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较为科学。

3.组员编号原则

所谓组员编号,就是给各小组的成员编上1号、2号、3号、4号的序号,用学生在组中的序号来区分其在组内的学业水平。比如,在组内成绩好的都编为1号,成绩中等的编为2号和3号,成绩差的编为4号。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教师就向全班声明:请每一组的某号代表本组发言,请大家同心协力帮助他,为他的发言做准备。在小集体的支持及压力下,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

提供给小组学习的问题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合作能力,把那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我认为以下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是为学生探究学习的结果而组织的学习方式,不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们正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前进的道路上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走出误区不是难事。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线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走好课改之路。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17

xx县xx乡中心小学内容提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换角色,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

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但是,许多的教师没有把小组合作学习用到实处,只局限于在形式上的模仿,从而导致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无效性。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语文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或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一名或二名)、中等生(二名)、和学困生(一名或二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蔺相如捧着和氏璧撞柱子是真还是假?""蔺相如与秦王拼命是真还是假?""蔺相如怕廉颇是真还是假?"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如何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句段的理解,对课文主要意思的把握以及运用语文的规律等。如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当学习了文中形态各异的狮子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句式"动物园里的小猴子真有意思,它们的姿态各不相同,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还有的……好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想象,最有创造性。小朋友经过合作讨论,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想象:"有的小猴子抓耳挠腮,好像在思考什么问题。有的小猴子眼珠滴溜溜地转,好像在想怎样逗游人开心。还有的小猴子跪在猴妈妈面前,好像是在承认自己的错误"。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适时扶放、充盈"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摆正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能,发挥"主体"作用。而如何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扶"和"放"。

"扶"是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适时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放"是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针对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

四、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皮亚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创造了机会,我们教育者要善于把握机会,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达到真正、实质的有效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18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这次课改的重中之重。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一定要转换角色,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念。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如何把小组合作学习用到实处,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展示?是我们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摆在面前的难题。就此,下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小组间应该水平相当,这样便于公平竞争,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应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外向的和性格内向的分到一起,这样就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基础,便于合作,当然建成了合理的学习小组,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常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不能较好地把自己和学习伙伴当作一个学习共同体。起初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多数孩子不善于围绕问题进行讨论,甚至有的光讲小话,没有落到实处。于是,我们师生共同设计了体现多数学生意愿的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以引导。如:学习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学习情况和方法;组内轮流汇报交流心得、观点;小组成员汇报后,先由合作伙伴进行补充说明,再由其它小组补充或提出异议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及时评价与奖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学习习惯逐渐形成,有的学习小组甚至人人争先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样虽然要花费许多人力和时间,但毕竟每部大脑都运作起来了,而且还避免了以往教学中只是拔尖学生唱主角的弊端,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的机会,并在展示中认识自己、发现别人,学会了尊重和欣赏,做到了全员参与,提高了整体效率。

二、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任务,把握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高效,必须从具体学习内容的需要出发,必须从本班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创造合适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讨论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热情,讨论难度过大,大多数学生解决不了。一般

下列几种情况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模糊,似是而非时,要组织讨论或辩论;当问题具有挑战性,能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时,要组织讨论。因此,要在教学设计时,通过对学习内容的任务分析和学生实际的研究,预设具有一定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适时提出恰当的合作学习问题。我仔细阅读双语学校的高效课堂资料,并作了大胆的尝试发现:学生个人独立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多数学生独立思考会出现较大困难;学生的看法会出现争议时;只有大家对合作学习的任务很明确,只有多数学生感到需要合作时,合作学习才能是高效的。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乐于合作交流

由于个性气质、智力因素、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体验也互不相同。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进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和自尊,在情感上多给予关爱。假如学生发言时声音小或结结巴巴,或语无伦次,教师也应当多加肯定和鼓励。力求做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甚至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课堂上允许实话实说,允许有争论、有保留意见。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对教材的反映往往是综合的、多维的、立体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展示的平台,张扬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当作资源来开发,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不能强求一致,要鼓励求异思维。只要学生理解得合乎情理,教师就应用鼓励性的语言支持他们。当然,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感悟,另一方面也要把握必要的是非尺度,避免太多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活动或表演。只有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才会更加生动、活泼、丰富。

