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冬至的风俗

时间:2022-12-01 06:46:41 由 W17868496414 分享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一个传统的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2021冬至的风俗,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冬至有哪些风俗?

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贺冬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祈福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吃饺子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他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饺子这种习俗。

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汤圆

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地区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赠鞋帽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习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藏冬冰

冰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保鲜,又可入药。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南方沿海居民,也习惯在冬至后修缮冰窖,储藏冰块,以便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九九消寒歌

“九九消寒歌”,这个我们小时候都曾背诵过,因此会显得分为的亲切,“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也就是到了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此后历经九九八十一日,天气逐渐复苏,就会变得越来越暖。

说起这个“九九消寒图”,其实也是文人士大夫的一种雅趣。民间的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书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共有九个字,每个字又恰好九画,因此从冬至日算起,每天钩一画,九九八十一天之后,恰好能够将这九个字涂满。当然,这个操作确实有点简单,不过是民间的做法罢了。而在文人士大夫那里,则另有雅图。文人们会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花开九朵。一枝则对应一九,一朵则对应一天。如此,每日据天气状况用相对应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则将这一情况描绘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慨,古代的文人们真会玩,玩的都这么文雅、有水平!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北方冬至什么什么传统食物

1.羊肉

中医上讲究“四季五补”,其中冬季“滋补”成为当下最流行的进补方法。冬至开始,民间便开始从这天“数九”,正如俗语说的“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在我国北方,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在此时吃上一锅炖羊肉,更有御寒滋补的双重功效。

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历来被视为补阳佳品。冬季适当进食,为进补最佳食谱。对于老百姓来说,吃羊肉自然也就被列为冬季进补御寒的主要方法之一。

2.饺子

我国北方地区民间素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冬至饺子馅料的选择和寓意有着直接关系,最常见的韭菜馅预示着“久财”之意。最为常见的白菜肉馅即“百财”之意。香菇肉馅的饺子,则寓意“鼓财”;酸菜馅寓意“算财”;芹菜馅则代表“勤菜”,都有吉祥的寓意。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据说是古代河南名医张仲景因记挂乡亲们在冬天耳朵受冻,遂于冬至那天在南阳东关空地上搭起医棚,向穷人舍“祛寒娇耳汤”(“娇耳”即现在的饺子),使人吃了以后只觉浑身温暖,两耳发热。为了纪念他,民间百姓就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传承延续至今。

3.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尤其是狗肉炖豆腐,更是所谓的“东北八大炖”之一。

4.馄饨

北方人在冬至日有吃馄饨的习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冬至吃馄饨希望可以破除“混沌”变聪明。人们在制作冬至吃的馄饨时,往往在馅料中加入生姜,食盐,味精等调味料,这样调制出的馄饨馅香而不油腻,十分美味。

南方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1、汤圆

大约从宋朝开始,中国人在元宵节吃汤圆。明清以后,江南人也有在冬至以汤圆祭祖、祭灶的。顾禄在《清嘉录》(1830)卷十一里记载:“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豇豆沙,芦菔丝为馅,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馈贻,名曰‘冬至团’”。其中汤圆还分大小,有馅而大的称为粉团,是晚上祭祖的供品,无馅较小的食粉圆,是早上拜神的供品。

2、烧腊

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些腊肉腊肠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腊味已经再也不仅仅只有腊肠,腊鱼、腊肉、腊鸭、腊鸡等也被搬上了餐桌,那一煲煲油汪汪、香喷喷的腊味煲仔饭更是轻易地俘虏人们那颗不断追求美味食物的心。

3、甜丸

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宋、元以来,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

4、九层糕

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节“补冬”在台湾也成俗。冬节前日,晚饭过后,各家在厅堂搓圆。古例搓圆时禁忌口出不祥语。搓圆仔后要补冬,米糕是补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龙眼干肉,咸米糕有羊肉糕及红米糕。补品还有雄番鸭、公鸡、猪肚鳖炖八珍或十全大补。

5、糍粑

按照江浙一带的传统,冬至会舂糍粑,参与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云南,冬至也有吃糍粑的习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节日,或红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见的汤圆就有些不屑的被称做“小糍”。

制作前将糯米洗净,放入饭甑蒸熟后,趁热迅速倒进石臼,两人或三人手握大木锤,不断使劲地捶捣,另一人配合用手不停翻转,使之捣捶受力均匀。捶至粘糊、绵韧状,趁热快速用手捏出小块状,放入早已准备好的豆砂糖粉中随心翻弄几下,便可食用,其味清香扑鼻,味道极佳。

6、豆腐

广西地区冬至吃豆腐包,把豆腐炸成一个空心的,把肉放进去,蒸熟。在常州,一直流传着冬至前夜吃胡葱炖豆腐的习俗。并有“吃了热一冬、不吃冻一冬”的谚语。

每逢冬至,南京家家户户吃小葱烧豆腐。有一种“逗富”、“长旺”的寓意。与南京类似,泰州、扬州、南通等地的冬至日习俗大抵如此。

7、红豆糯米饭

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不过,这个疫鬼最怕红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红豆糯米饭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赤豆和糯米为1:2.5的比例,将赤小豆放入沸水锅内(赤小豆与水的比约为1:5)。煮至八成熟时捞出。另将糯米淘净后,用煮过赤小豆的汤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搅拌均匀后,上笼屉蒸大约40分钟,即可食用。

8、姜母鸭

最有特色的冬至食品,当属闽台一带的姜母鸭,当地人会在这一天用正番鸭佐以姜汁,炖一锅滋补鸭汤,一来驱寒强身,二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以讨吉祥。

姜母鸭是用整块老生姜(不用切),去炖正番鸭,据说姜对身体很好,可以暖胃补肾。做法还有很多,比如还可以用四物(当归、黄芪、熟地、白芍)去炖,或者枸杞、人参炖,枣是一定不可缺少的,黑枣、红枣都可以,中医认为,枣能补气、补肾。

冬至有哪些节气特点?

1、日照时间短

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

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

2、气温走低气候寒冷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2021冬至的风俗相关文章

★ 2021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 2021冬至的来历及传统习俗

★ 2021冬至各地有什么习俗

★ 冬至节气传统习俗活动2021

★ 2021为什么会有冬至

★ 2021年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 2021冬至的习俗及气候特征

★ 2021冬至的讲究和历史文化

★ 2021冬至的习俗及养生方法

2021冬至的风俗相关文章:

★ 2021冬至忌讳哪些事情

★ 2021冬至养生吃什么食物好

★ 冬至的养生方法和进补禁忌2021

★ 2021冬至的来历和中医养生

★ 大寒吃什么传统食物养生

★ 2021冬至养生的重点是什么

★ 立冬吃什么风俗食物

★ 2021冬至扫墓是哪里的风俗

★ 2021冬至节气寓意是什么

★ 2022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观看视频教程2021冬至的风俗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