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立秋节气的饮食注意事项

时间:2022-12-01 05:34:21 由 954911085 分享

时间已至立秋,在这季节交替之时,人体往往会变得十分脆弱,所以在饮食方面我们也要更加小心谨慎,立秋饮食要注意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立秋节气的饮食注意事项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立秋饮食注意事项

1.不要暴饮暴食

一般人到了秋季,由于气候宜人,食物丰富,往往进食过多。摄入热量过剩,会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使人发胖。在秋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

2.少吃刺激食品

秋天应当少吃一些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等。另外,还要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凡是带有辛香气味的食物,都有散发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气味的食物,如芹菜。

3.饮食不要过于生冷

由于秋季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特别注意不要过于生冷,以免造成肠胃消化不良,发生各种消化道疾患。

4.应忌过燥的食物

中医学认为,苦燥之品易伤津耗气。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所以,秋令饮食养生应忌过燥的食物,比如一些煎炸类的食物。

立秋后吃什么水果比较好

1、苹果

中医认为,苹果具有生津、润肺、除烦、开胃、醒酒等功用,对消化不良、气壅不通者,可榨汁服之。同时,苹果中的还含有非常丰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有效补充立秋之后身体所需营养,健康又美味。

2、葡萄

中医认为葡萄性平、味甘酸,入肺、脾、肾经,有补气血、益肝肾、生津液、强筋骨、止咳除烦、补益气血、通利小便的功效。

3、杨桃

立秋之后常食杨桃,可以生津、解毒补充营养,非常适合立秋之后,滋补食用。

4、柚子

柚子性味酸、寒,可化痰止咳,健胃消食、消肿止痛,同时柚子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常吃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有非常好的辅助治疗的作用。柚子中含有特有的枸橼酸,具有消除人体疲劳的作用。

5、柠檬

柠檬味极酸,具有生津、止渴、祛暑、安胎等功用,柠檬酸是各种水果中所含有机酸多而命名。高血压、心肌梗塞患者常饮柠檬饮料,对改善,症状大有益处。

6、山楂

山楂性味酸、甘、微温,有散瘀、消积、化痰、解毒、活血、提神、清胃、醒脑、防暑、增进食欲等功效,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十多种疾病都有显着疗效。

立秋日常养生有哪些注意事项

1、宜祛暑滋阴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医学专家认为,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之物。

2、调理脾胃

实际上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还是较高的,空气湿度也较大。再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虚,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3、着重养阴补虚

秋天正是养阴补虚的好时节,但是秋补可不能乱补,只有了解自己的体质才好对症进补。

如果呼吸浅短,声音低微,神倦懒言,动则汗出,食欲减少,舌质淡就属于气虚体质。用黄芪、党参、西洋参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简单的方式。

4、调节心情谨防秋燥

人们在夏季酷热大汗之后,常损耗过多,会出现体内营养及水分不足。而进入秋季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因此极易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

5、食品、衣物需防霉变

立秋之时降雨增加湿度大,天气闷热,食品、衣物很易发生霉变。一般来说,如果气温达到35℃以上,而相对湿度也会增加,这就很容易产生霉变。食用霉变的食物后会发生胃肠疾病,如腹泻、呕吐、肠炎和痢疾等。


立秋节气的饮食注意事项有哪些相关文章

★ 24节气立秋养生六大注意事项

★ 立秋的注意事项及养生方法

★ 立秋节气的注意事项2021

★ 24节气立秋吃什么

★ 立秋节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

★ 立秋知识大全

★ 关于2020立秋节气有哪些注意事项

★ 立秋运动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 立秋饮食养生的注意点

2021年立秋节气的饮食注意事项相关文章:

★ 大暑节气的饮食要点

★ 2021立秋后天气会凉快吗

★ 夏至节气养生注意事项

★ 二十四节气立秋时节如何养生

★ 2022小暑节气讲究和禁忌

★ 24节气立秋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 2022二十四节气之小暑的由来_有什么历史渊源

★ 夏至节气的气候特点

★ 2022小暑节气的含义和习俗

★ 白露节气三侯是什么意思_白露茶的种类有哪些

观看视频教程2021年立秋节气的饮食注意事项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