四、适时的评价激励,给"合作"增添前进动力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

现在,学校为我们创造了有力的硬件支持和良好的环境,只要我们积极进行合作与探索,实践与总结,贯彻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在课改中一定能取得成功和突破。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19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体现的一种理念。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单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激励学生真正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因为有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课堂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从而使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和探索各种问题,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讲,学生死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育从小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由于采用了小组讨论,从而为课堂创设了一种最佳的教学氛围,使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构建数学知识的场所。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了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的长方体在课堂上展示讨论,兴趣大增。小组讨论后纷纷汇报:

第一小组说,面对长方体数一圈有4个面,再加上下2个面,共6个面,第二小组说,用相对面的方法来数有6个面,即: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第三小组说,相对的面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第四小组说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第五小组说长方体还有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合作的信心。可见,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意识,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人探究新知识,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小组内的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时候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各种意见进行充分讨论,进一步分析、比较、争辩、推理、归纳,最终达成共识。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让学生们猜一猜:“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同学们纷纷回答:3个角、5个角、4个角。这时,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一张正方形纸,亲自动手剪一剪,数一数。结果几乎每个小组都分析归纳出:采用的剪法不同,剩下的角个数就不一样,三种答案都是正确的。

再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再一次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我让同学们分组实验,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一对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去量水或细沙。当汇报实验结果时,同学们纷纷表示有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有的不是。我又一次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经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找出了原因,发现了规律:“只有等底等高时圆锥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学生经历了动手、动脑、动口,既享受了自主探究,又体验到合作学习成功的快乐,最重要的是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挥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地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会学”。例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回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其中一个梯形涂成红色)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汇报结果时,学生们兴趣十分高涨、争先恐后:一个小组说:“我们小组用的方法与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相同,是先旋转后平移,把梯形转化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们都纷纷表示赞同。这时,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梯形,你们能不能自己动脑筋想出别的方法推导出它的计算公式呢?”汇报交流的结果更让我心花怒放:

小组1:做对角线,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小组2:从上底的一顶点做另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小组3:从一腰中点做另一腰的平行线,割下的小梯形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不管用哪种方法,学生们都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是: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每一种方法都体现出一种思维方式,这多种思维方式达到同一个目的,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成了一种乐趣,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20

6月6日,我们里庄中学一行16人到孙祖中学观摩学习他们的课改经验——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成果。听了他们安排的四节公开课,和授课教师及课改成型的教师进行了座谈,最后听了曹明华校长的经验介绍,感受颇深。结合自己对课改的认识以及学校实际浅谈几点思考:

从学校层面上,要转变思想,高度重视,认识到课改的必要性、必须性、紧迫性。从曹校长对孙祖中学课改之路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学校领导认识到了学校发展的困境,产生了“穷则变”的思想,进而认识到“课改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于是领导班子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成立课改小组,学习课改理论,在思想上对课改形成初步的认识;接着,走出去观摩学习,请专家、课改成熟的老师到学校作指导;特别是带领学校全体教学一线教师两次赴平邑街道三中的观摩学习,震撼了教师的心灵,催生了课改的动力,坚定了课改的信心;从模仿开始,逐步走上了校本特色的课改之路。

从教师层面上,要坚定信心,勇于探索,认识到课改的可行性、长期性、实效性。对于课改,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制约,老师们往往缺乏主动性,甚至持怀疑态度,再者也不知道从何入手。从孙祖中学的课堂结构和课改经验来看,他们的课改就从平邑街道三中“1251”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模仿开始,很快便探索出了自己的成熟路子。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从“模仿”入手,逐步探索自己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着课改的持续动力,杜绝浅尝辄止、一蹴而就的做法和思想,认识到课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另外,教师尝试课改一定要认识到课改的出发点和归宿:解放教师、发展学生、提高质量。因此,我们在课改中,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实的扎扎实实。我们是在课改,而不是在“作秀”。尽管最初的“模仿”似乎有些作秀的成分,但是这种模仿是为了探索形成我们自己的课改模式,所以不论最初的模仿,还是今后自己的模式,都要以课堂的实效为前提。我们既要课改,更要质量,课改是提升质量的前提,质量是推行课改的成果。

