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线路是通信与电子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也是联系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桥梁。学好模拟电子线路课程,大家可以系统地掌握模拟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各种功能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设计方法,为电子系统的工程实现和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模拟电子线路课程的主要特点:一是学科发展快,二是工程实践性强。学科发展快主要是指电子科
关注公众号:diyijc_com
问题反馈
模拟电子线路是通信与电子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也是联系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桥梁。学好模拟电子线路课程,大家可以系统地掌握模拟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各种功能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设计方法,为电子系统的工程实现和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模拟电子线路课程的主要特点:一是学科发展快,二是工程实践性强。学科发展快主要是指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器件不断涌现,集成化、功能化、智能化器件的研制和应用代表着模拟电子线路发展的趋势。工程实践性强不仅是说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而且是说本课程的学习必须在实践教学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本课程不仅介绍了模拟电路基本原理、基本分析和计算方法,还充分注重加大集成器件、功能模块等新器件电路理论和分析方法的讨论,并注重工程计算和集成器件应用的介绍,力求使本课程适应模拟电路领域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的需要和满足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模电》定位于专业基础课。一般来说,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应保持相对稳定,但《模电》这门课的特点注定它应加快新陈代谢。器件是电子线路的基石,从电子管到晶体管、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电子器件的发展代表了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几次大的变革。当前由于IC产业特别是EDA技术的长足进展,已经彻底打破了器件、电路和系统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子技术和信息科学的面貌。同时也对电子线路的教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电子技术的发展和避免与社会现实脱节,电子线路的教学体系应以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为背景,授课内容要以器件为主线加速由分立向集成的转化。
在教学实践中,虽然“重在集成”的观点已经被大家所接受,但如何正确处理“集成与分立”的内在关系呢?集成电路的内部单元实际上是由分立元件构成的。如果完全忽视单元电路的内容,可以把集成电路视为“黑匣子”只强调外特性和工作参数,但是这种教法的结果势必造成学生只知IC的管脚排列与怎样连接应用,而对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无从了解。一门课如果“不讲原理”就会变得空洞无物,只能使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在教学中提出“强调集成电路外特性和应用,同时注意内部单元电路原理分析”的原则,在教材改革中稳中有变、平稳过渡。这种观点符合现已出版的几本“面向21世纪教材改革”著名教材的情况。教师感到“言之有物”,学生也感到“学有所获”。
我们明确要求学生过好“器件关”,要求做到“会分析、会选择、会应用”典型电子器件(有源器件),关键是要掌握这些器件的特性曲线。通过分析特性曲线往往有利于掌握器件的模型、参数和工作原理。学习器件的目的“重在应用”,要让学生明白仅仅会用二极管、三极管这些分立元件设计电路已经过时了。要熟悉和掌握各种模拟集成电路的应用,诸如集成运放、集成功放、集成稳压器以及锁相环、乘法器等等,才不至于与社会现实脱轨。当前模拟集成电路从功能、品种到规模已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各种通用和专用集成电路已经广泛应用于消费、通信、网络、控制等各类电子产品,要想完全掌握各类集成电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模电》教学必须“抓住重点”同时注意“传授方法”。我们提出“重点掌握两种集成电路”的教学要求,即《线性电路》重点掌握运算放大器,《非线性电路》重点掌握模拟乘法器。这两种芯片都属于通用型IC,使用这两种芯片几乎可以实现线性和非线性领域的绝大部分应用电路;而且它们的电路结构也比较典型,所以很有学习价值和应用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对于这两种芯片要讲深讲透,要详细分析其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参数特征以及典型应用。通过“解剖麻雀”掌握了这两种典型IC,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对其它各种各样集成电路的学习和掌握。值得一提的是要重视培养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对其它IC教师只介绍其原理框图和技术参数就足够了。教师把握了教材处理和“粗讲、细讲”的分寸,便于学生对于这门课的学习理解和重点掌握。
更新时间:2013-05-18 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