从学生层面上,要加强培养,树立信心,细致管理,调动起参与的积极性。首先,要加强对小组长的培养。划分好小组后,要培养好小组长(组内学科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有能力完成管理的职责;还要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使其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到本小组中每一名学生,不让本组内任何一名成员掉队。进而实现“弱者优先”“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的课改理念。其次,要加强对小组成员的培训。受传统的影响,学生到讲台上去展示,要面对全体学生还有老师,紧张、害怕、不知所措,在所难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通过一些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展示时要落落大方、要面向同学,不要让身体挡住了要展示的知识点或任务项;重点知识要做上标记等心态和方法上的指导,既要让学生动起来,更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学习与展示。最后还要建立起切实可行、易于操作、对学生富有激励作用的评价管理机制,用制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最初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要靠规则的强制,等时间长了,就会内化成他们自己自觉的习惯,合作、互助、交流、展示变成了一种强烈的需要,课改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以上就是本人观摩学习的几点体会和心得,见识浅陋、文笔粗疏,只期抛砖引玉,引出各位专家同仁的真知灼见,对初试课改的同仁有所帮助。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21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求?""它和圆柱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出它的体积公式?"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当学习了例1、后,我让生自学例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迁移,最具有创造性。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第一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它们都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第三它们的比值一定。”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22

1、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原来的满堂灌和一本书一支笔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模式。而小组合作课堂讨论探究模式的教学恰恰能够发挥这样的效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的讨论探究互帮互助中既帮别人解决了问题,也被别的同学帮助解决了问题,而在这样的和谐课堂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2、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同组成员之间交流非常频繁,非常和谐,而在自主学习和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展了自己的活动思维空间,而且每一个同学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使每一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我觉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使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不掉队。

3、教师在小组合作自由探究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首先教师在课前的学案问题设计上必须深思熟虑,精心设计,设计富有创意的探究,使合作不仅仅是流于形式;其次在课堂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其中,做好宏观调控,并且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反馈、落实;最后教师还要根据问题难度的不同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适时地改变学生小组讨论的具体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23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这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有利于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就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开展活动,进行互帮互学,这有利于开发课堂中的人际交往资源,有利于建立全面完整的教学交往结构,并将生生互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学生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在我校新课改的指引下,我校教师都为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着探索,同样我也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尝试过程中,我感到合作学习能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因而从根本上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摒弃了“教师满堂灌,学生静静听”的陈规陋习。在合作活动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如编对话、作调查、记者采访等等,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课堂气氛充满激情和自由。这不仅符合教育的宗旨,更能激发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潜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合理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样的教学观念影响下,课堂上学生同伴群体的资源得到了充分重视。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具体实践活动中,用心去体验合作的无穷魅力,用心去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使他们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经过每节课反复多次的内心积极体验,唤醒并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我真行!”“我并不比别人差!”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自始至终都充满热情。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以前教学的覆盖率不高、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够多、训练不够充分的缺点,逐步改变了学生惰性较强、懒于开口、过分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素质等方面相互沟通,相互认同,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解决个别差异,缩小两极分化,有助于因材施教。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一如继往的发扬小组合作精神,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24

此次小组合作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们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成员共同分工,也让我们体会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小组作业完成过程中,首先以讨论的形式研讨确定需要分析的中小型企业,确定研究目标后,将研究方向分为不同的几方面,分别确定为不同的小组成员来完成,最后再统一汇总,整合为完整的作业上交。此次小组作业,我主要负责的是有关“七匹狼”公司的战略规划资料的查找,以及分析“七匹狼”公司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我深知有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1、研究目标的确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缺乏对所选目标的资料精确查找,导致严重偏题到大型企业的研究中,与题目中小企业严重相驳,浪费大量的时间、人力。

2、小组成员明确责任分工。作业中依然有小组成员没有准确意思到自己的作业任务,致使再最后的材料汇总中存在着一项任务有重复的小组成员完成,而有的任务无人问津,后期整合难度加大。

3、作业完成积极性。此次作业,让我很好的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将学习知识有效运用到具体的案例中,加深了认识,同时也让我学习到什么是合作,要在讨论中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的同时,要积极配合协助别人顾全大局。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25

学分化教学模式将小组合作学习推到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最前沿,虽然在以前的课堂上,小组讨论等合作方式也被经常运用,但学分化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并且“由外及内”地强化了很多内容来帮助达成这种实效性,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倾听的习惯、小组分工和职责以及互相评价等等。

对我而言,我很清楚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很向往小组合作提出的这种很理想化的学生学习的境界,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还只是本着模仿的态度开展工作。在形式上我们将学生分成了学习小组,合围而坐,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本以为一帆风顺的学习却遇到了重重困难,使我们不得不放慢脚步,蹒跚而行,问题就在于小组合作之“外”的这些环节没有跟上。我想如果我们一开始便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到位,而忽略学生学习习惯和态度等的养成,则应属于舍本逐末,我们前进路上的困难尚未扫除,行进起来怎能畅通?那我们怎样才能使其畅通呢?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

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性、自由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当遇到学生的确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时,合作才有必要;当观点可能出现分歧,思路可能有多样时,探讨才有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好了组,提出一些问题或任务,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索交流,可是,大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开来---“好,各组代表进行汇报一下你们组交流的情况。”这是一种情况,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时,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导致出现没有合作实效的情况。

其次,要把握好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顾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课堂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因此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产生依赖心理。时时合作、时时探究,也会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

第三,优等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后进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而一些后进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合理调控,我相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长足的展示和提升。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26

在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常常发现,很多活动的组织流于形式,小组活动停留在肤浅的你说我说的层面上,没有实现学习伙伴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互动、碰撞,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我有如下体会:

一、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师要通过适时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群体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须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帮助、提携、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意味着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努力,也意味着大家共同的荣誉。

实践中我们发现,当教师的引导语经常关注到群体的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就会慢慢产生;当教育评价也经常关注到小组的发展时,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渐得到培养。如:

“第三小组的成员讨论时都在积极地发言,认真地倾听,他们合作得多好啊!”

“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好吗?”(提示学生汇报反馈的结果是代表小组群体的意见,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补充)

“老师发现,第五小组的张瑜同学在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四边形时遇到了困难,小组的其他同学都来帮她,使他们小组的全体同学都顺利完成任务,我们让第五小组的红旗向前攀登一步!”

“谁愿意代表自己的小组来表演一下?”

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培植才能逐步形成,要使学生在小组的成长中逐步感受到在集体中生活和学习的愉悦,会客观地看待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产生集体的荣誉感。

二、要对合作学习的方法予以必要的指导

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安排了很多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学生除了在小组中很无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外,并没有产生较深入的合作成效。教师在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中,要转变角色,蹲下身子与学生交往,可以把自己当作小组长或小组成员,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给学生示范,给学生切实的感悟和体验。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小组的合作学习需要得力的组织,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能很快把握合作学习的内容,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选择合作学习的策略,会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组织大家有序活动,鼓励全体成员积极参与,能对合作学习的成果作简要的总结和评价。

教师还要通过示范、引导,使小组成员逐步体会到,在参与小组活动时,除了主动发言、积极协作之外,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也是参与的重要形式。使学生意识到,在别人的启发下,自己思维的灵感得以暴发,在原有的基础上作得更好,想得更深入,这样的合作意义才大。

我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自己读一读题目,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能提出什么问题供大家思考。

第二步,在小组长的组织安排下,在小组内谈自己学到了什么,并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要注意倾听和思考别人的意见。

第三步,选出小代表,在全班汇报学习结果。

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断深入各个小组,帮助小组长组织、协调,鼓励小组成员参与、互动。

这个案例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对学生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调空,使学生明白,在本次合作学习中,自己承担的角色是什么,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表现自己、关注他人。

学生只有明白了什么是合作学习,怎样合作学习,才能在小组活动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

三、合作学习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他们常常是被综合运用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教学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在提出探究问题后,一没有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二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就急于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要么是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参与,要么是乱哄哄一片,不着边际,不抓要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安排与没有安排一个样,活动后的效果不理想,教师还得回到原来提出问题时的环节重心引导,白白浪费了教学时间。

四、抓住契机,恰当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看到了比较频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安排,但学生的交往共处、合作探究能力并没有得到很有效的培养,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没有认真思考什么内容、哪个环节适合合作学习,以什么形式(二人小组、四人小组、六人小组、师生合作等)合作学习,怎样指导和调控学生的合作学习。我们认为,抓住以下契机,适时组织合作学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当学生人人都想参与的时候,可以组织小组合作。有时候,教师安排一项学习活动,如给汉字组词、练读美文等,学生都有能力参与,都有表现的欲望,但教学中又不可能给每个学生在全班表现的机会,这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既给了大多数学生实践的机会,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表现欲得到满足,还有利于教师得到全面的教学反馈,适时调整课堂教学。

当急需要与人沟通的时候,安排合作学习。教学活动如果真正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如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的心灵互动,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与人交流沟通的强烈愿望,他既想让同学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也想了解同学的所感所悟。这时如果及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必然能营造出探究的氛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当须要协作完成的时候,及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有些教学内容,本身就蕴涵着很强的合作学习的要求,如语文学科的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自然学科的实验、操作等,这时,抓住契机,适当安排小组活动,必然能取得好的效果。还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一个人操作,单调重复,费时低效,也可以小组活动协作完成。学生在协作完成的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和体验,也使合作、交往、共处的能力得到培养。

当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帮助时,安排小组活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必然会造成不同的学习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一个教学班中,肯定会有一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慢,产生的困难多,如果这些困难都要老师帮助解决的话,一是课堂上不可能有如此多的时间,二是其效果也不如学习伙伴的提醒和帮助更感性和易于被学生接受。在解决问题时,小组同学之间的启发、互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挖掘其学习潜力。

五、要通过适时的评价促进小组发展

对小组的成长来说,及时恰当的评价非常必要。在小组的使用中,教师要注意给各个小组相对均等的参与机会,对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面向各个小组的评价,即建立“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评价机制。对小组合作成效的反馈,要立足于发展的原则,使学生明白,自己小组的活动,好在哪儿,应继续发扬,还有那些不足,要努力克服和改进,要使评价成为学生更好地合作学习的动力。要通过运用一些活泼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形式,展示评价的结果。

“激励板”是及时评价小组发展的一个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载体。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个显示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栏目,如登山比赛、夺红旗比赛等,哪个小组活动得好,就可以夺得一面红旗,或攀登一座山峰,这种非常形象的手段,既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小组在班级的中发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又把学生喜欢的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产生了一定的对抗性,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中我们发现,用“激励板”评价小组活动的即时情况,效果比较好。

对于小组的发展来说,除了建立评价小组即时发展的机制,在教室内设置评价小组长远发展的栏目也很必要。在对小组的评价中我发现,“激励板”只能显示小组活动短时间的情况,不能展示小组在一段时间内长期的发展情况,学生由评价而产生的热情和动力会慢慢减弱,是老师们在教室内建立了评价小组长远发展的栏目,把每次对“激励板”评价的总结显示在长远评价的栏目中,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合作、交往、共享、共处,是21世纪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学会合作交流是新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如何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谈到学习小组合作管理,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前提下,必须要讲求到小组合作学习管理与策略问题与技能技巧问题。我认为,它直接关系到课堂学习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和高效的问题。我认为:认识定方向,策略出效应,目标生成果,技巧出方法。

先说讲求小组合作学习管理策略是什么?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管理的策略是在于对人的研究,也就是讲求对学生如何学习有效乃至高效的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管理的核心是什么?是人,是学生。是生学生,生教生,人管人。作为课堂学习而言,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最大限度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达到课堂学习的最大有效化。

因此,不仅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小组,小组与班级的人际关系;还要处理好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文本与作者,教与学的协调关系。要把书教好,人教活,能力教会。一切从人本出发,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中心,牢牢抓住“人本”与“文本”做足文章。这就是最大的策略。除此而外,当然还有许多具体的策略。比如年级与学段中合作学习的内容与方法的策略。讨论与交流的策略,展示的策略,过程评价的策略等等。

我认为,初中三个年级的基本策略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情出发,分别在各个年级制定有倾向性的策略。例如,在一年级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合作探究,而在二年级就要注重小组如何思考讨论交流合作的探究;在三年级就要注重如何展示学习成果的合作探究。当然,这些研究,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人本和文本做足文章,方可有效和达到高效。因为任何事物的研究,总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浅显到深刻,从简单到复杂过程,这是一个毋容置疑的规律。自然,也不是完全把他们割裂开来,只是有所侧重而已。

再说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规律中的技能与技巧。“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充分展示”,是小组合作学习管理三大特点或关键环节。“独立思考,是个人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有了它,才有可能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和展示做铺垫;而合作探究,又是集思广益,弥补个人学习思考不足的关键举措;是深化的学习过程。充分展示,则更是提升个人学习质量与能力,开阔视野的高层环节,更是缺少不得。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比较科学的反映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实情,不能割裂开来。因此,抓住了这些,就牵住了教学中的牛鼻子。

三是要不断探究教学中的技能技巧,创新学会管理的方式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管理成效才会精彩纷呈成。根据我的实践,我想指导学习小组合作有下列几点尤其要值得注意的是:

1、要有一个好的、适应学生学习和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通常我们采用的模式是:

(一)创设情景,铺垫引入,出示目标;

(二)预读课文,检测效果,了解学情;

(三)精读课文,设计问题,思考答案;

(四)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进行探究;

(五)推荐发言,充分展示,归纳补充。

(六)延伸拓展,学以致用,体验感悟;

(七)反馈矫正,总结评比,分享成果。

2、要优化教学环节,精心设计确定小组合作学习内容与合作探究的问题,认真落实课标与教材的目标要求,确实解决好文本与人本、教师与学生、作者与学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学与教、学与用、自学与合作、讨论与交流,探究与展示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就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情趣去设计主问题,陋室不陋表现在哪些地方去探究;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就要抓住作者游山观景后的感受,“实是欲界之仙都”,去设计探究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美景来表现作者陶醉于山水之间,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纵情山水欲避世俗的思想感情的;学习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译文,就要围绕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来设计究竟是赵州桥是中国石拱桥的标本,还是卢沟桥更具样板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趣味合作探究,才能让学生真正感悟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的巨大价值。

3、要给足学习、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充分展示的时间。根据实践摸索,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中,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大致需要控制在3——5分钟以内,而发言展示则需要7——10分钟,为此,一节课探究的主问题应控制在2个以内,最多3个。否则,课堂内容太多而完不成教学任务。

4、要注重探究学习的层次与梯度,讲求课堂的亮点与高效质量。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是有层次的。有一般层次探究和深层次合作探究。比如在读书环节上,就有一般性合作和深层次的合作探究。如要求把课文读准、读顺、读亮,就可以是一般性合作探究,采用的方式可用自读、互读、竞读、齐读等方式解决;而深层次合作要求读出情韵、读出个性来,就要进行深层次的合作探究,可采用咏读、品读、演读等方式解决。一般地说,一般性合作注重的是求同,二深层次的合作是同中求异,异中又求同。再比如对课文的理解上,如课文的结构、主旨、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主要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上可以进行一般性合作探究,而对作者使用的语言揣摩、品味和拓展延伸中的体验感悟可能就是深层次的合作探究,往往就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因此,给人的印象就是探究的方法多样化,答案的多元化,思维的多极化情景。

5、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不断提升学习的方法的具体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讲求学习方法的,而且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由教师来引领指导学法,才能够逐步达到学习的有效和高效目标。比如读书的环节指导上,在读准、读顺、读亮上,怎么开展自读、互读、竞读、演读,而在读懂、读透、读美上告诉学生抓题目、抓中心句、抓关键词、抓表现手法甚至标点符号等等的方法指点,都对学生有实际的教育指导意义。自然,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中,如何探究问题,怎样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发言的顺序以及发言的总结和时间的约束等等,也必然要教师去引领学生才可逐步提升学习的方法与技巧。特别在展示中,究竟是用言语展示,还是实验展示,还是用表演展示,这些都大有方法讲究,往往对学生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和启发性。

6、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及时性与激励性的评价。

7、要注意恰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手段的牵引与运用。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27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重要学习之一,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当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对合作需求的比重越来越高。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合作策略,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被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1、合作讨论,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

2、合作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具有不定性、探索性的开放性练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而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较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乐于交流,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有的学生一知半解,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练习,让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相互启迪,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开展合作练习的初始阶段,学生的讨论的合作意识可能不强,这时教师可以加强指导,并安排特定的时间,有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练习的意识,实施新课程以后,可以把教材安排的讨论题,作为合作练习的素材,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学到别人的好思维,好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发挥想象,互相启发,共同发展。

3、合作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经常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及时改正错误。在合作评价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概括别人发言的要点,经过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二、合作学习的操作

1、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学生乐于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事件之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三、合作学习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1、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的疑点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4、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放性”问题的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5、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与交流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要达到上述目标,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学习,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要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与技巧。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数学课堂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的过程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的必备素质。

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意见等等。

(二)优化组合,强化合作

1、合理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

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2、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

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3、培养学生掌握社交技能

导致合作交流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交流,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方法——社交技能。所以教师最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例如:将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运用“手势”发挥管理作用,同时使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养成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自己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何“提建议”;如何说服别人。评价他人等等。好的社交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东西,同时对同学与家人和朋友和睦相处以及未来事业上取得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当好引导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引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议。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小组合作推导公式前,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合作建议:

(1)想与三角形有关的那些图形。

(2)用多种方法验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3)思考公式推导过程对我们的启发。

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指导思路和方法,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抓花生米”这一环节时,教师应讲清合作交流要求:

1、每组先派一名学生抓花生米;

2、抓花生米时要求只能抓一把,但要尽可能多抓;

3、再小组内猜一猜,这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

4、再由一人数一数有多少粒;

5、讨论:抓一把花生米与抓一把糖果的粒数哪个多?为什么?这样把合作交流的步骤交代清楚,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地展开。提出合作交流建设或指导的目的是引导启发,提示合作的流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四)优化师生关系,当好合作者

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为一个合作者,要使小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师除适时的组织、引导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平等的,建设性地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要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盲从。要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让学生树立“我与大家”,“我与集体”的观念。学会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特别对那些平时不善言谈、不合群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增强了这些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合作乐趣,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五)合作交流,培养协作意识

“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是开展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取了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

合作交流学习,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交往能力。在数学合作交流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合作与交流,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六)以学生为主体,当好指导者

教师要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角色,这是新课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在指导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与应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应用新知识的情境等。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也是最能让自己感觉到已经尽了责任的办法,但是显然没有考虑学生接受的效果。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就是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在群体中的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在个体积极性的推动下群体创造精神的发展趋向”给予充分的预测。信任,体会,摸索,尊重。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教师还应该给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做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七)以学生为本,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学习的结果必然会五彩缤纷。因此我们的评价应注重将他们的学习结果与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更应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应围绕着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做出假设,如何解决问题等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如:五年级梯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新课开始,让学生猜一猜怎样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有的说:“转化成三角形。”有的说:“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各有见解,这时,老师又追问:“你们是怎样想到的?”学生回答:“我们想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推导的过程中,就是先把他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所以我们想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也许也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当即给予肯定:“真棒,你们会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大胆的假设,这是学会数学不可缺少的方法!”为使评价落到实处,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原则正面化,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2、评价内容重点化,使学生反思学习的得失

3、评价方法多样化,使学生全方面了解自己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轻个性。这种传统的机械划一的评价方法,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不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要改变这样的评价方法,就要实现评价方法多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2)关注共性更关注个性

五、数学课堂“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探索后的思考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的关系

在合作交流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2、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合作交流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总之,“小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小组合作与交流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28

在本学期我校进行了课堂模式改革,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经过我的实践、听同事们讲课后我有了一些体会,真正感受到了小组合租学习的好处。不过在享受丰收的果实之前,我们必须先耕耘和播种,老师和孩子们都要努力前行!

1.分配学习任务。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2.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老师还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在以往的课堂上也会有这一环节,但往往是一个过场,短短一、两分钟就结束了,根本没有一点实效。

3.全班交流。

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全班交流需要老师预先设计好问题要有交流的焦点,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争议性问题,如果没有深度,则议论不开;如果没有争议性,则议论时也无法有效地展开。另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通过交流使得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澄清,使得一些对此问题不理解的学生得到理解。其实这就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要说交流的是难点问题,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这条改革创新之路,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闪光的一面,发掘了孩子们潜存的智慧,这条路会让孩子们发展的更加全面。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29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换角色,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

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但是,许多的教师没有把小组合作学习用到实处,只局限于在形式上的模仿,从而导致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无效性。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语文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或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一名或二名)、中等生(二名)、和学困生(一名或二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蔺相如捧着和氏璧撞柱子是真还是假?蔺相如与秦王拼命是真还是假?蔺相如怕廉颇是真还是假?"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如何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句段的理解,对课文主要意思的把握以及运用语文的规律等。如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当学习了文中形态各异的狮子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句式"动物园里的小猴子真有意思,它们的姿态各不相同,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还有的……好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想象,最有创造性。小朋友经过合作讨论,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想象:"有的小猴子抓耳挠腮,好像在思考什么问题。有的小猴子眼珠滴溜溜地转,好像在想怎样逗游人开心。还有的小猴子跪在猴妈妈面前,好像是在承认自己的错误"。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四、适时扶放、充盈"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摆正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能,发挥"主体"作用。而如何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扶"和"放"。

"扶"是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适时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放"是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针对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30

传统的教学模式备课其实是容易的,理顺思路讲课就基本没有问题了,比较累的是上课一直讲,嗓子累。相反,小组合作学习却是很难备课,因为课堂是动态的、不可预知的,老师提前要想很多可能的状况和问题,而真正的上课其实就是在课堂里行使一些简单的职责就可以了。大量准备应该放在备课上。要备好课,就要站在教师的高度、学生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还有,集体备课绝不能成为一种形式,必须要发挥“三个臭皮匠定一个诸葛亮”的力量才行。这样课堂的意外状况就会少,老师上课就更高效了。

小组合作学习的确是老师们一直关注的话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小组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的教育价值是无需质疑的,因为我们必须培养出一批批愿意与他人合作,会与他人合作的人。所以,尽管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还要在合适的时候鼓励学生合作,正象前面一位老师说的:我们的教学内容如果真正需要进行小组合作的,也绝不能吝啬此法。

同时,正是源于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共同研讨,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小组合作上存在的问题是多样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谁也无法给出一个适应所有情况的做法。另一方面,要想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取得成效,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实现。但是我们坚信:“办法会有的,所有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

第一,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应该是学生的一种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合作的需要,这样的合作才可以真正意义的达到高效。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呢,简单说就是当个人的力量无法胜任的时候,还有就是内容本身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个人的力量无法胜任既包括任务比较复杂一个人无法完成,也包括小组成员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总之,每个人应该为小组合作都做出贡献。还要进一步思考的是,怎样运用教师的智慧,发挥数学的魅力,使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需求。在学生们内需的情况下,更有效的进行合作学习。

第二,在小组合作前明确合作的目标和任务是重要的。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教师可以呈现小组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合作的步骤、合作的分工、合作中需要记录的数据、合作的时间等,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必要时请一些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此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学生或者比较复杂的任务,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个小组进行模拟,帮助全班同学明确合作的要求;教师还可以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每个人如何分工合理等等。

第三,应该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小组合作的习惯。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注意倾听、学会交流、达成共识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当然要发挥自己的智慧,思考和研究一些帮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的小策略。这些策略来源于老师们的思考,也是老师们在实践中的一种积累,也一定会更好的服务于老师们的课堂。这里大家可以参见专题5的课程说明和拓展资源1中“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参与的秘诀”的策略,相信会对您有所启发。更希望大家在培养孩子合作习惯中开发更多的小策略来交流。

第四,要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可以体现在:组织、倾听、挑战、帮助、捕捉资源、激励和评价、引发质疑、总结和引起反思等方面。营造小组合作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组织小组活动的进行;认真倾听小组中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小组合作的情况和不同学生的思考状况;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帮助学生们了解小组合作的任务,在学生思路受阻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在观察学生中捕捉资源,保证全班交流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启发;鼓励学生们以小组的名义表达小组的成果,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组织不同小组进行合理的质疑,使全班同学学会从别的小组的发言中获益;对小组合作和交流的结果给予总结,明晰重要的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反思。

总之,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的将思维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行为习惯在老师精心安排的活动中逐渐养成。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呢!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31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在教学步骤上有很多共同性,如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小结、巩固练习等;但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下面仅就特殊性方面谈几点看法:

1.分配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在本学期我在讲《纳税》一课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自己去查询、收集有关纳税的知识。在上课时,我叫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税务知识,结果学生个个拿出一本打印了厚厚的税务知识来汇报。可想而知,结果只能是学生不能尽兴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学任务也肯定不能完成。这就是老师在课前没有预先估计到的结果,因而,没有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分配。

2.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老师还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在以往听过一些老师的课,课堂上有这一环节,但往往是一个过场,短短一、两分钟就结束了,根本没有一点实效。这是老师在课堂上的“霸权主义”,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中,更需要老师的“合作”。

3.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全班交流需要老师预先设计好问题要有交流的焦点,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争议性。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深度,则议论不开;如果没有争议性,则议论时也无法有效地展开。另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通过交流使得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澄清,使得一些对此问题不理解的学生得到理解。其实这就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要说交流的是难点问题,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32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换角色,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

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但是,许多的教师没有把小组合作学习用到实处,只局限于在形式上的模仿,从而导致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无效性。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语文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或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一名或二名)、中等生(二名)、和学困生(一名或二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蔺相如捧着和氏璧撞柱子是真还是假?""蔺相如与秦王拼命是真还是假?""蔺相如怕廉颇是真还是假?"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如何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句段的理解,对课文主要意思的把握以及运用语文的规律等。如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当学习了文中形态各异的狮子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句式"动物园里的小猴子真有意思,它们的姿态各不相同,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还有的……好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想象,最有创造性。小朋友经过合作讨论,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想象:"有的小猴子抓耳挠腮,好像在思考什么问题。有的小猴子眼珠滴溜溜地转,好像在想怎样逗游人开心。还有的小猴子跪在猴妈妈面前,好像是在承认自己的错误"。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四、适时扶放、充盈"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摆正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能,发挥"主体"作用。而如何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扶"和"放"。

"扶"是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适时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放"是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针对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

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观看视频教程社会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